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佛缘和佛心谈起,看《血色迷雾》之结尾 (之一)

(2009-03-04 22:57:45)
标签:

柳云龙

血色迷雾

影视评论

文化杂谈

佛学

娱乐

分类: 影视评论

那天网友dudu3747问我,如何在《血色迷雾》的结尾中感受了大智和大悲心,又联想到,前些天有网友在征集龙友中有谁信佛的。当时,我没有立即回答,是因为身处烦杂的事务堆中,而对佛的一份敬仰心,是容不得自己草率做答的。如今,忙完了一天的俗事,对着周遭的万籁俱寂,想着和朋友们谈谈佛,谈谈佛心――大智与大悲心。

 

上个世纪,有两个文化人,让我一样地崇敬。一个是南怀瑾,另一个是李叔同。由于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痴爱,从大学开始涉猎了南怀瑾大师点评的诸多经史典籍,由他的著作对他本人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渐渐注意到与南大师同时代的另一位人杰――李叔同,即弘一大师。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研究,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他们两人是如此的不同,出身不同,李叔同出生贵胄之家,南怀瑾出生普通耕读之家;李叔同少小就酷爱文艺,及长畅游艺海,后留学日本专攻音乐与美术,归国后又成为一代名师,调教出刘质平、封子恺等大师,后翩然出家,又成一代高僧;而南怀瑾少有才名,却好动喜武,上军校、入军伍,无意仕途后,潜心佛学,虽未芒鞋僧服,但俨然一大师相也。性格不同,李叔同不苟言笑,惜言如金,不喜应酬,可谓“知心无几人”;南怀瑾和善可亲,能言善道,经常门庭若市,真正“相识满天下”。李叔同做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南怀瑾无所不可以学、无所不可以通,彷佛不经意,却通透天下之道。可正是这出身、经历、性格如此南辕北辙的两个人,却都与佛结下一样深厚的渊源,李叔同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事业,南怀瑾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业,在弘扬佛法上,两人可谓殊途同归,创下堪称比肩的伟业。

 

每每流连于大师留下的翰墨经典中,就好像品评一道道精神盛宴。想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何谓“佛”?《华严经》语:“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何解?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未开发的宝藏,我们都有成佛的潜力,关键是很多人都看不到自己的潜力,宛如过宝山而空手归,最终别说成佛,即使是一己之人生,都无法好好把握,渡己尚且不能,何谈渡他人,渡众生呢?

 

什么是佛学?我看佛学并不是把它看成是一种宗教,而是看作一门研究生命的学问,一门人生的学问。“佛”字原是从印度梵文中音译过来,原意是“智慧、觉悟”的意思。弘一大师曾说,佛学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解释人生和宇宙的智慧。从这一角度看,信“佛”,就是崇尚和弘扬人生和宇宙的智慧,那只要有这份心,人人都可以信佛、亲近佛。而佛法的精要就是“大菩提心”,也就是利益众生之心。因此,信佛者,须发救济一切众生之大愿,努力做一切种种利众生的事业,这就是大悲心;同时还要破我执,即打破执着我相,进入无我的境界,你就会有更大的力量做好种种利众生的事业,此谓大智心。有了大悲和大智心,则不管你是出世还是入世,你已经有一颗佛心了。因此,信佛不必在佛,佛心是可以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只要你经常以佛的思想去修炼自己这种悲天悯人的胸怀和放下自我的智慧。我们要知道,佛堂上供奉的、那端坐莲花、头放金光的,那只是“像”,是凡夫俗子以自己的等级观念,塑造的“高人一等”的佛的“像”而已,不是佛。佛是讲众生平等的,佛是亲自劳作的、佛与我们一般的素衣裹体、佛也要托钵化缘的;佛的高贵,不是地位的高贵,而是境界的高贵;佛的非凡,不是才力非凡,而是心中无我。佛即了悟的凡人,而凡人是未了悟的佛。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佛心,和我所谓的信佛。

 

现在我们再回到《血色迷雾》,我曾谈到看结尾时的心路历程。第一感觉是惊异。其实按常理论,当文康决然地走出那个小火车站,沿着铁轨一步步远去,画面上是他那挺直、但又孤单的背影,画外蓦然传来一声沉闷的枪响,一种悲伤落寞的情怀随着苍凉的主题乐的渲染,彷佛我们伸手就能触摸得到。在我的预想中,画面应在此定格了,幕也应该落下了,是到了我们含泪离席的那一刻了。但是,我估计错误,柳先生并未让《血色》就此打住,他还在继续。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莫明所以,我不知道柳云龙究竟想干什么。怀着惴惴不安的心继续守着电视机,我害怕柳先生在狗尾续貂。然后,我看到了沦陷的上海,看到负伤的文康仓惶地出现在镜头上,看到他因为小咖啡馆里流淌出的《香格里拉》的旋律而停住脚步,并颓然坐下,看到他受伤的手在滴血,看到那嘻笑的一群日本女人再次出现,看到文康毅然转身,迎向整队敌人,然后是那场备受争议的枪战,文康矫若天人,恍如刀枪不入的不死英雄,最后柳导的镜头在日本鬼子即将追到文康的那一刻停格,以开放式的结尾为全局划上一个句号。这样的结局给我第一个感觉是强烈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充满了一种悲壮美。但是,说实话,当时自己仍耿耿于怀,为何不选择在梧桐小镇的结束?另外就是对文康太过神话、近乎超人般身手的质疑。我选择沉默,我需要时间去思考。

 

(未完,见续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