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缓了,还是回味

标签:
杂谈 |

又缓了一周,还在想故事里形形色色的人。这次,想把上次咕嘟嘟冒出来那些“浮沫”撇开后,好好喝一口汤。因着温度不高,可以细细慢慢地咂滋味。
思懿是一开场就出现的人物。看了这么多不同版本,孔维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版。这自然也和她对人物的解读有关,基本上我都是认同的。为此,我也不太喜欢作者在一开始就明确给这个人贴标签的做法,可能从没有读过剧本,也许这是种通行的做法。但我认为,这样会比较禁锢读者对人物的认识,毕竟作者写的时候,也没有一味只写它的一个面,而是相当丰富。
当然,如果孔维能再瘦一点就更完美了,毕竟丰腴容易增加年龄感。而且,鉴于这个人物的语言基本能和sharp与直接挂钩,形象上若能相应也“薄”些,就更可以把外形与语言统一起来,制造一种刀片般的小而锋利感;当然,这也不会影响她某些时候要“戴面具“,要表达一些所谓的宽厚之语,毕竟眉眼在那里,不是一副尖嘴猴腮的样貌。此外,白色的服装本来就有膨胀感,且色彩基调是特别设定好的,自然也不好动,那自然是演员从形象上去“将就”服装了。我对于自己不是专业人士、没法在小乾坤里舞出大道场、只能压缩演员空间的做法,倒也还算心安。:-P
喜欢央华这版的一个很主要原因,就是制景营造的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反差感非常认同。再怎么说都是要尽力保住面子的落魄大家族,不是已经衰草枯杨的败完人家,架子还是要撑个十足十。回想生命里有限碰到的“穷酸文人”家,就是这种即使全楼道都乱七八糟,他家门前也相对整洁,没有乱贴乱画,门上漆还算完整,八成新的样子,光看那门,就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让客人进门前先收了些轻慢之心。如果一上来就乱七八糟、七扭八歪,那客人啥感受?当然,我心里也有反驳:后面不是催账的人都直接登堂入室了吗,这难道还不算没了架势?嗯,即便如此,还是喜欢央华版的制景,就算个人偏好吧,这总没啥好辩的了。且,人艺新版的制景和我刚看的《原野》类似,观感很差,廉价,连带觉得演员也演得不好,还是不要再轻易尝试吧。窃以为,得多好的演技才能让我忽略这“死亡般”的制景呀.........
制景这个因素再关键,也是开了场才看到的,决定买票的因素,是孔维。这点,我很清楚。好多年前去看过她的陈白露。那时候她才毕业不久吧,当时的卖点是:北电难得被人艺选中的毕业生。我那会儿也毕业不太久,学霸人设很对我胃口。后来才知道,她只是那个角色的B角,而且只演了一场。虽然有点悲哀,但也点幸运的感觉,因为后来看了电视里放出的A角片段,真不如她,形象、演绎方式都包括。我记得那次我买了一排正中的票子,刚开场的时候,坐那么近都觉得听不太清她的台词,也不知道是她台词不太好还是大家陆续入场有点乱。但是快到结束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全场观众的气息都被收拢到一起似得,呼吸都似乎是在一起的,按说那么熟的一个故事,不可能存在结尾悬念的东西,可大家都看进去了!这感觉真的很妙!我其实之前没对日出那部戏认真琢磨过,更别说读过剧本,但看完孔维的表演,我记得自己有一个深切的感受:一个那么那么美好的生命就这么残酷地被毁灭了。她的生有多美,她的死就有多令人难过。如同亲眼看着一个漂亮花瓶被瞬间打破,碎屑四溅,而你只能目瞪口呆地被吓在原地,动弹不了,内心的悲伤如同划破皮肤的细细伤口,一点点血珠慢慢渗出,直到那个叫痛的感觉在心里慢慢呈现,让你想叫但叫不出来。对,就是这种感觉。那个版本还用了backstreet
boys当年大热的金曲as long as i love
you,真是配的妙,又甜蜜,又悲伤,又哭又笑,笑完再哭。想到这个,忽然发现,怎么现在重新拍的人都没啥这种“跨界”了呢?向经典致敬就只是重复吗?好深刻的想法.......
:-P
anyway。回到思懿这个人物,我觉得在所有主要人物中,算是前后逻辑很容易贯穿的人,没有啥地方像愫方决定离开那样,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思懿其实是个在现实生活里也能找到影子的女人吧,一个要强的职业女性(职业:管家),最多因为只能从心里上在家从夫,其它没啥不能被理解和黑化的点。这个人物能跨越时间般存在,我没法用作者给她的那些标签来理解她。本来我觉得她该对愫方再大方些,可再一想想,同一屋檐下天天有这么一位,况且老公还表现出和其相处的快乐,这,任哪个女人能大度呀?这么要求的本身就不太合理。所以,我只想把思懿当个中性的人来看待,好人不敢说,但绝不是什么那些负面词汇描写的“坏人”。
突然想到近期再见爱人里那个令大家都感到情绪化的人,虽然我只是看了断章取义的片段,但谨以此有限的了解,我觉得思懿的情绪还是控制得非常好的。非要说她把一口气出在了儿媳身上,一是,那是她觉得唯一能出的地方,二是,再要连这个口都不出,估计她不是成了繁漪就得自杀或得重病死了。她和繁漪的区别应该还是家世,繁漪的大家背景应该比她的强得多,所以,繁漪只能憋着,忍着,压抑着,而思懿还能放肆一点,市井一点。
提到这里,自然想到文清,她老公,一个看着诗情画意、人畜无害、谦谦君子的大家长子。正是他的行为失当,既负了有情的愫方,又负了有恩义的妻,才造成思懿对愫方那么剑拔弩张,找个机会就指桑骂槐拿对方出气。这俩女人的大部分问题,都拜这个“没本事”的男人所赐,当然,这男人,真没啥本事。姑且先不论后续,只论开场,所有这些版本里演绎的文清都是一股公公般、病恹恹肺痨八级的声音状态。懒得动和重病应该是有区别的吧。我的理解,懒得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行尸走肉,没有盼头吧,很多这样的人,在最开始和人接触的表象上并不是气息若,而是说话声音低,说得少,说得懒散。这种出场就像当年雷雨里杨立新在某一幕结尾一句朗诵似的慨叹引起观众笑场的情形是一样的,按说,杨也是非常好的演员了,那句台词还能处理成那样,也真令人意外到喷笑。就没人检讨一下文清的出场方式吗?还是不敢改,不能改?特别喜欢龚丽君演的繁漪的收尾,一般人都认为是疯子大声的狂笑,但这位姐姐太牛了,笑得没声,且体态上已经嚣张得很厉害了!形态上笑得张狂,但全无声音,当时我就觉得所有汗毛孔都立起来了,吓死我了!笑得太恐怖了!真不愧是研究了20年繁漪这个人物。
开场既然让我心里诟病,后面偶尔有的表演亮点就显得格外耀眼,但,不是应该既有豹尾也有虎头吗?
愫方,虽然是给我制造了一个大大的谜题,且至今未能揭开,但被人成为中间琼瑶戏的古典爱情表达部分,我不能接受但不影响我被打动,只能慨叹那个时代的女士,很多不能自己控制,能让自己的心性还保有那么多爱和诚挚已经挺好了,相对很多接地气的柴米油盐,愫方美好得都不成话了。女士,你都快活不下去了!周遭已经那么多人想占你便宜了,你咋还这么单纯呢?!还一点不像是给自己洗脑了,似乎就是那么“必然”的单纯,傻到这种程度的姑娘突然被啥给觉醒了,你不好奇吗?唉.........
对了,还有个边缘人物,长顺。也奇怪了,各个版本里的长顺都演得很好,很“本分”,不突兀,不傻,偶尔耍个小聪明。典型的现代公司里的基层员工,老老实实干活,一边尽力安抚其它部门或是供应商的人,一边希望老板赶快把麻烦事处理了,别让自己再为难下去,无非打工仔一名,钱赚的少,还要受双方的气,若不是钱少也是钱,何必被两头堵。唯一令人不悦的一版,是何云伟的那版,分寸感极差,能明显感觉出他的潜台词“我是一角儿,我是来客串的,我可会演这种嘴皮子利落的人了!”希望吸引市场可以理解,但破坏了人物,是真的看戏人不想承受,也不该承受的。
顺道说一嘴,千万不能看流量或新晋小生、小花出演的剧目,一是粉丝看戏的水平极为参差,总有在不该喝彩的地方喝彩,在没啥表现时就鼓掌,还没同组演员演得好就疯狂在谢幕时叫好的行为,绝对是给自家艺人招黑的。还有烦人的代拍,我算终于见识到了,太招人烦了!好好看着戏,突然黑暗里响起一串快门,要不你把相机也选个静音?
后一篇:恼人的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