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说”《中国远征军》(上)

(2011-03-18 07:32:40)
标签:

中国远征军

董亚春

杨军

邱对

黄志忠

张丰毅

徐永革

刘小宁

柯蓝

娱乐

分类: 影视评论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
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
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
你们却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再听闻。

 

――-穆旦

 

 

《中国远征军》,我相信这一定是很多观众期盼了很长久、很长久的一部作品。自从2年多前,《我的团长我的团》用一种近乎于颠覆的创作方式,拂去了覆盖在这段历史之上的第一片尘埃开始,远征军这个名字,和这个名字所承载着的那段惨烈至极致,同时也悲壮、慷慨、铁血至极致的历史,连同六十年尘封所带来的沧桑和凝重,竟成了压在国人心头始终无法移去的一块心碑。不仅仅是这样一段历史与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转折紧密相连而不该被遗忘,更因为对这段历史的回眸和反思,一切屈辱、坚强、气节、牺牲竟又和深刻的震撼、感动、悲悯、亏欠紧紧交融在一起,成为浓烈得化不开去的情结。于是,在各种类型、各种题材有关于这个主题的作品纷至沓来时,人们反而更加急迫地期待着,可以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文艺以一种客观、平实的姿态,直面这段历史、“正说”这段历史,还历史以其应该有的面貌,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在这个国家和民族泛黄和模糊的记忆里,再一次重新拾起、深深地印进我们的心里。

 

看完全剧之后,应该用欣慰和感激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其实,主创单位不用刻意宣传十年创作,上亿投资、每集的开销、韩国的后期,虽然作品依然存在着疏漏、硬伤,甚至是因某种妥协、逃避而造就的遗憾,但是,作品本身散发出来的气质,已将主创团队的认真、严肃、真诚、敬畏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确实是很对起这个素材,这部作品也以其客观平实的基调、全景式史诗气质,可列于精品佳作之列而毫无愧色。

 

视角和叙事

 

当这样一卷悲壮的历史画卷在毛淡棉燃起的征尘硝烟中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时,主创们切入视角之开阔,让我叹为观止。从1942年至1945年,远征军的历史虽不算长,但却跌宕曲折、波澜壮阔,要完全包容进去已非易事。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部题为《中国远征军》的作品,主创们的创作的视角,却并非仅仅局限于远征军之本身。透过远征军的故事,他们力图去表现的,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风云。这样一个“全景式”的创作意图,确实是很有野心,同时也相当具有挑战性的。而当同古保卫战、仁安羌战役、退走野人谷、兰姆伽集训营、缅北反攻、再次穿越胡康河谷、攻破密支那、腊戌等战役,在血与火交织中逼真地再现在观众眼前时,同样被栩栩如生地、真实地还原在荧屏上的,还有战事发生之时代。我们看到了陪都夜夜笙歌、纸醉金迷,贪官污吏结党营私,不法商人利欲熏心;我们看到爱国民众不做亡国奴、誓死保家卫国的慷慨和不屈,在沦陷的腾冲,在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滚滚洪流之中;我们看到了世界人民为了反法西斯、为了和平而付出的一切英勇斗争和牺牲,在查而斯身上、在金尼森身上、在 “驼峰航线”以生命博弈的飞虎队员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我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在另一个不见硝烟、但同样需要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的战场上,激励民众爱国热情和抗战勇气的艰苦卓绝。而当雾季公演,1942年的重庆街头,郭沫若的《屈原》和雷电颂被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地念响时,其对历史和时代见微知著、全景式扫描的展现方法,使本剧不仅仅因细节充足、翔实而内涵丰富、极具历史感和时代感,更是具备了一种浩浩汤汤的开阔、平实和包容的气质。

 

而如此“全景”方式摄取的海量素材,又被编导非常有效地纳入了一个策划有序的叙事框架之中。总体来说,叙事线条呈现层次丰富的立体式齐头并进的态势,但又详略得当、条理清晰、转换绝大部分都利落且合理,各条叙事线起承转合,无不因内在关联的人物关系和故事逻辑的推动,变得既不乏戏剧性的张力,又水到渠成般的自然。编导非常出色地通过故事之人物关系,精心设计了各关联人物的职业,以构建起一张触角足以辐射到 “全景”时代的网。

 

以虚构的主人公韩绍功为中心,韩绍功和他前后跟随过的两位将军、戴安澜和孙立人,构建起故事叙事的主线,而以他的亲人、朋友和战友为中心点,则呈发散状地架构起一个全景式叙事的大框架。比如,以其妹韩绍英为中心的一条辅助叙事线,展现我党在抗战中的作为和功勋;以谢孝彰(前半段)、何玉姝为中心的辅助叙事线,展现陪都之官场百态;以其母亲和弟弟为中心点的叙事辅助线,展现滇西腾冲人民的不屈抗争。

 

而当编导对素材做了充分的研究、筛选、酝酿和策划后,人物关系,在《中国远征军》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支撑起故事框架脉络,使故事能在这些铺设得井然有序的轨道上一路狂奔,编导更是很巧妙地依赖人物关系,营造起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如围绕着韩绍功和他周围的人,母子、兄弟、爱人、情人、战友、朋友等等既依赖又冲突的关系,而韩周围的人,相互之间也有种种因目的、利益、性格而引发的冲突。当这些冲突交织在一起,并有效地深入挖掘下去时,故事格局既大开大阖的宏阔,又中心鲜明;故事的发展更是曲折、跌宕、扣人心弦;而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充满张力、又安排精巧的冲突中得以充分展现,使得韩绍功、戴安澜、孙立人、何玉姝、史迪威、罗星,以及无数远征军将士的形象,饱满生动。

 

从更深的层面去看,通过这些人物关系、和人物关系上戏剧冲突的营造和挖掘,编导同时也承载了他们自己的主体阐释和思考,比如对个体的人生和命运的反思。性格迥异的兄弟、不同信仰的兄妹,在捍卫民族大义的战场上殊途同归;在一个起点上、从一个村庄走出去的子弟,却因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不同,分道扬镳、渐行渐远。而当它真实再现了在不同利益驱动下,一场战争被八颗脑袋,拽去十六个方向的决策失据、疲软,而带来血流成河的牺牲时;当它以平实、客观的基调,还原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远征军将帅戴安澜将军和孙立人将军的传奇经历,而不加任何主旨至上的粉饰和修饰时,其个人悲剧性的命运,其实已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这样的回眸和反思,带着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敬畏,充满了理性和克制,无论是惋惜批判,还是颂扬,基调之客观、平实和庄重,不仅使作品本身承载的反思更具有现实价值,而且对于我们的文艺,该如何面对这段历史、这批为了民族危亡而献身的英雄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艺术视角。

 

而在具体叙事手法上,编导更是繁简相间,虚实交融,可谓匠心独运。非常突出的例子是第一次中缅战争的大撤退。为了和三路行军的远征军契合,编导在此也动用了三条叙事线索。戴安澜将军这一路,无疑是电视剧上半部叙事的主线,因此是正面重点着墨的实写,慷慨悲歌,荡气回肠,而将星陨落,更是被渲染得山河变色、草木同悲;而孙立人将军的这一路,这段故事对于后半部叙事重心的转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此处也不能喧宾夺主,因此以简单勾勒作为主线的辅助和补充,笔墨只集中在突出孙将军之思想、性格,及造就之后兰姆伽中印军基地的重点部分,其他基本忽略;而第三条辅助叙事线,表面是实写杨文和众女兵穿越野人山的经历,但其实质却是一枚映射的镜子。整部远征军军史中最惨烈的部分,杜聿明率部撤出胡康河谷,5万多远征军将士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埋葬在了这片土地上。我无法猜测编导创作时的心态,也许是这样的牺牲太沉重?太黑暗?太压抑?太残酷?以至于很难用镜头去直面?(虽然有部分观众认为本剧“口味”过重,但是,主创对这段的处理其实已很“艺术”了)但是我却要感谢编导对这一段所采用的虚写手法,这一回,他们的镜头只是捕捉了那枚“镜子”里的映射。我们看到了那些女兵,如朝露般纯净、如初升太阳般灿烂的生命,就在我们眼前,在杨文竭尽全力,却再也抓不住的霎那间,一个个无法挽留地消逝。所谓感同身受、以点带面,为一切美好的破碎痛彻心肺、扼腕痛惜落泪的这一刻,5万将士残酷的牺牲竟变得如此近、如此真实;我们也通过杨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这条累累尸体和白骨堆砌出来的路,“你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 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穆旦),巨大的牺牲,因饥饿、疾病、山洪、毒虫噬咬、瘴气侵害而带来牺牲,即便仅仅是“镜子”般的映射,但也怵目惊心的惨烈。于是,这样三条主辅得当、虚实相间的叙事线,既全景又极有层次地将这段历史演绎得撼天动地的悲壮,同时也在冷峻、广袤、厚重之上,延续着与整体基调一脉相承的、一种蕴涵着温情的理性和克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