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谓《生死线》 “正常”之评价的缘由

(2010-03-10 22:10:14)
标签:

《生死线》

兰晓龙

孔笙

廖凡

李晨

刘天佐

徐成峰

杂谈

分类: 影视评论

我所谓《生死线》 “正常”之评价的缘由

    ――与网友有关《生死线》的讨论

 

(按:和一位久违的朋友有机会聊到了《生死线》,想起曾经有很多次被问及:为何没有为《生死线》码字?我当时的答案是因为它太“正常”,当然我知道其实很多朋友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只是不愿意太过“逼”我,既然已有下面的文字了,些许犹豫之后,还是决定上传,也算是我的一个“交代”吧!)

 

这样的疑问并不是由你开始的,在为《团长》陆陆续续码了十七万文字之后,在《生死线》热播之际,有无数朋友期待和“敦促”我为《生死线》码字,但我却一直迟迟未能动笔,昨天,你的留言是彻底“粉碎”我的矜持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想,是应该有些说法的,也算了了一桩“公案”了。但在开始谈论交流之前,我还想特别声明一点,有机会和你一起探讨一部作品,而且是一部堪称优秀的作品,于我而言,那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我没有很强烈的愿望去品评《生死线》,并不是因为它不好,相反,在我的眼里,《生死线》很好,甚至是非常好。我所谓的太“正常”,是很“个人”的感觉,而要真正阐述清我的这个“个人感觉”,可能还得从兰晓龙和兰晓龙的作品说起。

 

说实话,兰晓龙的作品我很喜欢。那是在看完电视剧《士兵突击》之后,他的文字作品开始进入了我的视野。

 

兰晓龙的思维很开阔,超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天马行空,绝无可能处的奇峰突起和跌宕起伏,于一般作家而言也许是稀有且珍贵的,但于兰晓龙而言,却彷佛是信手拈来,这些经常性的“神来之笔”决定性地造就了兰妖作品故事性之精彩纷呈和扣人心弦(时至今日,我甚至有些担心,他的故事会越来越剑走偏锋,向着过于神奇的方向而去)。

 

兰妖极善于塑造人物,这是兰晓龙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除了《零号特工》之外,其他的《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基本是“群戏”,致力于塑造的是一群人的形象。他非常善于捕捉不同人物的不同点,而且不是从行为的表象去捕捉,也不仅仅是从个性特点上去捕捉,他对这种差异性的追溯是根源性的,是直达人物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因此,当他以极其简练但又不失细腻的笔调,非常传神地勾勒出人物的思想本质、以及基于思想本质之上的各种外在表现时,我们眼前的这一个个人物都是极其丰厚和饱满的、栩栩如生的、充满着生命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的。

 

兰晓龙是学戏剧的、是写话剧出身的,因此人物间对话之精彩也基本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大段大段的对白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这些对白不仅与人物的个性相得益彰,更是人物思想精神的一种映射。这些对白是极富生动气韵的、也是极富哲理的,可能与其写话剧的经历有关,他是非常习惯通过人物的语言去传递人物思想的,甚至不仅仅是习惯了,有时是一种依赖。因此,兰晓龙根据其文字作品改编的剧本,台词几乎就是一个绝对的“注目”点,我是喜欢用“登峰造极”来形容的,台词创作用心之深登峰造极、可圈可点的精彩台词之多登峰造极、台词蕴涵的思想之深刻厚重登峰造极。但这样“登峰造极”的台词对一部大众化的电视剧而言,有时也一如一柄双刃剑,也许《生死线》稍好,但在电视剧《零号特工》和《团长》里,几乎就是两种极端意见的聚焦点。

 

最后我要说的是,兰晓龙的文字个性风格是极其鲜明的。兰晓龙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凝练精准、而且极富时代感。也许是个性使然,一些对立地、往两极化发展的元素却被水乳交融般地揉和在一起,成为兰晓龙极其独特的一种个人风格。某种犀利和深刻,被隐于一个个世俗的、甚至有些戏剧性夸张的故事和人物背后,某种刻骨的悲哀和悲悯,被掩盖在带着些许温情的谐谑和讥讽的基调里。因此,兰晓龙表达思想和情绪的方法很有些特别,以荒诞表现最严肃的话题,以喜剧的风格去塑造一个实质意义的悲剧,以调侃和谐谑去打点一个大众预期的正剧……这样写着的时候,“混搭”这个词突然跃入我的脑海,也不禁想起了本周的《第一财经周刊》有关于“混搭”麦当劳的报道和点评。最近麦当劳在中国范围里开始了一连串的变革,而这些变革以“混搭”一词一言概括殆尽。诸如快餐店辟出咖啡区,卖起了现磨咖啡,凭肯德鸡基的鸡翅优惠券不但可以享受同等折扣,还能折上加折,还有24小时营业、还有甜品站等等,面对麦当劳这些“混搭”行为,人们习惯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可以,一个国际大公司可以吗?”,但是,再深入想下去,不可以吗?谁说这些不可以了?而兰晓龙也大有这般“妖孽”之风,在他那里,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但也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却使他的作品有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创造力。

 

因此,兰晓龙的文字作品本身已具备了极引人入胜的故事、极饱满生动的人物、极精彩深刻的台词,极犀利敏锐的思考以及作品整体上的一种鲜明的个性风格,几乎已具备了一个好剧本所需要的一切要素了。那么对改编并拍摄成功的电视剧,我们还应该期待什么?也许是我比较较真,也许是因为《零号特工》、《团长》、《生死线》我都是先读小说的,因此,在我潜意识里特别强调的是,当作品以电视剧这一形式出现时,电视剧是如何去表现原著这些特点的?在原著的基础上是否又有了新的突破?因为从文字到影视作品,那是一个二次创作的过程,电视剧的主创班子又是如何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阐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艺术追求、自己的创作热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电视剧《零号特工》基本就是失败的,虽然里面有个湖蓝,被那个初出道的马强演绎得丝丝入扣、光彩照人。

 

而《团长》,很难用是否成功来下结论,但是,康洪雷和他的主创班子对作品的用心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们投入了太多的Passion,那几乎是扑面而来的,你很轻易就可以感受得到的。《团长》是带着浓重的、电视剧主创班子自身烙印的作品,那里面融入了太多他们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还有自己的心情和情绪,某种意义上说它很“主观”,它承载的内涵也是丰富且厚重的,而更为突出的是作品创作过程和创作的结果展示给我们的一种创作的精神,那是要颠覆传统、打破既定框架的,想尝试着用很多新的、不怎么“常规”的表现手段去表达作品思想和主创们的二次创作思想的。因此,它肯定不可能很成熟,很多地方甚至是失衡或失败的。但是,《团长》主创团队这样的一种力求颠覆和创新的创作态度和创作方式,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而这也是我很珍惜、很珍惜的。

 

然后,我们来谈《生死线》。是的,我知道兰晓龙本人对这部《生死线》有足够多的“得意”,而《生死线》确实很好,表现很突出,对比《团长》,我掰着指头粗略地算算,就有很多胜出点,诸如流畅、紧凑、完整等等,说句实话,如果从大处着眼,不是很挑剔的话,甚至是很难挑得出瑕疵的。

 

孔笙导演是位非常优秀的导演,他的作品一贯地条理清晰、创作严谨、章法有度且兼具激情;故事的叙述和铺展过程大气平实、沉稳,一点都不浮躁;故事的节奏始终控制得很适宜、张驰有度间非常地流畅;而人物塑造也是孔导一贯的强项和出彩之处,对戏剧冲突控制得相当好,而置于冲突环境中的人物,个性被充分展示出来。在孔导的调度下,《生死线》的演员发挥均极其出色。杨烁,以极朴实的风格演绎出四道风身上交织着的近乎于单纯的快乐和单纯的痛苦;张译,将他最擅长表达的“纠结”也演到了极处;李晨,我想晨儿这回是让我惊喜的,龙乌鸦可能是晨儿所尝试过的、最复杂的一个角色,晨儿的进步是巨大的,他将龙文章的俊朗、龙文章的骄傲、龙文章内心的易感和柔软、龙文章的执着、龙文章的孤独和对归属感的渴盼表现得层次分明,入木三分;而廖凡,令人不得不赞叹的廖凡,他彻底颠覆了我之前对他可能有的怀疑,虽然一直觉得他的气质决不是我想象中的欧阳,但是他堪称出神入化的演技却跨越了演员和角色气质之间的差异,他让我认同他就是欧阳,那份睿智、冷静、宽容大气和击不跨的坚韧,而且他是唯一的一个,因他的创造而令我有了特别的感动和欣喜的,因为与小说展现的不同,这一个欧阳绝对是只属于廖凡的欧阳,也许不是文质彬彬般的儒雅,但却平添一份属于男人的刚毅,一个内心极其坚强的男人才会有的刚毅。而除了这“F4”之外,《生死线》一些配角之精彩也是可圈可点的。刘天佐演绎的窦六品把人物的那份憨厚、良善、勇猛、粗中有细的善解人意和体贴入微,表现得酣畅淋漓;而徐成峰,更使我不得不由衷地赞叹,这个“鬼子”可谓是其演艺道路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至此他表演的实力和可塑性被充分地展示,我一点都不怀疑,如果机遇得当,他是绝对会成为一名实力派优秀演员的。

 

因此,综合了这些元素看《生死线》,再加上兰晓龙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出色的对白,表现俱佳的音效、场景、摄影体现出精良的制作水准,这样一部作品怎么能不被列入“优秀”之列呢?如果你预言它会在未来摘得很多奖项和荣誉,我不但相信,而且还认为完全应该。

 

但是,也许我是追求“过度”了,我非常“个人化”地期望着电视剧对原著的超越和升华。在我看来,简单地以另一种方式再现一个故事、把一个故事讲精彩,对于一个称之为二次“创作”的作品而言,仅仅是满足了对艺术审美基本层次的诉求,而我是非常希望,我们能有更高的追求,真正体现出二次创作的价值。

 

因此,也许真的只是我个人的执着,我总觉得《生死线》在如此精彩的故事、如此丰满的人物、如此精良的制作、如此清晰展示的主题思想之上,还欠缺了一种从原著到电视剧可称之为创造性的东西,可以让我和其他一些早已熟谙了小说、甚至研究透了小说的观众,眼前一亮,感受到新意的东西,而这也就是我发出所谓 “正常”的评价之由来了。

 

说是不评《生死线》的,但有了和你的这个讨论,其实我早就把自己的话彻底打破了,这也算不是评论的评论吧?还是一句老话,审美是一个完全个人化和自由的过程,我做出的审美评判是基于我个人的经历和认知的基础之上的,一样欣赏同一部作品,如果你的过程和我的不一样,比如你是先看电视剧、再读小说的,又或者根本未读过小说,那我们的感受和结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但是,我一贯的习惯,对我真正想要评述的对象,如果有原著,那我一定会完成对两种体裁的比照之后,再继续我的评述。而我极端“个人化”的一种感觉,真的只是分享和交流中的一种贡献而已,参考都谈不上,更应该不会对孔导、对《生死线》的创作团队造成任何的不利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