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中国远征军》(中)

标签:
《中国远征军》董亚春杨军黄志忠张丰毅徐永革邱对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而在人物的设计和架构上,主创们延续着虚实相间的创作思路。对戴安澜、孙立人,以其精神风貌和个性品格为立足点的真实还原,使虚构的韩绍功增添了置身历史现实环境和背景下的生活真实感;而发生在韩绍功身上、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细节,又和戴、孙两位将军真实经历交融穿插在一起,在真实战役为基础之上的艺术虚构,也将远征军之铁血、悲壮的军史渲染烘托得更加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应该说在具体人物的塑造上,尤其是戴、孙两位将军的塑造,编导并不拘泥于塑“形”――满足于对两位将军履历的艺术完善和充填,而完成所谓历史真实和人物全“形”的任务和使命。这一次,编导们强调的是塑“神”和塑“魂”,他们真正想要还原的是一代中国军人典范的风骨风貌。于是,史海钩沉中不时泛起的记忆浪花,在对角色之思想、品格、个性的深入挖掘中被揉和进来,和故事的发展、和演员徐永革、张丰毅极为出色的演绎融为一体。也许对远征军军史极其熟悉,我可以挑剔主创对部分战役的艺术嫁接、虚构,但我却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接受另一种真实到逼真境界的还原,那是对将军从气质思想个性品行之“神”和“魂”上的还原,无论是徐永革的戴安澜,还是张丰毅的孙立人。当戴将军日记、家书、诗歌中的内容,被非常巧妙地融入到荧屏一个个悲壮惨烈的情景中,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忠诚、仁义、儒雅、英武的儒将已栩栩如生的立在观众眼前;而表演功力已近炉火纯青境界的张丰毅,这次恰巧面对着一个他非常适合的角色,挥洒自如中,将一个受西方现代军事理论湮浸,独立、决断、孤傲、敢作敢为的杰出将领和其睥睨群雄的胆略、智慧和豪气演绎得酣畅淋漓,面对着荧屏上的张丰毅,我会有片刻的怔忡和模糊的错觉,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起孙立人,浮现的都会是这一刻的张丰毅。而主创在塑造两位将军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历史宏观的掌控力,充满温情,但又极理智、平实、客观的省视和反思的角度,令我发自内心地想要赞叹。即便是安澜将军,主创们融入他们太多的尊敬、感佩、壮怀激烈的情绪,但他们同样也理智又克制地表露了一种含着深情的遗憾。而孙立人将军,在将其一切思想个性特点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他和杜聿明之间在撤退策略上的矛盾、和史迪威的契合真实还原再现之时,所有熟稔孙将军个人经历的观众,在此处竟和主创有了一次心照不宣的默契。观众追忆的思绪早就不再局限于1942至1945年的这段历史,那些羽檄争驰、戎马悾惚、庭院深深中迎着风霜淡然绽放的一朵朵的“将军玫瑰”,竟无可阻挡地在脑海中闪现。多少峥嵘岁月的意气奋发,多少宦海浮沉的辛酸苍凉,如今尽付汗青卷轴中薄薄几页泛黄的书页!是思想和个性造就了个人的命运,还是冥冥中那只捉摸不定的手!时也、势也,沧海桑田间的广袤,是渺小的你怎么都无法抗衡的。虽然个人命运的悲剧决不是一道可以简单推演的一元算式,很多时候,那是自身诸多的变量和客观大环境的诸多变量混杂、交错、互为作用的结果,但今日之因,未尝不是缘起他日之果中重要的一笔。于是,孙立人将军充满传奇色彩的跌宕人生,在掠过心头的这一刻幻化成了一声悠长的叹息。
而在虚构人物的塑造上,同样也相当见功力,此处不得不提的是韩绍功。宛如身处“蛛网”之核心,韩绍功塑造之成功与否,对《中国远征军》而言,基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编导和演员此处倾情奉献给荧屏的,又是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判断、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之下,接近完美的中国男人形象。而几乎就是一个悖论,真实的生活经历排斥对完美的认同和接受,但也正是因为现实生活的不完满,在艺术创作的虚拟世界中,完美,反而是最容易俘获观众的心的,在这样的青睐里,观众其实是有效地释放了某种慰藉、寄托和疗伤般的情绪,当然,其前提则是,当他们面对着荧屏的那刻,那一个完美的角色,至少在这一刻是完全能让他们信服的。而这样的信服又取决于主创能否为角色提供一个具有真实感的背景环境、一段具备生活质感的故事经历、一个精准到位的演绎和阐释方法,更重要的是,当角色的个性特点和蕴涵着价值观的内在思想被基本确立之后,其一切行为、一切行为之下发展的故事、围绕着故事演员表达的一切喜怒哀乐,是否在观众认同和接受的范围之内。
韩绍功,当主创们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之下的美德,如忠、信、仁、义、智、勇、礼,全部加载在他的身上,同时还赋予他杰出的军事才能时,他已基本接近完人。但这一完人,最终并未令人产生符号化神祗般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完全走入了观众的心里,是因为除了思想之根基,韩绍功还拥有极鲜明的个性。淡泊名利的价值观下开阔的胸怀、内敛的气质,重情重义的人生准则下澎湃的男儿血性和真性情。这些个性特质使得韩绍功具备条件,跻身于一大批或实、或虚的优秀军人之中,依然脱颖而出地醒目。而且紧紧依托在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衍生的行为、发展的故事,更将个性烘托得饱满、生动、令人信服。尤其是当编导通过罗星和韩绍功有关于美国军人和中国军人做比较的一段对话,将“责任”两字由黄志忠无限感慨又淡然坚定地轻轻吐落时,我的心竟在瞬间被击中。于是,基于品德个性之上一切完美的行为,忽然就有了一个支撑,而且这样的支撑,没有半点空洞的高大美化,它简单、朴素、但却又极其厚重,它让我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和深深叹服,不仅仅为了是荧屏上的韩绍功,更为了那那群能够懂得用“责任”为自己的角色奠定其坚实的人格基石的编导们!
而在韩绍功身上,主创们也一样在展示由于他个人思想性格造就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是良好的教育、天赋才华、理性和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开阔的胸怀,另一方面则是重情重义的铁血男儿的真性情,这些特质矛盾和冲突的结果,是荧屏上的韩绍功,接二连三地在犯“错误”。这些“错误”,有违法理、军纪,但当韩绍功淡定地承担起一切后果时,观众却更多地从情理的角度出发,被深刻地感动着。于是,这些“错误”,不但对于一个完美角色可能有的神性进行了有效的校正,同时站在观众的角度上,这种种违背军纪法理的“错误”,反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完美。
而反衬技法,在塑造韩绍功这一角色时,更是被运用得极其得当和出色。观众对韩绍功的美好印象,一次又一次,因为韩绍功周围的人,他们看韩绍功的眼光而不断地被渲染、烘托和强化着。戴安澜将军给予他如兄弟般的关爱,史迪威将军、孙立人将军给予他欣赏和信任,何玉姝可以为他不惜一切代价做任何事,那个不离不弃的上尉勤务兵大秦,那个先抵触,之后生死相随的李克己,那个“死缠”上他,把他看成此生最大对手的桥本……还有罗星,美丽、善良、热情、聪慧、执着的罗星。她的存在,不仅仅只是将一段永远无法得到的、既凄美又无比炽热的爱,绚烂地绽放在烈火和热血浸染的修罗战场上;那封浪漫的战地情书一次次在烽火硝烟中传递和回响,烘托和折射的,也不仅仅是那些平凡但又造就伟大功勋的远征军士兵们,最真实的人性;它同时更是一种反衬,通过一个人人心目中的仙女的眼光,再一次烘托出韩绍功之不同凡响,它极具信服力地告诉每一个观众,怎样的男人,才是女性心目中真正的男人。
而韩绍功之成功和黄志忠极为出色的表现密不可分。初识黄志忠,是在张黎导演的《大明王朝》,那个海瑞,令我惊艳得无以复加,尤其是黄志忠表现出来的可称为杰出的爆发力,从此记住了这个名字。再次赞叹不已的,依然是张黎导演的戏,《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个心思细密复杂的杨立仁,黄志忠以其极细腻、极有层次、极具分寸感的表演,生生把颠峰状态的孙红雷在这一次沦落成一种“正常”、甚至是一种陪衬。这一次的黄志忠,令我“领教”了他表演上的控制力,虽然以我自己的审美观,杨立仁并不是我所喜好的角色类型。之后也看过志忠哥不少的作品,有一些还真是完全冲着“黄志忠”这三个字而去的,但我也曾一度疑惑过,莫非黄志忠只有在张黎的镜头下,才能完全没有束缚地自由驰骋?才能勃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才能熠熠生辉得令人不可逼视?我很庆幸,这一次的志忠哥打破了这个悖论,而这个韩绍功又确实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角色。当黄志忠将韩绍功的思想、个性、情感梳理得丝丝入微,并极细腻、精确、传神地演绎出来,一个血性男儿张扬澎湃的情感,在控制得当的、收敛的表演中反而积聚着充盈激荡的能量,我无法不为之而震撼、而狂喜!有这样一个韩绍功,对于黄志忠,我已经没有遗憾!当然,我更相信演艺事业正如日中天的黄志忠,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惊喜和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