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心经》和那一种智慧:《原谅我》观后随谈“彼岸在何方”之七

标签:
《请你原谅我》吴秀波海清《天道》《心经》杂谈 |
分类: 影视评论 |
记得在本篇的序言部分我曾说过,我一般不喜欢现代题材的生活剧,原因是“通常情况下,在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里,我能看到真实生活的镜像,但却很难捕捉到被提炼和升华的境界。”换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贴近我们生活真实、离我们日常生活越近的,创作的难度其实反倒更大。隔了一长段时空的距离,对前人和古人,一切超越性的反思是相对容易的,而从当今、从现实、从“自我”跳出来,实现某种观点的提炼和升华,却总是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这不仅仅受到现实存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样我们也受到来自创作者本身的制约,本就沉浸在局中,能在局中超脱出来的,必得有大智慧不可。
而多年前曾经有一部现实生活题材的电视剧,却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无法磨灭,那是因为它以内敛着的智慧实现了某种超脱和超越,使得它在同类型作品中彰显出卓尔不群的气质。这部叫做《天道》的电视剧,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底蕴,又在跨文化的交融和探索中成就了开放的特质和新颖的视角。以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商战和至情至性、感人肺腑的爱情为故事的承载,但又超越于故事,主创对时代脉搏极敏感精准的把握,从中国传统文化之“天道”(感悟万事万物之自然规律为行动法则)出发,转而对一个民族文化属性,以及文化属性对社会秩序的影响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深刻的剖析,其引发的关于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反思,宛如在你的眼前也燃起了一线光亮,而这正是深陷混沌迷乱中的你,拼命想着要探寻的方向。
《天道》之后,再也没有哪一部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给我以类似的惊醒和震撼了,因此我都差不多快忘了我曾经的期望值。直到这一次看到《请你原谅我》,我突然对现实题材作品又恢复了一点点信心。原来影视不仅仅让你快乐、让你情绪宣泄、让你在臆想的世界中满足,它一样还可以做到扒拉你的灵魂、挖掘出你内心深处蛰伏的一些东西、让你得到人生的启迪。当然,我还是以为《请你原谅我》无法和《天道》做类比,因为它真的不及《天道》之深刻和广袤。但是,我又恰恰看重于《原》剧相对的单纯和专一,真是不必苛求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载体博大精深的,当它通过一个通俗意义上的爱情故事,致力于探索和展示人生在理想化和现实化之间平衡的坐标点,它同样给了你一种“痛”和“释然”的顿悟,那一样关乎于你自己的人生。而且正因为单纯专一和叙述方式的内敛低调,相对而言,《原》剧更亲民、更易和我们自己的人生发生联想、更具有现实性的借鉴意义。
在我的心里,《请你原谅我》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而这“智慧”真和电视剧直接引经据典地引用《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咒”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智慧”不同于“知识”。智慧,不需要显摆、不需要喋喋不休地教诲、不需要强行填鸭式的灌输,甚至不需要你被动接受,它所做的,只是让你情不自禁地跟着它去“悟”,无论这种悟,仅仅是一霎那间的顿悟、抑或维持和延续可能也只是霎那短暂,又或者是影响你一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道路的大悟彻悟,真正的智慧,实质在于能否引发互动式的思考,因此,智慧在于启发和启迪。但是,对于《请你原谅我》而言,如果要说清楚其蕴含的“智慧”,又似乎是绕不开“般若波罗密多咒”的,因为《请》剧的智慧最集中凝练的体现,恰恰就是对人生充满禅意的解读。
于是,我是不是可以回到这一段心经?从心经入手,来试图阐述何谓“人生的禅意”?何谓智慧?虽然,我其实一直以为,所有的佛家经典,其本质一样适用于“觉悟”,而非逐字逐句的释义,不然禅师终不成其为禅师,而沦落进“律师”或“经师”的窠臼。因此,释义,不是为了让所谓经义束缚朋友们主观的思考,而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便于你更好地开启结合自身人生经验、创新发散性的思索和感悟。而我则依然选择尽可能浅显通俗的语言,来完成这一次的释义。
“般若波罗密多咒”出自于《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在梵文中,所谓“摩诃”,意指大,无边无际,在佛学众多典籍中,世上至大之物,是人的心量。心量之大,无心之心,离量之量;心量之大,万物皆空、万法皆空,又蕴万物、万法于其中。故所谓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一切,一切即心;“般若”,是指智慧;“波罗”,指到达彼岸;“密多”,指无极,也即融万事万物万法归一;“心经”,“经”其实是不用解释了,关键在于“心”,这里的“心”,是指最核心、最关键、最精髓的部分,即“心髓”。从字面上去释义,那《心经》就是有关于到达彼岸、实现大乘涅槃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之大智慧的精髓。同时《心经》的文字和《大般若经》有极深的渊源,因此,可以这么理解,《心经》,其实质就是以最凝练的文字,集中体现博大精深的《大般若经》之心髓。而600卷《大般若经》反复阐述的大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字:“空性”。也就是说,《心经》实质是在指导我们,如何通过修炼我们自己宽广无边的通达心量,具备“空性”的大智慧,超脱于人世的诸般困厄痛苦,到达极乐的彼岸。
《心经》有很多译本,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多是唐玄奘法师的译本。从整篇经文的结构看,又糅合了佛法“显”、“密”两种传法的途径方法。所谓“显法”,是指佛经用世俗文字语言、记录下佛为普渡众生而传达的道理。《心经》从开头的“观自在菩萨”直到“真实不虚”,260字的经文中,有228个字,是“显”说般若空性。而以 “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为转承,最后18个字的咒语,就是一种“密法”。佛法的本质是“觉悟”,而觉悟是不能靠传授的,至极之处妙不可言,所谓拈花一笑而不可说,因此,以这种观点来看,认为咒语往往凝结佛学最神妙的精华。18个字四句话的“密”说般若,确实涵盖了《心经》全部要义,甚至是《大般若经》精华要义最提纲挈领的概括总结。因此有信徒相信,念诵这四句咒语,其效力等同于诵读完整的《心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对所有喜欢《请你原谅我》的观众们而言,这四句“密咒”,实在已是耳熟能详、烂熟于心了。大家也一定不会忘记电视剧的最后一集,就在那个十八街小院,仿佛是已经等了千年万年,百感交集的何佳,含着泪、哽咽着吐落徐天苦思苦寻却寻不得的答案:“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走过所有的路到彼岸去,彼岸是光明的世界”。我相信,那一刻,我们的震撼一点都不输于荧幕上的徐天和何佳——那对已经走过很多布满荆棘的路、并且下定决心准备继续相扶相携地“走过所有的路”的男女;也一定不会输于现实世界中为《原》剧提供如此精彩的创意的秀波和海清。只是,在震撼之后,依然有朋友保持好奇和探寻的心思,他们在问,何佳的话,是否就是这四句密咒正确的解答?
该怎么说呢?也许,我该说“是”。因为,如果你使用搜索引擎,你是真会搜出这个答案的。但我又想说,“不是”或“不完全是”。因为,其实我就是一个特较真的人。以我的理解,何佳的解语、或者我们很多搜索引擎列入“标准”的答案,却很可能是对《心经》英译本的一次中文翻译。《心经》最知名、也是流传最广的英译本,出自于Edward Conze之手,这四句咒语在他的英译本中表述如下:“gone gone, gone beyond, gone altogether beyond, O what an awakening, all hail!”。后来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英译本,如:“Gone, gone,Gone beyond,Gone completely beyond,Praise to awakening”, “go, go, go beyond, go thoroughly beyond, and establish yourself in enlightenment”。这些无非是在Edward Conze的基础上做了些微的调整,但基本都没有跳出他的框架。而我们的这句“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走过所有的路到彼岸去,彼岸是光明的世界”,也是如出一辙,或者更确切地表述我自己的观点,在意境上胜于英译本,但在经义的精确和完整性上却更为不及,因为这些英译本至少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觉悟”,在彼岸世界,觉悟的境界。
那么,这四句密法的咒语到底该怎样理解,它又是怎样体现《心经》、乃至《大般若经》空性智慧的呢?由于密法本不可说,因此,真是很难讲什么标准答案,只能就自己对《心经》、对般若空性的理解,做一个很粗浅的心得体会分享了,目的只有一个,为朋友们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悟,提供一种看法和参考而已。
“揭谛”。 揭谛,梵语音译,它是有“去”的意思,但它却更有“超越”的意思,而此处“超越”更加贴切。联系《心经》显说般若的部分,超越,是指对“妄执”的超越,即佛学理论中强调的“破执”。 (后续还将会引用到很多有关“执”的概念,诸如何谓“我执”?何谓“法执”?何谓“俱生我执”?由于打算之后结合电视剧之“禅意”,对破执做一个专门的主题,请恕我此处权当“概念控”一回,容后再细细解释吧)
“波罗揭谛”。此处的揭谛,指破细执,超越俱生我执。一般认为,当你能断粗执、再断细执,那你基本就在 “空”的境界,可以与空同到彼岸的极乐世界了,即涅槃境界。
“波罗僧揭谛”。“僧”,梵语原本有完整的意思。从字面上释义,如果上句是“与空同到彼岸”,那这句就是“与空彻底地、完完全全地同到彼岸”。那既然已经“空”了、已经可以去往彼岸,那为何还要来个“僧”、来个“完完全全”呢?这里就体现了大乘佛教的教义了。上面那句的境界,所谓涅槃是属于小乘涅槃,讲的是自我的解脱,而大乘的教义,执,还有第三层的境界,那是“极细执”。到了这层境界,以虚空自性之广袤浩瀚敏锐,你从自身之苦中解脱出来,但妙观察智却照见世间众生之苦,于是,你发慈悲心,自己断执空性还不够,你要起愿,解脱众生之苦。因此,第三句真正的含义,是与众生一起,与空同在,共达彼岸,这才是真正的大乘涅槃。
“菩提萨婆诃” 对这句其实是可以有几种解读法的。菩提,有人解做为“正觉义”,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菩提是指豁然开悟的境界。但也正是这个“开悟”,我以为菩提也是入佛道起点的一扇们,因为真正意义大乘修行,又是从开悟发菩提心开始的。“萨婆诃”,可以看做是欢呼的叹词,因此,在几个英译本中,都出现了“on hail”(欢呼、致敬)、“praise”(赞美)的用词,但“萨婆诃”之欢呼和赞美又是和修行证道的成就有关,萨婆诃,是速疾成大觉的境界,因此菩萨才要为众生欢呼。所谓大觉,是觉行圆满,何谓圆满?自觉觉他,具备渡生特性方成圆满,因此,它又是修行向佛的最高境界,可以看成是终点。因此菩提萨婆诃,也可以看做对以上三句的一个总结概括,说明了修行过程的起始往复,同时也是一种鼓励,佛说,你依着这方法去觉悟、去修炼,终将达到觉行圆满的境界,也是彼岸的境界,热烈欢迎你,为你欢呼啊!
因此,这四句密咒,如果连贯起来,可以这样解读:破我执、破法执。破俱生我执,习空性智慧,去往彼岸。渡众生破妄执成空性,共往彼岸。由开悟发菩提心起,时时勤修,终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抵达彼岸。
解释完这“揭谛”,真是“汗”啊,因为我相信,一准有朋友提抗议,你这说的是什么?宛如天书,和解读《请你原谅我》有关系?和你说的《原》剧不显摆、不强行灌输的“智慧”有关系?我的回答是“有关系”。虽然我说何佳这句“去吧去吧”的解读,不够全面和完整,但是我并没有批评电视剧中选用这个解读,相反,我甚至觉得用的极好极好。第一,是因为这样的解读才符合电视剧讲故事的特性,如果真的拘泥于经义去直译,那还不得把人都吓跑啦!第二,密咒也好、经文也好,重点其实不在于理性的说理,而在于它在你的心里,那一瞬间带来的冲击震撼思考感悟,因此,这句“去吧”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第三,就是我说的“有关系”,因为我刚才的那一大篇解释的思想,其实早就涵盖在《原》剧展示的人生哲思之中,只是它并不用深奥的文字,它用人物、用人物的命运而成就的故事,体现了创作者某种人生哲学——充满禅意的人生哲学。而有关这些内容,我将在之后单独成章,给大家一个“交代”
我同样也相信,一定会有朋友再接下去问我,“天!你是不是信佛啊?”因为曾经有朋友这么问过了。我想,如果把佛学看成是“信仰”,那确实是要发乎内心地去“信”,而我则不敢轻易去亵渎这种信仰,因为那代表着一种可以奉献自我的虔诚境界,我自问目前绝对达不到。如果不是这般信仰的“信”,那我最好还是别信了。其实,在本文中,我就事论事谈理论时,引用佛学思想和经义,我将它看成是一种是一种学说,和其它任何形而上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和人生结合时,我却用“禅意”,因为我真正更能接受的、是“禅”的思想,或者更精确地说,是禅宗看待佛和理解佛的方法。从“禅”之根本出发,其核心在于“悟”,而不在于“信”。佛学是各大宗教中,唯一不搞“个人崇拜”的,因为众生皆佛,人人都有自在佛性,佛和菩萨,都是觉悟者,你今天觉悟了,也能成菩萨;功德圆满了,也能成佛。既然佛教没有“神”、没有“仙”、没有“上帝”,不二啊,你既不是虔诚地想为佛学的事业功德奉献你自己,那你为何要“信”?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从它的哲学思想中去“悟”呢?这世界十丈软尘中香火缭绕的“信”里面,实在是蕴含着太多太多的“求”,而这“求”,又有多少本出自于你自身的“妄执”?而且,我敢打包票,俱生往执,还是一部分(比如求安康),更多的是分别我执(求财、求权、求飞黄腾达、求出人头地)。因此,与其效法有欲有求的善男信女们之“信”,我更愿心香一瓣,青灯黄卷之中,感受美好、感受浩瀚义理哲思,慢慢地去品尝人生的“悟”!
在本篇的最后,答复朋友我未曾回复的问题,“是否可以推荐一些佛学的经典?”。其实当时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我觉得很难回答。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佛学是宗教,那佛教典籍是所有宗教典籍中,我最喜欢的一类。因为它文字优美、思辨、包容,同时深奥的理和生动的故事结合得很完美。我喜欢它如如平等、无分彼此的核心思想,喜欢它浩浩汤汤宽大的逻辑架构上极致的辩证精神,喜欢它从追求自身精神自由的超脱入手,但又时刻要觉悟和平衡世间无处不在的联系,无情之中极深刻深邃博大的有情。因此,在我心里,人这一辈子,是非常有必要认认真真去通读一部佛经的。若说哪一部好,这断语实在是太难下了,全看你想怎么选择。比如讲般若,《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经》)和今天谈的《心经》都很好;比如密教的,《楞严经》也可以看,对禅宗感兴趣,推荐读一读《六祖坛经》,其他的《法华经》、《华严经》,都是可以选择的。前些时日应邀赴佛教圣地九华山,面对着人潮汹涌之所谓的“信”,面对着烟雾弥漫中越来越旺的香火,在古刹禅院盘桓几日,亲历几件所谓信佛礼佛的“妙事”之后,对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竟不能不生日渐式微的感慨。却原来表面虚空的繁华聒噪背后,以对佛的顶礼膜拜为名,无挂无碍的清净地,竟越来越沦落成谋求私欲、彰显权利、附庸风雅的名利场!而佛的真谛,反而离芸芸众生渐行渐远了。如鲠在喉之声不得不发,但愿相交莫逆的几位和尚们不至于怨怼我!
最后谨以我喜欢的《六祖坛经》中决疑品节选的一段,和朋友们分享,也为本章之小节。
心平何需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