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锡剧《草命天子》之杂谈

标签:
情感草命天子周东亮张勇锡剧 |
分类: 影视评论 |
《草命天子》,看这部戏原本已经是三个多月前的事了,而想说点什么的冲动竟也在心中盘桓百余天,顽强地在纷攘复杂、千头万绪里的一个个乍现的间隙中冒头。尤其是在印度新德里的宝莱坞小剧场观看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印度传统歌舞剧之后,人流如潮的热情海洋中,这样的冲动竟是更加强烈。我知道我是一定会聒噪几句的,虽然我一直以为在中国现行的文化体制、政策和市场的环境里谈起传统戏曲,不仅仅是方向的迷茫,更有“风萧萧兮”的悲壮。但也惟其因为如此,类似《草命天子》这般能引起观众极大的共鸣和市场反响的剧,就更不应该被轻易地忽略,即使这一切杂七杂八的肺腑之言,落在轻飘飘的白纸上时,相对于一部剧、一个剧种以及传统戏曲的市场和传承而言终究是菲薄的。
我想《草命天子》之所以能取得市场上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应该归结在“草命”两字上。不仅是剧中传奇的天子是“草命”的,整部剧从立意初衷、创作者立场站位、语言艺术到作品气质都是“草命”的。接地气,哪怕舞台上演绎的是一出古装传奇剧,但思想和情感却试图无限贴近台下观众最熟稔的现实生活,并激起共鸣,无疑是我们在回顾《草命天子》的成功时,最显著耀眼的一个特点。而能做到这一点却远比能想到这一点要难得多,因为在观众群日渐老去、渐行渐远的窘境里,如何挽回、保留及争取观众,已经是传统戏曲之生存还是消亡的问题。但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原本从民间的草台班子走出来的传统戏曲,自己给自己带上了“高雅”的帽子,在一副阳春白雪的穿戴下,竟鲜少有人愿意或尝试着去放下端着的架子。从这个角度看,《草命天子》是一次回归,重新回到传统戏曲其孕育和出发的土壤上,故事可以传奇,但决定人物命运的那些要素,却和老百姓最朴素的道德取向、价值取向和情感取向高度合拍,又在观众们都听得懂的浅显、朴实、亲和的戏曲语言(唱词和对白)里,使故事的图景和观众现实生活的图景合二为一,甚至还巧妙地揉进了对今日社会现象充满智慧又善意宽容的调侃和针砭。因此,非常难得,一次次地当如雷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笑声潮水般如期而至时,观众的存在感不仅仅是在观戏的剧场,也在演戏的舞台上,在一切的判断和愿望成为舞台上的现实时,更在心中的所思所想籍剧中人之口掷地有声地吐落时,那样一种酣畅淋漓贯通全身十万八千个毛细血管,构成观戏时快乐舒泰的体验。
而戏曲,从它破土而出的那刻起,其实始终都蕴含着芸芸苍生对世道、对人伦、对情感既质朴又热情的寄托。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故事远比崩塌的故事更有生命力也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这也是大浪淘沙般的传承中,那些流传的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之根本。而《草命天子》,都说它传递正能量,而所谓正能量,也不仅仅是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弘扬,因为单纯的说教终是苍白乏力的。而真正有力量的,一定是因感动而引发的感染,深入到观众每个神经元的末梢,它让心为此悸动,泪腺为此酸涩,也让思想为此带来哪怕只是片刻的清明和升华。当周东亮以极细腻、生动的表演,将母与子之间一段“鱼骨头”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深情款款时,你流泪,不是因为这对母子生活窘迫,不是因为即将来临的母子死别,而是因为你被深深地打动。母慈子孝,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不曾放弃过的、最温馨最美好的图景吗?不论沧海桑田怎样变迁,总有些情愫永远不会改变,因为那始终是人性之根本。你甚至是悄悄地将自己代入了,可还记得你那最爱吃鱼头、鱼骨的双亲?又或者今日的你也是那最爱吃鱼骨头的人!你是否也曾像台上的少年这般将鱼肉拆下奉给双亲,就如他们当初无数次为你做的那样?在这样想着的时候,你是否就忽然有愧疚、有遗憾、有自省、甚至付诸的行动的冲动呢?而当王华在头无遮雨之瓦,身无御寒之袄,肚无裹腹之粮的境遇中,依然能将心底的不甘、信心和热情藉着坦荡荡、自我调侃、诙谐幽默的一曲《莲花落》脆生生吐落时,一种温暖和感动也在心头悄然弥漫。因为你也懂得,真正的励志,始终是对待人生的态度。而当人生的苦难催化出舞台上的快乐时,其内涵着的光亮、温暖和力量竟也瞬间穿透了观众的心灵,幻化成这一刻心照不宣的微笑。
而总结《草命天子》的得失,自然不应忽视其在人物塑造和结构、节奏上所花的心思。本剧显然不仅仅满足于讲一个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更想塑造出一群个性鲜明、饱满的艺术形象来。虽然传统戏曲的模式,人物塑造依然免不了类型化的框架,但我们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剧作者要挣脱这种束缚的努力。因此,《草命天子》中的主要人物如王华、杨秀英、八贤王,均力求从各个侧面来表达人物的丰富。而周东亮、董云华、张金华等演员更是以唱作念打俱佳的出色功底和细腻生动、充满激情的表演,使角色活泼鲜亮地站在观众的眼前。而以杀太子、救太子、失太子、得太子、访太子、试太子、识太子、保太子,直至草命天子登基为主线,架构利落且戏剧冲突高潮叠起。围绕主线,亲情、爱情、励志等等元素丰富且丰满。而诸如王华外表憨厚,内里机智聪慧的人物个性反差,王爷官家做派与民间环境构成的冲突和反差,成功地加强和渲染了戏剧效果。而编剧出色运用了悬念设置、铺垫、伏笔、呼应等方法,相比于传统的戏曲叙事,更是在有限的时空环境里,把《草命天子》的故事讲得层次丰富、细节精致、变化多样、精彩纷呈。在习惯和厌倦了传统戏曲相对疲沓的节奏之后,它带给了绝大多数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戏体验,而这样的探索对于传统戏曲而言,实在是太需要、也太有价值了。
而观众选择看戏而不是别的文艺样式,那必然就有其作为“戏”之形式存在的价值。因此还是坚持我个人的观点,就传统戏曲保护、改进和传承之上的一切探讨,都不应该离开“戏”、离开这个剧种之根本。靠形式上花哨搏人眼球、招揽观众,终不是正道,而这回我是该向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致敬的,为了他们对这个剧种的尊重和自信,为了他们显示出来的、实实在在的属于戏曲自身拥有的真功夫。《草命天子》的舞台,在某种意义上称得上是传统戏曲舞台的一次回归。极简,但又极精,因为导演和舞美将这布景和道具都用足了。比如关帝庙的布幔,它既是场景的一个部分,又是道具。夜半遮寒时,它衬着王华的艰难困顿;庙堂成亲时,舞台灯光的灿烂而艳丽里,它是吉服、是霞帔、是红绳,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希望。在那红绸曼舞里,极简的舞台在被充分调动起来的、那些戏剧所特有的象征、寄托、抒情等元素衬托得浪漫唯美、光芒四射时,你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这才是戏之魅力!而当周东亮情绪饱满地在一丝不苟的一招一式中,将王华的质朴、王华的天真、王华的憨厚、王华的善良、王华的机智演绎得栩栩如生时,又在他或行云如水、或戛玉鸣金、或九曲回肠、声情并茂的演唱声声入耳里,彻彻底底地沉醉一次,竟也是如此美妙的一场传统戏曲的盛宴!
在今天清晨世界杯一场毫无悬念的半决赛的间歇中,打下最后一行字,从未有文章写得如这篇这般艰难,因为动笔开始的三个月,基本过的是飞人生涯,在辗转于机场车站的每一个空隙,在异国他乡被时差困扰的夜晚,多少次不得不放下,却又始终无法放下。今天回望时,我真不知道这样断断续续积淀下来的文字是否以表达了我所想表达的全部,但我知道我已经尽力。在现世的浮华和喧闹里,尤其是在前途未明的迷茫里,执着甚至是有点悲壮的坚守,是份难得的高贵。因此,写下这一切,为了向这样一群人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