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爱就在这里--《全城热恋》观后
(2010-03-22 20:16:03)
标签:
全城热恋夏永康段奕宏爱情杂谈 |
分类: 影视评论 |
今天,我不想写影评,我只想记录我的心情。
我相信,如果不是因为有段奕宏,我大概是不会选择看《全城热恋》的。虽然它明星云集,虽然它投资方阵容强大,虽然它前期宣传得热火朝天,但想象中拼盘式爱情故事的格局,肥皂泡沫式的风格、快餐速补式的鸡汤文化,确实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但是,朋友们说,段段不能老是“自虐”。而我,一样需要一份轻松来调剂自己,放松一下紧张的节奏和心情。于是,在一个慵懒的星期日午后,泡上一壶铁观音,把自己窝在沙发里,我带着闲适和几分懒散,走入了《全城热恋》的世界。
但是,我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几分钟的时间,意料之外的惊喜就充塞在我的心头。一份淡淡的喜悦、淡淡的温暖、淡淡的感动,竟自始自终地贯穿着观剧的全过程。
不是因为故事,一切都没有太多的新意,(除了那两条卡通鱼的Love Story之外)而且有些故事的设计真的该用刻意和矫情来形容的,比如飚车女身患绝症的桥段,完完全全地落进了哈韩的套路。可是,就是这些似曾相识、在逻辑上也不尽合理的故事,穿插交错之后,却杂烩出一道清新可人的佳肴。于是,我不得不相信,素材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驾驭素材的能力和透过素材编导想要表达的思想。
这是个发烧的世界,急速上涨和膨胀的不仅仅是气温表上红线的刻度,还有物欲横流和追名逐利的驱动之下的人永无止境的欲望。当浮躁、焦虑主宰着人们的心态和情绪,这个世界,还会有爱情吗?你还相信爱情吗?很多朋友对我说,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有点像漂浮在空气中的肥皂泡泡,借着日光的折射,也能散发出七彩迷离的光晕,你是可以随意想象的,尽可以把它想得美轮美奂,但千万不要试图去追寻、去触摸,因为到头来,你所能拥有的,可能只是一地的破碎;他们说,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有点像Tiffany柜台出售的钻石饰品,又或者像Hermes的精选包袋,看着它仪态万方、睥睨一切、孤傲地站在那里,它可以是每一个女人心头的梦想,但却真的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我们可以积淀感情,却不必投资爱情;我们可以经营婚姻,却不必奢望收获爱情。
但是,在这一个初春温暖的午后,夏永康和陈国辉却执着地以一种最温柔的 “狂轰滥炸”告诉我,只要你信,爱就在那里。爱在一个偶然邂逅的怦然心动间,爱在坎坷磨难之后的相互扶持里,爱在抛却矜持的诚意相待中,爱在永不放弃的坚持和守望里。他们告诉我,贫穷、富有、健康、学识高低、身世差异、人生经历,都不会是阻挡爱情之花灿烂绽放的理由,对于爱情,你只要问你的心,如果你信,那爱就在那里。一张板凳长椅,就是你的“法拉利”;一顿植入无限情义的家常便饭,就是你最完美的一餐。时光荏苒之间那盏今生今世永远会亮起的红色灯泡,告诉你,跨越了生和死的界线,爱在那里;那从父亲的手中传至儿子腕上的手表,告诉你,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爱仍在那里;而那唯一一张从大火中“抢”出来的刻骨铭心的照片,告诉你,那份爱即使已被伤得体无完肤,但只要它曾经出现在你的生命里,那它就在那里,永远在那里,就在你千百次刻意的遗忘中,又在最不经意间流露的、最直觉的牵挂里。
于是,这样的一份执着,这样一份坚持、这样一份温暖和希望,在镜头与镜头快速的切换之间,以与现实社会和生活极其匹配的节奏,真实又自然地走入了你的心里;于是,这样一份执着、这样一份坚持、这样一份温暖和希望,在一种平淡的叙述风格里,没有刻意的说教、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一切都是淡淡流淌着的,淡淡倾诉中脉脉流转的情义、淡淡的温馨、淡淡的感动,就这样一点点地渗入你的心田,让你在那一刻也被一种淡淡的愉悦、淡淡的温暖所悄然包围。然后你发现,面对这样温柔的、“爱”的陷阱,你竟然是无力自拔的。于是,你忘了去追究故事是不是考究、合理,你甚至在很大一部分的时间里,忘了去挑剔影片制作上的瑕疵、忘了去批评演员表演上的疏漏和缺陷,你只愿意自己跟随着镜头、跟随着故事的节奏,与剧中人一般,在某个时空中蓦然邂逅,每个人都带着每个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可知的未来,然后又各自从这个聚焦点上重新转身出发,心中带着一份心领神会的感动,去继续你应该继续的轨迹。
《全城热恋》,它真的不完美、它真的很香港式的“拼盘”和“鸡汤”,但是,一份诚意营造出来的温暖和希望,却令我如沐春风般地为之感动。因此,惊喜远远大于遗憾,虽然我是有遗憾的,尤其是那个全城停电的夜,原本是一个神思妙想的结尾,但确实没有好好把握并挖掘下去,不然,那完全可能达到另一个境界。
说是不写影评的,但既是冲着段奕宏而去的,如果在码了这许多文字之后,仍然只字不提段奕宏,那我不但是太无趣了,而且对人对己也根本就没法交代。因此,心情之外,段奕宏的表演却是不得不评的,而我也一早认命,不伦不类铁定是这篇“不是评论”的文字既定的宿命。
在这出明星荟萃并串烧而成的作品里,如果如实地给段奕宏打分,85分也就最多了(彩虹朋友们,拍砖请轻些!),在那些男演员之中,相比而言,还是张学友表现得更加完美一点。而段奕宏演绎的Leslie 关,有让我欣喜的地方,也一样有让我遗憾的地方。
出场的第一、二场戏,段奕宏还是把握得相当出色的。选择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和疾言厉色的大嗓门嚷嚷,其实很符合这个角色的职业特点和性格特点,几分张狂和几分艺术家气质的偏执。而特别的“亮点”,在于一些小细节的处理。如和吕燕的那场戏,如愿抓拍到期望中的照片,那个灿烂的笑容里,很有点“狡计得逞”的况味。而把价值不菲的照相机潇洒至极地扔给助手的一个小动作,却说明段奕宏其实已完完全全地抓住了Leslie的气质神韵,在摄影领域才华横溢、对从事的工作有种狂热,孤傲狷介自负、个性张扬且极易情绪化。而有了出场戏极其精彩的铺垫,之后和周沅沅的第二场戏就显得非常自然,包括不留一点情面、近乎严苛的批评,包括被扇了耳光之后恼怒之下向助手下达的、既不可一世、又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命令。
这一个Leslie关,戏份不重,但在有限的空间里,如果想把握好这个角色,就必需要体现出发生在角色身上的变化。事业正当如日中天,但一个泰山压顶般的打击,使当事人在心态、情绪、性格、思想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故事有一点点类似“番外”的味道,但这个Leslie,反而给了演员很大的创作空间,因为这样的变化是剧中其他角色身上所没有的。而段奕宏之所以让我欣赏,在于他的天分、他的认真勤奋,更在于他始终都能走入角色内心世界的能力。因此,他的表演,几乎每一次都能令你心领神会地感受到他的理解,以及他在理解之上的创造。而这个Leslie,段奕宏确确实实在力图表现这样一种变化,从开场时的自负、狂傲、对完美的偏执和苛刻;到突然发现自己失明时的惊慌、恐惧、崩溃;到寻找周沅沅的过程中,压抑不住的失落和迷茫;直至劫难带来了人生的顿悟,在反思和自省之后,达到另一个豁然开朗境界时的那份释然、宽容,被段奕宏梳理得层次清晰,且把握得极其精准。因此,无论是与周沅沅再次面对的戏,还是最后只身去苏州前,和大福推心置腹深谈的那场戏,段奕宏都处理得极有光彩。当大福将周沅沅带到Leslie关之前,段奕宏的眼神虽没有焦点,但却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些微的紧张和些微的雀跃。同时他以真诚且热情洋溢的语调、面部表情和手势,将这一刻Leslie急欲说服沅沅,补偿沅沅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那场戏,久违的自信是和一份从未有过的从容相伴在一起的,这一刻的leslie是沉静、内敛的,他用一种很平静的语气告诉大福,他要一个人去苏州;他像个老师、更像个兄长一般地告诉大福一个成功摄影师的秘诀;他充满热情地鼓励他的小兄弟,他是一定能够成功的。而段奕宏真正精彩之处,却是在内敛的表演之下彭湃的一种激情,他非常轻松地让每一个观众深刻体味到了Leslie内心深处依然炽热的情感,对一段曾经刻骨的感情始终不能彻底释怀的执着,对摄影这份职业、这门艺术全身心投入的热爱!当温柔绽放开来的微笑里,那眼角的湿润和晶莹透过大屏幕,直截了当地、全无遮拦地跃入观众的眼帘时,你基本是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湖的,让它不因为这一刻的感动而搅翻起一池的涟漪。
我是不是已经说了段生太多的好了?那接下来几句苛刻批评的话,想来不至于太过不能接受了吧?段奕宏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其实是一点都不错的,但问题还是在表达的方式上。这一次段奕宏的遗憾发生在骤然发现失明的那场戏里。我知道,他是非常希望表现出巨大打击之下,人物的失措、慌乱、濒临崩溃的状态。本意不错,但是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上却依然太过“用力”,因此,依然有较重的戏剧表演痕迹,依然不够放松,依然有些“过”和不够自然。
公平地说、客观地说、统览大局地说,段奕宏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相当精彩的。而至于我的打分,不但只是一家之言,而且朋友们也权可视为一个爱之深、责之切的“变态虐待狂”型观众、全然发自内心、又最最不合时宜的刻薄和挑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