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人:为出戏,居然去读剧本了.......

(2022-11-19 21:49:36)
北京人:为出戏,居然去读剧本了.......

抓狂,看了一部戏,居然倒回去看剧本。这就是看完一周,忍着没下笔的原因:因为实在想不明白,只好马上下单去买原著。然后抓紧时间读完。然后,还是没有找到答案。但也忍不住脑子里的混乱,准备动笔,也许写着写着能捋明白点儿什么。

除了倒回去读剧本,还看了以前的各种版本视频,因为,我怕是演员演得问题,导致我搞不明白。人艺版的,从很早布景非常写实的八九十年代那版,到最近,似乎是人艺近期很喜欢的阴森风格布景,还是这次央华的版本好。也许,这也是我的个人偏好。

这一版的布景基本以干净的大片白色为底,细致的栅格呈现出一种有底料的富贵人家气质,哪怕那富贵的里子已经当不起富贵二字,但正是这种藏拙,我觉得和作者描述的这个没落的家庭能靠在一起。第一幕是各种深浅的白,细致的礼服感,华丽感,正符合这个没落家庭给人的第一印象 - 表面的华丽。第二幕是漂亮的深蓝,点缀舒服的橙黄灯火,仍是一股华丽感,符合慢慢揭开人物外表,慢慢揭示人物内里的“不堪”,但那不堪也是小范围地解密,整体还是华丽的,撑得住场子的。对了,这两幕的干净还有一种“浮在空中”的感觉,也许可以用不接地气来形容。第三幕,居然是非常奇怪的彩色!似乎从天上回到俗世了。每个人都穿各自看着饱和度还算好的纯色服装,但只要把他们放在一起,就会撞色得厉害,一派乱七八糟的土气。我想,该解密的事都在前两幕里揭得差不多了,骨子里的不美被倒腾到了表面。幸好那大背景、大色块还是白色,要不,真是乱码齐糟得不成话了。

说到乱码齐糟,我只能说,幸好孔维一开始把台词的调子定得没有那种吊着嗓子的戏剧腔,否则,以后面一步步冲突起来的剧情,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台词,还真是听起来难受。不过,就是这么压着,我仍然觉得大部分台词都像是赶着说出来的,没给观众喘息和消化的功夫,闹腾得让人没法静下心来。唯一能静下来的,只有愫方在第二幕和瑞贞剖析自己的部分,听着让人心静了下去。我也想过,是不是剧太长了,三个多小时,要是再把空档留出来,可能还得再多半小时。可,既然已经这么长了,难不成观众还会在乎那多出来的半小时?比如江泰的一些台词,确实是把他这个人物巩固起来了,就是一直被“广为赞扬”的“譬如我”那部分,但其实,如果删减一下,也不影响他的个性建立。作者写东西不在乎篇幅,做个加强没关系,可如果真考虑观剧感受,我觉得删减部分并不影响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的整体形象。还有一些枝节人物,比如奶妈这个角色,其实她对于人们印象中奶妈的形象并没有特殊之处,给她那么多枝枝结结的台词,我觉得对主线没啥贡献。剧本写成什么样都可以,但演出来,我觉得值得商榷。

因为看剧的疲劳,导致真正的主线人物 - 奇怪,大家都认为愫方是第一主角,我一直以为是思懿 - 举动得莫名其妙。怎么说呢。她在第一幕,是很边缘的人物,第一幕的主线在思懿那里。第二幕,给了愫方更多的空间和笔墨。虽然我不能赞同愫方为了文青守家的举动,但我能理解她的思维脉络。考虑到她是个没有受到新思想洗礼的传统女性,她的行为、思路都可以被很容易的理解,当然,我也会为她悲哀,对她怜惜。但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么个传统的人,到底因为啥就毅然决然地在文青回来之后就决定离家了?........ 因为,一提到离家,很自然会想到新思维,妇女解放之类,对,诺拉那种。可是,谁给愫方灌输了这些“新式想法”?瑞贞确实有追问,灵魂拷问,但她的东西不成体系,更像强行灌输,而不是渗透,前者是不太容易让受众接受并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非要去读剧本的原因,就是想看看是不是有什么文本上有、但实际删减的台词揭示了这一方面的情况。可我没找到......

好,那我说,如果离家不是诺拉那种和命运抗争式的离开,会不会是相反的?也就是实在太绝望了,先逃离再说的一种离家?可她一个那么传统的人,能忍受那么多年文青的懦弱和思懿的冷嘲热讽,老爷子揪着好使唤的人就一个劲地使唤,怎么这次文青的回归就成了她忍不下去质变的契机了?我想,自己的理解力确实比较差,也许别人有看得明白的,就去找了很多关于愫方的人物评析。结果,感觉大家的评语和剧情一样,都是直接跨过去的,一个U-turn!?

完了,看来这个谜得先存着了,看以后有啥契机能让自己明白吧 ........

不过,我也有搞明白的谜语,比如:为什么剧名选择了北京人。对了,可能是时代的限制,我其实不太喜欢作者在文本里直接“定性”人物,比如对思懿。作者给她的标签挺负面,但其实给她安排的面挺丰富,而且她能做出来的举动,很多都是周围人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就是交互的结果。也许,这可能和传统思维里认定女性要温婉,不能精明厉害有关,只要不是这样的,就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要是以这个评价体系,现在稍微有点出头的职场女性大概都不会被当成好人 :-P

好吧,毕竟是那么多年前的人写的东西。有现实性,也有局限。能让那么多年后的人找到一些共鸣,已经很难得了。

只是,还心心念念我那没有揭开的谜题。

p.s. 没有找到一幅好看的剧照,这张图片倒是和戏的氛围蛮搭,一眼相中,就放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