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InTermsOf


收拾书,准备处理掉一批。发现一本叫《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的书,都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看过它。但我记得买它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英文书名 -
how to calibrate your decision wisely。估计是我那会儿想学决策时买的。
扔前最后一翻,倒让我看到点东西。比如和人探讨车技。确实是个有点虚,不太好把握的词。想要描述一种能力,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书里举例,可以问警惕性、耐心、盲点探查、后视镜使用、刹车使用、驾驶速度、服从交通信号指示等问题。对于我一个不会开车的人,感觉这些事确乎关乎车技二字,而且比较具象了,似乎得到答案后应该比简单一个车技二字更容易判断其车技。如果是会开车的人,即使全部大包大揽地说自己很好,估计每个回答的下意识还是会自测一下自己的程度,能开始想就肯定会切实一些,随意的光环就会少点,过度自信的程度就会降低一些。
如果反过来使用这个技术,即想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就将该领域拆解到不同dimension,
然后1-10评分。打完分还能坚持非常自信的人应该离过度自信会远些。若遇到以非常专业自居的人,只要那个维度稍微分数低一点,就如同在蛋壳上敲出来一道细纹,足够让其脑补出裂缝加大直至完全破裂的情况,TA们更不能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再反过来使用这个技术,如果你被一个人用“不专业”打击,不要马上恐慌或着急辩解,因为第一对方有可能就是故意要这么做,故意节外生枝或视而不见,这种人你是叫不醒的。你能稳下心神,就好做其它准备。若很幸运,对方只是和你关注点不同,倒是你的学习机会,没啥好说的,学呗。
加:看《书法课》的时候,林糊糊老师提到学习的心态时说,人太在意外界的评价是因为缺乏内在标准,渴求认同。蛮有道理。所以,有意识地要建立内在的标准体系而不是忙忙碌碌地做是很重要的。
怪不得说,设定标准特别重要,它排除了其它重要事情存在的可能性,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判断权,给了制定标准的人一股大权在握的感觉和“实权”。你是否要接受那个评判标准要看处境,可以选择完全接受,部分接受,或绕行,并非全无掌控力。
前一篇:五十岁,我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