《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这是本挺好读的书,除了最后两章。作者的本意是要用最后两章的实例来验证他的理论,但这对我却起了反作用。也许是我的相关知识储备还不够,读起这两章有些费劲,哪怕已经用了读出声这个利器,效果依旧不佳。老实说,最后两章是被我摸鱼混完的。
这本书本身并不是完美,我仍然记得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有在脑海中和作者顶嘴的时候。但我觉得瑕不掩瑜。究其原因,谁能想到两个IT人能写出这么有趣的文字呢,甚至还存在很感性的“幻想”部分,极其有感染力。同时,相对于太爱重复、一本书核心内容没两行全是重复的老外作品,本书的行文重复很少。我经常能被作者的热情打动,推动我一页一页读下去。我都不知道要把它归在哪一类书里才好.....
对了,尹烨的《了不起的基因》也有点这个路数,看似非常科学的主题,作者写起来却有种气吞山河的文科生气质,豪气千云。也许,这就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passion的表现吧。
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让我突然又想起它并且还想专门写点东西的,是近日在重美术馆看的《时间的海》的展览。因为差点记错时间,赶着在展览马上结束前匆匆赶了过去。真是一次不错的观展经历,展馆人少,空调又足,展品标签写得居然可圈可点,甚至还有金句,如同和作者本人亲自沟通,让我足足在展馆里消磨了两个小时。
就是这幅看着不知所云、灰不溜对的作品。初看,毫无兴趣,色彩又不在我的审美点上。没想到看了现场放映间播放的创作纪录片,关于制作的全过程和布展的全过程,足有小二十分钟吧。从放映间出来再看到它,我瞬间觉得它简直“大放异彩”。
它是作者去罗布泊创作的组画中的一幅。要说每一幅的创作过程,简直不像专业画家在作画,完全是小孩子胡闹的路数:抓把泥土,和着颜料的涂鸦。中间也有我感得“这下儿有点像幅画了”的时候,作者就又开始“胡闹”,就地铲土,扬撒在画布上,泼油彩,拿破木板“乱”刮已经铺上画布的颜料.....
怎么把那些“艺术”的部分破坏他就怎么做。他的最后一幅画是在一块长17米的空白油画布上“画”的,方法居然是把画布铺在土陇上,双手涂满黑乎乎有若机油般的颜料,沿着地表一寸寸“抚摸”过去,与其所他是绘画,不如说他在抚摸大地!这种抚摸就把颜色留在了画布上,呈现了深浅、曲折、浓淡的线条和色块。别说,还真有点奇怪的吸引力。
最终,这些“画作”被布置在一处丹霞地貌的区域。本以为作者会把它们摆在美术馆里,四周是“精致”的白墙和“精致”的灯光,谁能想到它们就那么天生天养地被放在大自然里,绵延了一两百米!尤其在夜里,洒满繁星的深色天幕居然成了它们的最佳背景板,很有感染力。


看到这里,脑子里直接蹦出书里的那些核心观点:在一个不知边界的黑色房间里,所有那些伟大的东西就散落在我们看不到的各种角落;要想找到它们,计划是无用的,甚至会抵达不了目标。只有不带“计划”的孩童般的好奇,才能帮我们找到这些“瑰宝”。而且,它们还未必是最终那个宝贝,可能只是帮我们找到下一个amazing的踏脚石。有没有点攀岩的既视感!?
最后,让我慨叹一句:人生真好,有那么多有意思的东西等着我去看到,有这么多有趣的人帮我发现那些惊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