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浮光掠影话卢浮(二)

标签:
巴黎卢浮宫达芬奇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母子和圣安娜杂谈 |
分类: 游记 |
走完雕塑馆之后,果断地再上一楼,进入二楼德农馆的独立展馆,于是,我们就站在了世人所谓的卢浮宫“三宝”之一,《蒙娜丽莎》的画像前。实事求是地说,如果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真是冲着这幅《蒙娜丽莎》而来的,多多少少会有点失望。因为那幅77cm x53cm的“小品”肖像前,几乎每个时段都围着一大群人,而且还得时刻提醒自己“偷儿出没,请小心”,要让视线越过前方一排排人头,还得透过防护的玻璃罩子,实在是挺辛苦的一件事。难怪旁边不少游客发出感叹:原来这就是《蒙娜丽莎》啊!言下之意大有见面不如闻名之意,但,是的,这就是《蒙娜丽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个卢浮宫著名的“似笑非笑”的女人。
正如《红楼梦》在中国衍生出一门“红学”一般,达芬奇的这幅《蒙娜丽莎》也在世界范围内为很多人提供了职业的饭碗,因为确实有很多人将《蒙娜丽莎》做为研究的课题。于是,他们告诉你,达芬奇在《蒙娜丽莎》上用了40层涂料,而每层的厚度不会超过2微米;他们告诉你,《蒙娜丽莎》真的有“密码“,比如右眼球上有LV,拱桥上有72;他们告诉你,经精密仪器测定,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2%的愤怒;他们还告诉你,蒙娜丽莎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当时意大利贵族乔孔多的妻子丽莎.乔孔多,也极有可能并不是,而是有5个孩子的家庭主妇丽莎·格拉迪尼?是伊莎贝尔王妃?是佛罗伦萨的妓女?还是达芬奇本人的“女版”自画像?……而在让《蒙娜丽莎》名满天下,甚至在卢浮宫收藏的包括达芬奇本人好几幅作品在内的、4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名列三甲的过程中,还有一位深具民族主义精神的意大利小偷维琴佐·佩鲁吉阿的“功劳”。他在1911年8月19日,成功地让装在玻璃罩子里的《蒙娜丽莎》人间蒸发,又给了两年多足够充裕的时间,好让警方折腾够了、让媒体感慨抒情追问够了,让法国人民沮丧思念够了,再戏剧化地让它在意大利现身。两年后重现人间的《蒙娜丽莎》,让意大利人拥有了和自己曾经的国宝亲密接触的两周,更让浪漫的法国人为这一次的失而复得而举国狂欢。因此,每每想到《蒙娜丽莎》,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莞尔,看来艺术作品和人也有相似之处的,实力如想和盛名之间划上等号,还必需添加点运气。
但是,今天,当我对着这幅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占据独立展馆一大块墙面的《蒙娜丽莎》,我却不愿意过多讨论“传奇”和“秘密”,我只想回归于本真,那是绘画作品本身和你的交流,在你邂逅的第一眼,它带给你感官、思想和情绪的震撼。也是为什么《蒙娜丽莎》在世界绘画史上成为女性肖像不可逾越的巅峰的真正理由。也许为了更方便表达,除了这幅安放在玻璃罩子中,很多朋友“目睹”了,却又不怎么看得清楚的《蒙娜丽莎》外,我同步将卢浮宫收藏的达芬奇另几幅木板油画一并粘贴上来,但一是由于玻璃罩外拍摄效果不好,而且达芬奇另外的那些画也不再本次“导游”线路之内,因此此处的画像就选用网络的了。
《蒙娜丽莎》,你面前端坐着的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少妇,她的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的修饰,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却在她柔和的脸部线条、充满张力的面部表情和简单但庄重的姿态中挥洒得淋漓尽致。她的右手优雅地搭在左手之上,而这恰恰是意大利贵族妇女标志性的招牌动作。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缕似有还无的微笑,正视前方,又像是注视着她面前的你,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彷佛都和她的视线交汇。而她看向你的眼神,既很纯粹清澈,又很复杂,那背后有无尽的温柔,善解人意的体贴,有看尽世事的通透,也有一缕淡淡的忧郁和睿智的揶揄。在“她”的目光下,你彷佛是袒露的,一切无所遁形;“她”却是朦胧的,你不是读不出,而是读出得太多,却又怎么都读不尽她。你情不自禁地被画中人饱满丰富的情绪所牵引,又在回味过来时,再一次为创作者倾注的passion而震撼,因为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个体内心的一种表达。你,与画中的蒙娜丽莎在交流,你,也与画家笔端流淌的情感在交流,你彷佛触摸到对一种人类能感应的至美,激情澎湃又无邪的礼赞。又彷佛是一种敞开怀抱的、最热烈又最温柔的拥抱,没有亵渎,唯有真诚和圣洁的仰慕、欣赏、爱、怜惜。而达芬奇曾经说过,“一个优秀画家作画有两个目的――人和他的灵魂意向,往往是前者容易后者难。”因此,在面对着这个充满情绪的神秘微笑时,越捉摸不定,你越是渴望揭开那层朦朦胧胧的面纱,找到作者“灵魂意向”,于是,《蒙娜丽莎》,它激起了无数人研究探索的欲望,它成了一门学问,衍生出无数解读的版本,而解读的方向越多,越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你,找不到方向。它也激发起无数达芬奇同代及后代的同行们,潜意识里以《蒙娜丽莎》为典范、为标杆,给自己的女性人物肖像打上烙印,但却怎么也无法实现超越。也许他们输在绘画技法之外的那些底蕴。也许他们输在passion,那种如获至宝,强烈地要留住这种笑、这种美的情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也许他们还输在一种经历,越是不易得到的、已经失去的,越是你苦苦追寻的,一有机会就越要以最理想化、最完美的方式去展现和表达的,而母亲和母亲之爱,可能是少年丧母的达芬奇潜意识中始终都无法轻易摆脱的情结,以致于不仅仅是《蒙娜丽莎》,他其实还尝试着在很多其他的画作中去表达。因此,《蒙娜丽莎》,画中人也许对达芬奇的意义不是一个求画的对象,不是一个模特,在她上面承载着的,也许是他对曾经拥有的,一种美丽到心碎的回忆和纪念,也许是他对从来都不曾真正拥有的,一种最理想化的慰藉和寄托,而《蒙娜丽莎》给了达芬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一个载体,使他灵魂深处的东西得以宣泄和表达。
但是,《蒙娜丽莎》的惊世效果毕竟还是要靠高超的技术来支撑的,因此,谈起《蒙娜丽莎》,人们自然会谈到达芬奇所采用的极薄透明颜料,多层覆盖;谈到晕染技法,淡化轮廓线,以增条柔和和迷离的气质;谈到达芬奇典型的金字塔构图,透视点略略提升,以体现肖像人物性格上的端庄稳重……但我却更想强调的是,在达芬奇的画作面前,你时刻都能感受到的两个字:“底蕴”。达芬奇,如果我们以他的成就对他下定义,那会是一连串“家”的重叠,他涉猎之广、研究之精深、成就之瞩目,令身处知识信息大爆炸时代的人们,都不得不自叹弗如,并发自内心地赞一声旷古奇才。也正是达芬奇对自然科学、解剖学、物理、光学等等极丰富的积淀,我们才有幸拥有了今日《蒙娜丽莎》的不朽。达芬奇对光线明暗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这也造就了《蒙娜丽莎》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之下,视觉效果和体验千变万化的神秘。而虽然画的已不复当初的光鲜了,但细看背景,你依然发现“底蕴”、“技巧”和“匠心”的完美结合。如果你仔细去分辨,会发现貌似连贯为一体的山水风景,却以蒙娜丽莎的人像为分界线,左右两边是有上、下和远、近的角度差异的。右边风景是眼光仰视的效果,而左边却是视线俯视的效果,而且巧妙的透视技法下,两者视觉效果的远近也有些微的差异。于是,整幅画的层次感就这样产生,而且极富“个性”,它一样也“帮助”了肖像画中心主题的蒙娜丽莎,有了一种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飘忽神秘之美。
《岩间圣母》
跪着的圣母用手保护着小让.巴蒂斯特。在她的右边,一个天使扶着小耶稣。耶稣抬起胖乎乎的小手,做着祝福的手势。达芬奇用淡化轮廓的画法营造了这个温柔的场景,与后面险峻的岩石构成鲜明的对比。在和谐的金字塔构图里,几何结构与色彩的巧妙递减,成功地表现出距离,“景深”的空间感是人物细腻生动之外,这幅画又一显著的艺术特点。而这幅画同样值得细品的,还有画外的意蕴。岩洞,源于达芬奇记忆中的古佛罗伦萨采石场马雅诺,而岩洞意指宗教传说中圣者诞生的洞穴,内涵黑暗和光明,象征上帝的光辉以圣母子为载体到达人间,让神圣的光明穿破黑暗,照亮世界。这幅画是意大利米兰圣弗朗侧索大教堂三折画的中幅。
《圣母、圣子和圣安娜》
此画还没有完成达芬奇就去世了,因此从透明的颜色底下还看得出草图的轮廓。画的是一个不常见的中世纪题材,圣母坐在圣安娜的膝上。再一次出现金字塔构图,柔和的曲线,圆润的造型和微笑的面部完美和谐。圣母抚爱耶稣的动作、三人之间目光中眼光流转,营造了非常温柔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