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算》Vs《潜伏》(艺术感染力/结尾)
(2009-05-20 19:55:06)
标签:
暗算潜伏姜伟柳云龙孙红雷影视评论娱乐 |
分类: 影视评论 |
艺术感染力
非常困难地,我终于在电脑上打下标题,并且心里也在矛盾、挣扎和怀疑着,因为之前的风格也好、人物也好、爱情也好,其实我已经在很多不同的章节谈到了两剧的艺术表现问题,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还真的能很好地把握这个主题。只是,我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不希望自己挖的、哪怕是不太好看的一个坑,单单缺失了很明显的一个角,因此怎么也要死乞白赖地硬撑下去的。
我不是专业的文艺评论员,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我坚持不用与“思想性”相对应的“艺术性”为标题,是因为我渴望着文艺人在创作作品时,也能有一丝丝地惦念着和观众的互动,而我也真心地盼望着这种互动,艺术只有与观众有了情感上的互动才谈得上感染力。作为一名观众,我不专业,我有的只是草根语言,和站在观众视角上的、对影视作品艺术感染力的一孔之见。在我看来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也是作品各个不同的艺术手段或艺术表现方法综合作用的一个结果。我想它对观众的感染力概括地说是通过听觉、视觉和心理感觉这三个方面进行干预而达成的。作品的音乐、配器、音效、台词和旁白等给观众听觉上的影响,镜头画面、场景、各类道具、服装、角色形象、特效等则是给我们视觉上的影响;而心理感觉要复杂一些,因为它既包括故事、节奏、演绎的风格等这些比较摸得着的要素,更是包含着观众心理的满足问题,诸如对故事和人物的认同感、对艺术表现的认知和欣赏度、对作品思想的共鸣和接受度。这些整合在一起的总体感觉就是作品艺术感染力的综合体现。其实,这里有很多客观的元素,但主观元素无疑更多。
如果我只是单纯地为各个要素打分,那我肯定地告诉你,《暗算》的得分一定会高于《潜伏》。《暗算》的主题音乐、尤其是配乐、包括音效,《潜伏》是无法比拟的。赵立为《暗算》所作的音乐,是我非常欣赏的,无论是片头的鼓点、打击乐、军号,用各种乐器演绎的主题乐,还是类似挽歌的女声吟唱都非常大气。只可惜,中国的影视产业真的是非常单一,或说单调和单薄的。我们可以很轻易地购到国外电影原声音乐大碟,与《Evita》、《legend of 1900》这类天籁之曲来个心灵之约,但是却实实在在鲜少有人,愿为中国优秀影视音乐去做推介和推广的。赵立《暗算》的音乐我都下载并刻成了CD,虽然音效和那些专业的原声天碟有天壤之别,但音乐本身真的非常出色,激昂、诡秘、婉转、凄切、悲壮,更何况当它和那绝美的画面配合起来时,这份震撼力和感染力是极其强烈的。《暗算》的镜头语汇之丰富、画面之精美、场景选择之精心也是《潜伏》难及项背的。而《暗算》的故事本身很新奇、可看性强,节奏虽比《潜伏》略慢,但绝对是控制有度的,富于哲理的精彩台词、巧妙的伏笔、隐喻、极富感染力的人物形象,既很好地满足了观众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剧中满溢出的万丈激情,又深刻地感染着观众,甚至控制和左右了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与之共鸣。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潜伏》就不好,《潜伏》在很多细节的打造上也是非常精细的,但从整体感觉看,《潜伏》就比较实用平淡了些,而《暗算》则是唯美的、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但是,我在这里更想说的却是,《潜伏》在某一点上做得相当好、好到使我们忽略其他元素,因为这一点恰恰是观众愿意增加权重的,那就是观众的心理感觉。《潜伏》故事情节之引人入胜、节奏之紧凑、张驰之有度、叙述之简洁都是相当出色的。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它没有一丁点的故作姿态、故弄玄虚,它始终把自己摆在一个和观众平等的位置,平等地思考、平等地交流,自始至终观众都有一种被尊重的喜悦。我们看着余则成设着一个个局,我们完全明白余则成要干么,我们有心领神会的认同,因为如果那是我,我也会这么去做;我们看着余、陈两人从冤家慢慢地改变,改变到谈论一个“小眼睛、大嘴巴”的女儿,在那刻我们笑了,笑里有很多了然,笑得还很窝心,因为怎么都觉着这场爱情就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没有意外,真的,这个结果彷佛是我们和编导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没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当余则成终于从永远沉睡的左蓝身边站起,怀着已经泛滥但却必需压制的悲痛站起,他露给李涯那个呲牙咧嘴的笑时,我们懂!当他在家里念着左蓝留下的《为人民服务》,声音由压抑、渐渐地高昂,神态由悲伤渐渐地坚毅时,我们懂!当余则成确定地认为翠平已经牺牲,悲伤已漫过了他的心、甚至是漫过了他的喉咙,他无法呼吸、他只能靠撕心裂肺的干呕来勉强汲取空气直至精疲力竭地倒地时,我们懂!当劫后余生,则成和翠平在机场相遇,那含泪的眼、那躲在镜片后晶莹地闪光的眼,那唇边慢慢绽放开来的、缓缓荡漾开去的、彷佛是相遇相知已一千年、一万年的、会心的笑啊,我们懂!当那个一贯自持、稳重、内敛的男人,突兀滑稽地摆出母鸡姿势的那一刻,在最初一霎那的震惊之后,我们的眼光追随着、心灵阵阵悸动着、泪水无边地泛滥着,因为我们懂啊!这一个“懂”字是何其重要!在这个懂字的背后,是创作者对观众心态的了然、是对观众智慧和心理的尊重、是摒弃一切矫揉造作,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技巧,是抛弃故作姿态、努力逼近返璞归真境界的大智慧。当观众的心理感觉或需求被极大满足的这一刻,很多视觉、听觉等艺术技巧方面的元素,在观众心里已悄然淡化了,而《潜伏》在艺术感染力上的得分,也就悄悄增长了。
下面我要说的话是跳出这两部电视剧本身的,因为无论是《暗算》还是《潜伏》,在艺术感染力上都做得非常出色,真正达到了一种艺术追求和观众需求的平衡,因此就事论事,我不必要再罗嗦什么。但是,也实在有些想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希望大家不至于嫌我灌水。其实,近年来不乏有些非常优秀的大导演,在电视剧领域里一显身手。有些时候他们真的是游刃有余,也许电视剧对那些擅拍电影的人而言,真的只是“小菜一碟”。但也有些时候,他们的大制作却尴尬地陷入了一种叫好但不叫座,甚至是一半人捧死、一半人骂死的境地。而这里也恰恰有我非常欣赏的导演、有我爱之入骨的作品。要说为何会造成这样的情况,其实原因说来也简单,那些优秀的大导演,他们对单纯、平庸地讲故事不甘心,他们要赋予作品极其深刻的思想性、他们希望用“文艺”的方法表达这种思想性。他们不介意使用曲折含蓄的叙述方法、不介意使用美丽的空镜头表达意境、不介意使用蒙太奇的切换、意识流的反复跳跃来加强他们需要强化的理念。这样做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他们当时当地选择的载体、忽略了这种载体与电影的根本区别、忽略了它的受众面。
电视剧和电影是不同的。首先观众为它付出的成本不同。一张电影票的成本至少50-60元,看电视是基本不花钱的,当然也有像我一样既做不到每天定时定点守在电视机前,也忍受不了在线播放的时时卡壳,而花个10元钱买盗版碟的主,但真的,为看电视剧我们投入很少。虽然理智地看,不管我们为看电影和电视剧投入的成本是多少,当我们真正欣赏作品时,那些曾经付出的,都已经是沉没成本了,左右我们观赏态度的,只能是作品本身。可是观众,包括你和我,恰恰都是“正常”的“傻瓜”,“傻”得没有理智,我们对花50元的和不花钱的,在观赏时的态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轻易地离开电视屏幕、轻易地转换频道,但是,我们一定会说服自己坐在影院里,有始有终、屏息静气地观赏完整部作品。这是成本决定的态度不同。第二,是环境和设施不同。电影院的周边环境是极其安静、几乎是排除了所有干扰因素的、银屏是唯一的光源、也是唯一的吸引注意力的所在,而且巨大的屏幕,足以让每一个细微的细节纤毫毕现;一流的音响,足以让流淌的音符凄美着、婉约着、磅礴着直灌进我们的耳膜、灌进我们的心灵深处。而我们看电视剧时呢?我们有可能一边正吃着饭、有可能一边还打着毛线、有可能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家人聊着今天的股票、明天的天气、孩子的作业、老板的脸色;我们眼睛盯着的是那台不算大、不算小,但可能已买回来好多年,色彩早不那么鲜艳逼真的电视机,偏偏今天的卫星信号还不怎么稳定;窗外传来汽车来来去去的呼啸声、鸣笛声,邻居家毛头的哭闹声,自己孩子放着的外语磁带声、随时随地可能收到的手机短信提醒声,观众们能做到专心致志的时候实在也不怎么多。更何况,电影只要锁定我们两小时,而电视剧却要每天锁定我们两小时,以一部40集的剧集,每天播2集论,那就是漫漫20天的约定啊!我真的想问我们的导演和主创者,你们是否想过如何让我们天天做到不见不散、矢志不渝?因为很多观众(粉丝和拥趸者除外)一如一群“乌合之众”,一不合意,多的是作鸟兽散的,见异思迁、各找各的乐趣的主。这就是如果要搞电视剧,就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不得不认识的现实,不得不设法把握的现实!
提出这样观点的观众,我不是第一个,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最近盛放盛开大才女在她的逐集评《团长》的文字里,开宗明义就指出了我们的大导演们一定要意识到电影和电视的不同。而在这里,无关我所评论的主体,再次不惜呼吁,也是因为我深刻地意识到,认识这样的不同具有多么深远的意义。因为,只有当我们那些优秀的导演和创作者有了认识,他们才会萌发 “换位思考”的可能,在他们眼前才会有了观众的存在,他们才会下意识地命令自己,转身、迈步,站到观众的队列里去,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我这样讲,并不是说作品思想深刻不好、艺术手段丰富和精深不好,更不是要让那些有抱负的文艺人去迁就观众的大众口味。不是的,我只是要想强调艺术只有在打动观众的那刻,才真正具备了感染力。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真的一定要转过身去,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有更好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在文艺和观众心理需求之间达成一种更好的平衡。曲高和寡、阳春白雪不能成为我们自己放弃一大部分观众的理由,真正的经典之作,必定是达到一种很好的平衡的,如《暗算》、如《大宅门》、如《士兵突击》、如《潜伏》,既然我们能够做到,那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让我们的观众领悟的东西多一点、再多一点,感动的东西多一点、再多一点,热爱和拥趸的人数多一点、再多一点!这难道不是文艺人致力于大众文艺体裁创作的初衷和根本目的吗?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标,为了这样一个理由,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愿意为我们曾经拥有的两部优秀的作品、堪称标竿的作品,挖坑、码字、砌楼,那是因为我愿意就这样从一个观众的视角分享我的观点,包括它们的优劣、得失,因为我期望这样的一种分享,可以引发更多的探讨,可以发现一些真正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东西,使我们能有更多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让更多更多观众受感动、受震撼,而且还能从中找出承载生命之重,这才是我的初衷啊。
结尾
写到这儿,心里忽然也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自己一时冲动而掘下的坑,终于也临界功德圆满了,不由长舒一口气,振奋起精神来,继续培土。
正像每一个爱好码字的,都会期望以一个“豹尾”为自己堆积的文字划上一个圆满且隽永的句号一样,这几乎也是所有影视人共同的一份追求。因此,影视人多半是不乐意由着故事的结束而平平淡淡地把“剧终”两字推给观众的,他们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要营造一个不同凡响的、意犹未尽的结尾,让观众在曲终人散之际,思想、情绪仍能流连在作品之中,他们希望由此而来的回味也如咀嚼檀香橄榄一样地悠长。我相信这也正是柳云龙和姜伟共同的追求。
柳云龙在处理《暗算》结尾时,其实原本是面临着一个相当困难的局面的。我曾在“思想性”这章谈到,他把《捕风》的故事压在了全剧的末尾,是为了一种对理想和信仰寻根究底的追溯,为了表达一种代代传承的期望,但正是因为这种时间和人物关系的颠倒,决定了《捕风》以倒叙方式开始,也终将回到叙述人――老年安在天而结束。那柳云龙面临的矛盾就出来了,他苦心孤诣营造的、钱之江英勇赴死的悲壮场景却成不了终局时刻的最高潮。在如此华彩的篇章之后,要怎样的一个华丽转身,才能再次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并留下无穷的遐思,这就是柳云龙面临的相当棘手的问题。
但是柳云龙终究没有使我们失望,我们看到了《暗算》现在的结尾,一个完全跳出了故事本身的局限和羁绊、可以在思想层面上提领和俯瞰全局的结尾。在叙述完父亲的故事、701的故事、无数秘密战线的英雄和解密日的故事之后,老态龙钟的安在天,踯躅而行,穿过他父亲当年曾战斗过的城市,那一条条似曾相识的街道、熟悉的建筑,然后我们看到了电影制片厂的门牌和忙碌的工作人员,那些街道和建筑忽然又好似电影拍摄基地的场景了。雄壮的《国际歌》在这一刻响起,彷佛是胶片的回放,《捕风》中放学回家的小天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着走过,与刚刚从敌人围捕中脱身的钱之江不期而遇,黄包车上的父亲转身回眸,向着天天深情地一瞥。镜头却在此再次拉回,老年安在天就这样静静地站在一隅,默默地凝望着,脸上是一抹安详而平和的笑容,而《国际歌》那雄壮的旋律却越来越强,彷佛要响彻天际和寰宇,每一个熟悉的音符也彷佛直要钻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在再一次泪流满面的时刻,我的思绪更是被拉得很远很远。我知道,在最后的一刻,柳云龙刻意要把观众从戏里拉回来,他彷佛是要让每一位观众都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一个故事、一部戏而已,而且已经是到了曲终人散的时候。但是那两代人的音容笑貌、那震撼心灵的《国际歌》,却又使我们这些清醒并思考着的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真实,曾经的血雨腥风、曾经的赴汤蹈火、曾经的前赴后继、曾经的无怨无悔!岁月在一代代人的脸上老去,钱之江之后有安在天,安在天之后呢?又是谁来把这首《国际歌》连绵不绝地唱响下去?在这样想着的时候,《捕风》、《听风》和《看风》的故事再次在眼前掠过且重叠,在这一刻,我第一次将三个割裂的故事融合起来、我的一切思考也达到了一次升华和飞跃。这就是当时我看《暗算》时,其结尾带给我的震撼,即使是到了今天,记忆中的这一幕幕不但没有随着岁月的冲洗而淡漠,反而历久弥新,回味隽永。
然后,再一次回到《潜伏》。其实,根据我原来的计划,在完成“艺术感染力”之后,这篇“宏”文也该划上一个句号了,之所以还在此处狗尾续貂,实在是因为《潜伏》的结尾,引来了很多争议,使我忍不住想为姜伟多罗嗦几句。其实,姜伟在处理结尾时,遇到的问题正好和柳云龙相反,不是局限和制肘,而是选择太多。姜伟可以让余则成和翠平历经磨难,最后终于团圆;可以按照龙一的原作,让翠平拉响手雷、壮烈牺牲,也可以和龙一的结尾正好相反,翠平侥幸逃脱,但余则成为了送出情报而牺牲,留下一个大悲剧的结尾。大团圆虽然能让我们一时开心,但回味过来之后,估计骂的人会比现在更多,也不像是姜伟这样不甘平庸的人会做的选择。姜伟最终的选择是舍了“死别”,这个常规意义上的“大悲剧”,也许是潜意识里,在左蓝身上已用了一次,这一次他不想再来一个雷同和重复。他别出心裁地选择了“生离”,甚至还戏剧性地“派”了晚秋成为翠平的替代者,殊不知这样的结局却营造了一种比“死别”更凄美的氛围,而且几近残酷。
而正是这“残酷”两字,引起了观众的第一轮诟病。其实,在《潜伏》整部戏的处理过程中,虽然情节曲直紧张,但姜伟却似乎从没有“压迫”过观众,不像柳云龙在《捕风》中的处理。那是一个挫折连着一个挫折,一次失败接着一次失败,怎么左冲右突都冲不破那层层叠叠的樊笼,观众的心理承受力几乎到了极限的边缘,而唯有钱总,依然倜傥、潇洒、优雅、淡定,与观众心理恰成一个强烈的反差,柳云龙也就是要以这样的反差来树起观众对英雄的无限景仰,而其实观众心中对钱总最后凤凰涅磐般的结局早就有着足够的心理准备的。而姜伟不是,姜伟是执着于让观众的观剧过程都是一个享受过程的,因此,他对情节的设计一直是张驰有道的,山重水复的险峻,柳暗花明的惊喜一直是交织着的;他对观众悲喜情绪同样也是控制有度的,笑中有泪、泪中有笑,他似乎一直是在温和地“照顾”着观众的心理感觉,似乎从没有真正“压迫”着观众到达一种极限的边缘。但也正是他这么一路 “纵容”过来,在最后一刻,被“宠坏”的观众,一时是没有心理准备接受这样一种突兀着的残酷。尤其是晚秋被戏剧性地安排成为翠平的替代者,虽说理智地想,既然余、陈此生再无相聚之日,为了继续潜伏的使命,总会有一个人替代翠平再次成为余则成的妻子,不是晚秋,抑或是晚秋,既没有什么不可,也没有任何区别。但观众的潜意识里却似乎总觉得这样的安排更加剧了“残酷”的意味,宁愿是个没有任何瓜葛的女子,他们排斥这个曾经当着翠平的面,毫不掩饰对余则成觊觎的小女子。唉!这就是观众的心态啊!
第二论诟病,也还是一个“残酷”。这回大伙儿挑剔的是姜伟演绎出来的“组织态度”。当翠平被 “禁足”一般困囿于那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她孤零零地站在山岗上,怀抱着一个小眼睛、大嘴吧的女儿,向着远方、向着天的尽头深情地眺望时;当余则成充满希望地向组织打听翠平的下落,换回生硬的一句,“找到又怎样,这辈子你们都不可能在一起”时;当余则成不得不再次接受组织的安排,和晚秋走到一起,轻轻摩挲着自己和翠平的结婚照,一滴晶莹的珠泪在眼角滑落时。观众的心都被揉碎,然后群起而攻之,直指编导“不近人情”,哪有这样的组织啊?但是,我的答案却是“是”。这不是姜伟不近人情,这恰恰是历史的真实。也许《潜伏》故事所处的年代真的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了,远得让这一代人已经生疏到不可理解的程度。但是,我们的长辈却告诉我们,在那个年代,“革命”是至高无上的,以革命的名义,一切个人的情感和幸福又算得了什么?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故,二者皆可抛。面对着组织的安排、组织的任务,一切个人的需求,哪怕是最最正常的,都成为羞于启口的,而在革命名义下的一切牺牲和舍弃,恰恰是最最天经地义的。因为谁都不想让别人误会我们的热情、我们的忠诚、我们的心无旁骛。那是我们父辈们曾经经历过的年代、曾经为之牺牲和付出过的年代,至今它仍然真真实实地活在他们的记忆里,连同他们的青春和被扭曲着、压抑着、含蓄着的激情,成为永远翻不去的一页。因此,姜伟的处理是极负责任的,他给我们的恰是一份历史真实而又凝重的残酷。
对着年轻观众这样一份责难和诟病,我突然又觉着了一种欣喜,为了这样一个年代的淡去不再,为了这个社会的进步,为了当时当地我们握在手中的幸福,我真的愿意我们的80后、90后都不要理解啊,因为不理解的本身也是一种切实存在的甜蜜和幸福。
但是,我们还是得回眸,跟随着柳云龙、姜伟和无数有责任感的文艺人,我们真的要知道我们是如何拥有了今天的幸福,并怀着一种感恩的心态去把握好这样一份幸福。在已经远去的岁月里,钱之江、余则成、陈翠平、左蓝、安在天……还有我们已经垂垂老去的父辈,他们彷佛一直就默默静立在一旁,面对着我们的幸福,一抹阳光般灿烂的微笑在他们的脸上绽放,绽放……
终于也到了结尾的时刻了。其实无论是《暗算》,还是《潜伏》,一切早就已是历史中的一页,定格且被封存。一切的精彩、一切的辉煌、一切的赞叹、一切的遗憾,什么都无法改变了, 但偏偏就有痴人如我,依然在此絮絮叨叨,聒噪不已。我是为《暗算》?还是为《潜伏》?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能只有一部《暗算》,也不能只有一部《潜伏》,不仅仅是谍战剧的春天,我们真正盼望的,其实是银屏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繁荣辉煌!
且以昨夜“凑”起的歪诗一首作为本篇的结语:
戏里春秋戏外情,
亦真亦幻随缘兴。
笑余轻狂空评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