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随手简评电视剧《红高粱》之十二(第45-53集)

标签:
电视剧红高粱赵冬苓郑晓龙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山雨欲来风满楼。看完这几集愈加觉得赵冬苓老师这句自评的贴切。也正是因为对这抗日篇章开始之前的这几集由衷的喜欢,就请大家纵容我暂时将有限的时间和笔墨就集中在这几集之上吧,更要请大家原谅我技术控顽疾的又一次复发,如果絮叨、如果艰涩,也请多多包涵吧。
从本质上讲,影视剧叙事的艺术是一门有关危机的艺术。因为其戏剧性的根本特点决定了只有当危机产生,人物所处环境中的平衡被打破,人物关系发生改变,人物不得不因为这危机做出选择和反应,而人物的行为又将他的价值钟摆推向正面或者反面,才可能让欣赏影视剧的人,其思维和情绪跟着故事走。而影视剧也才能达到它预设的目的,无论是情怀还是市场的反响。而这样的危机就是影视叙事学上的激励事件,它也是故事车轮开动的第一个推手。和电影并无二致,长达数十集的电视剧通常也是由一个激励事件为引导,平衡打破,主人公走向幸运或不幸的重大转折,从而使其命运在一条之前无法预设的道路上辗转、跋涉、危机四伏、变化莫测。但电视连续剧又和电影不同,时间带来的叙事容量上的要求,决定电视剧的叙事结构更加庞杂,叙事线索多重,主次线相辅相成又纠缠交错,因此,电影叙事结构上单一激励事件的设置是无法满足电视剧的需求的,电视连续剧的激烈事件必然是多重和复合的。它可以安排在主次叙事线上,也可以安排在各种人物上,但有一点则是必然,激励事件的出现一般都会带来故事和人物命运的重大转折,同时也造就电视剧中的一个个高潮。
回到45集的节点上,故事是急待要进入抗日的新篇章了,而未来抗日的主要力量,余占鳌和朱豪三之间的人物关系却依然在情仇纠葛中胶着着,一个突变的逆转原本是自然的,但意想不到的却是编剧再一次用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方法。于是,四奎娘没有死于鬼子之手而在朱豪三的征粮行动中死于非命就成了这样一个激励事件。表面上看,仿佛是将仇恨的结系得更紧,但在日本军队逼近、韩主席和中央军撤退和开拔的故事环境中,余占鳌和朱豪三之间原本已默契的平衡却因此事件而被打破。一个是,或者不是的选择题同时摆在了朱豪三和余占鳌的面前。余占鳌的选择题是报不共戴天之仇,还是以大局为重、暂时放下仇恨;朱豪三的选择题是硬气到底、拼个鱼死网破,还是低头认错、化解干戈。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处于风暴中心的朱豪三和余占鳌都受到了外来的力量来影响他们的选择,但关键却是这两个当事人自己的动机。
就在朱豪三的余占鳌的僵持里,虽然他们还没有清晰的主动选择,但观众却已经看到了两个人的动机(欲望),因为故事的人物是有“历史”的,这历史正是前面数十集细细密密的铺垫。于是,观众大约也知道痛失爱子、因强征军粮留中央军的希望破灭而吐血的朱县长,内心始终是有强烈的动机存在的,那就是保一方国土、护高密黎民。而剽悍的余占鳌也是有动机的,一是有仇不报非君子,新仇旧恨是一定要向朱豪三清算的,二是终于有一天能得到九儿的青睐,和九儿双宿双飞。两个背离冲突的动机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构成了这段故事结构中的压力系统,余占鳌和朱豪三既是压力的承受者,同时又是互施压力的施压者。而编剧又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时间限制,加入了其他外力的影响,如野村和野村指使下的成麻子、玉郎以及花脖子等人或不怀好意的挑唆、或唯恐天下不乱的伺机而动,增加压力的紧迫性和悬念和紧张感。而余占鳌和朱豪三之间互施互受压力的过程,如浪涌般一层层叠加着翻上来,余占鳌给朱豪三的认罪难度每加一次,压力系统的空间就缩小一次,同理,朱豪三对余占鳌的允诺条件每让步一次,压力系统的空间又更缩小一次,直到余占鳌开出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荒谬、越来越显得不可能达到。
而人物的历史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般强烈的压力系统之下,有关于朱县长历史的点点滴滴竟在这一刻纷涌着挤入观众的脑海里闪电般回放,那个始终藏在故事背面的淑红、那个被做为人质扣押的九儿、那个不应该陨落的灵儿…..于是,观众的移情心理,就在这一刻被唤醒,而且我相信就在这个情节段落中,观众的移情80%以上一定是为了朱豪三。你越是了解朱豪三的过去,你就越是觉得余占鳌刁难之过分;越是觉得刁难过分,越是会被朱县长每一次的退让而震撼;你越是受震撼,越是为朱县长内心深处强大的动机或精神支柱而深深打动。至此,观众的心理曲线开始和故事的压力曲线完美吻合。
当朱县长和夫人披麻戴孝,一路跪行着艰难地爬上一格格的台阶时,观众心里的朱县长却前所未有的高大。而表面动机也是要讲和而开条件,但实际动机却坐等条件不满足能师出有名的余占鳌,自信心也在此被彻底击溃,焦灼慌乱终于演变到六神无主。他开始怀疑自己了,也许当时当地的他根本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有什么地方错了,但余占鳌粗野狂暴,却不失头脑,他开始会慢慢地去想,慢慢地怀疑自己对朱豪三的认识,慢慢地怀疑他这些年的人生目标,慢慢地思考未来要怎么做。
当几十集一点点积累的仇恨深厚但却有点不够新鲜时,用一个新增的、烈度极大的仇恨把余占鳌和朱豪三人物关系之斗争的一面写到极端,然后又在这个极端处,依靠主人公的动机、依靠选择、依靠足够压强且层层递进的压力,将一切蕴藏的有关恨的能量在顶点处集中释放形成高潮,又在高潮后产生新的平衡,也使得朱豪三和余占鳌之间的人物关系从“斗”开始转向“宽恕”和“合”,从而为故事迈入新篇章而打开了新局面,这样的处理想不赞都不行啊!
最后,为了这一段的精彩,一定要谢谢每一位演员的。谢谢周迅收放自如又极有内心支撑的精彩演绎;谢谢于荣光将沉重、委屈和坚忍、坚强内敛成澎湃的戏剧张力;谢谢朱亚文将余占鳌内外背离的动机揭示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谢谢徐光宇没有浪费任何一个镜头,幸灾乐祸的暗自得意、局势逆转时的心有不甘、结局出现时悻悻失落…...我想正是由于这么多演员凭借自身素养积淀的倾情付出,才使《红高粱》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观众们面前,是他们引领着我们仿佛也回到了历史的现场,在那样的欢乐、激情、心酸、痛苦和悲壮里感同身上地体验了一回、震撼了一回。更愿这样的体验也能开启更多的反思,有关于人性、有关于战争、有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就在这一阶段疯狂的工作节奏带来时间和精力上的捉襟见肘里,这一些,始终都是超越我所承受的极限以外意犹未尽的遗憾。如果真的和这部作品有缘,我期望能有那么一天可以回来,系统而全面地回望,并和大家再一次聊聊这部《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