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茶菌背后的故事

(2010-08-31 14:19:39)
标签:

杂谈

      红茶菌”饮料,对于许多中老年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据说70年代在民间是十分盛行的家庭保健饮品,俗称“胃宝”。远在北京的好友知道我胃不好,要给我寄红茶菌菌种,让我做红茶菌饮品,调养胃肠,养护身体。她先去邮局,不给寄。又去快递,快递说不到我这偏僻的小县城。后找到一家物流公司,同意给寄,却要自己包装。她只好找地方买来个小纸箱,找了些填充物,包好,付了邮费,才把菌种交给物流公司。
    
    为了做好红茶菌,我也事先做了准备,搜集了一些方法,准备红茶和瓶子。好友也曾多次发信息发邮件,告诉我注意事项。没想到的是,我接到的包裹单竟然是沈阳发的,可见到沈阳又倒了一把,可谓是费尽周折辗转千里。看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感激之情。只希望快快动手,早日让成功的消息给善良仁爱的友人带去一丝慰藉。 
     
    我先用开水把玻璃缸消毒,再用开水把一小把红茶沏开,放入适量白糖。待茶水凉到30度左右时,把菌种放入玻璃缸,没入水中,用一块干净纱布,折成4层,盖在缸上,用带子扎好,保证上面透气,避免灰尘和蚊蝇进入即可。
    
     一切妥当之后,我隔着玻璃观察,发现水量大了一些。  好友告诉我,水不要多,只要没过菌种即可。家里室温只有26度,红茶菌发酵温度最好在28-30度.温度低,水量大,红茶菌发酵恐怕要困难一些了。不过,自始至终,我都用虔诚的态度在操作,加上好友在远方为我祈祷,应该没问题的,好友说:红茶菌是通灵的。心诚则灵,期待我的红茶菌修成正果。
     
   (9月7日)菌液发酵过程中,我每天都观察它的变化,前天晚上还倒出一点尝一尝,感觉味道不够浓。好友一直在关注着,不断发来一些好的建议,给我做场外指导。现在菌液表面已经形成了白色菌膜,不过还没长均匀。我想等白色铺满菌液表面的时候,就是大功告成的时刻吧。等待着,按好友的建议,直接加入一倍的新茶水,继续培养,再到菌液发酵成熟,便可以尽情饮用了。那时,我给同事们带来,尝一尝,共享生态饮料的美味。
     
   (9月9日)菌液成熟,昨晚带着愉快的心情,加了一倍糖茶水,继续发酵吧。自己对于红茶菌的认真程度和殷切期待,已经远远超出对一种饮料的渴望,这里面寄托着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更包含着好友的一片温情和真诚。我知道她最近工作非常忙,上网写文章已经成了一种奢侈需求。可是为了我的红茶菌修成正果,每天都来我的空间看发酵过程,随时给我指导。可以想象,除了我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品出淡淡饮料背后的滋味。
   
    心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尝过了各种口味的饮料之后,许多保健意识强的人,开始把目光转向生态绿色的饮料,自制红茶菌就是一种既可口,又无副作用,简便易制的面向大众的饮料。我愿意与身边的亲朋好友分享这份健康和快乐,把友人的爱心传递。
 
   下面转载网上介绍的方法:
     

   红茶复合菌是酵母菌、醋酸菌和乳酸菌的共生体,俗称海宝、胃宝,是一种以糖茶水为原料的微生物发酵饮料。味道酸甜可口,如柠檬汁、杨梅汁,经常饮用能防治肠胃病等20多种疾病,具有强身、益寿、美容三大功效,是一种纯天然保健饮品。若培养红茶菌出售,是一项本小利大、技术简易的好项目。下面就家庭如何培养红茶菌作一简介: 

  1、培养容器的选择 培养红茶菌最好使用玻璃容器。瓷制容器也可以,但不能观察其中的变化。糖瓷容器也可以,但不能观察其中的变化。搪瓷容器可作短期培养,不能长期使用。不能用铁制、铝制、铜制等金属容器培养红茶菌。刚开始培养红茶菌时,容器一定要用蒸煮或开水烫的办法消毒,以减少杂菌感染的机会。 

  2、培养液的配制 培养红茶菌的原料是茶水加糖。茶叶用红茶、绿茶、花茶均可。茶叶品质对红茶菌影响不大,故应选择价廉者。但霉 变的茶叶不能用来培养红茶菌。糖可用白糖、砂糖、冰糖、葡萄糖或蜂蜜,其中以葡萄糖培养红茶菌生长最快。不要用饴糖、红糖培养红茶菌,因其杂质多,培养出的红茶菌味道不好,而且容易发霉。水要求洁净即可。糖、茶、水的重要比例是5:0.1~0.4:100。配制过程是先用开水沏茶,趁热把糖溶化于其中,等茶水凉后再滤去茶叶,茶水温度降至30℃时就可接种。 

  3、接种培养 首次培养红休菌菌种需购买。菌液和菌膜(菌液上面漂浮的一层像海蜇一样的膜)都可以作为菌种,最好是二者同时作菌种。菌液与培养液按1:4的比例在培养容器中混合均匀,菌膜用量不少于容器截面积的一半。然后用干净纱布或手帕盖住容器口,扎紧,这样既能防尘土、防止果蝇钻入产卵孵蛆,还可以保证通气,有利于菌膜形成。接种完毕,放在无阳光直射的地方,在28℃左右的温度下静止培养,不要动它。家庭培养红茶菌,随季节的变化,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温度维持在25~32℃之间,不可过高或过低,这样才能使红茶菌在10天成熟。 

  4、红茶菌成熟后的处理 当菌膜呈乳白色,菌液不冒气泡,澄清透明,颜色比原来的茶水浅,酸味浓,说明已发酵成熟。也可用PH值试纸测定其PH值,如果已达到3.0以下则表示已成熟。已发酵成熟的红茶菌,将其菌液小心地由培养容器倾入保存菌液的容器中,注意不要使底部淡褐色的沉淀物随菌液流出。此菌液在室温下可保存2个月或更长时间,可以陆续饮用。如放置时间较长,菌液表层重新长出薄薄的菌膜,并不影响质量。 

  菌液顷出后,把手洗净或用消毒后的镊子把菌膜取出,摘除菌膜上面变褐的部分,再用凉开水冲洗菌膜数遍。把容器底部沉淀物倒掉,容器用凉开水洗干净,倒入菌液、培养液及处理好的菌膜,又可按上述方法继续培养红茶菌。 

  5、红茶菌的饮用 每日饮用2~3次,每次一杯(用20毫升原液稀释后的一杯),可以喝原液,或用凉开水、温水冲稀了再喝,加糖不加糖都行。饮用量不能过度,以防刺激肠胃收缩,引起肚子疼或拉稀。不要和其它药物同时服用,应错开一两个小时再服用。有些人刚开始饮用时,面部发热、发红及腹鸣现象,继续饮用一段时间后,这些不适应现象会消失。但也有人会过敏,过敏者可服用常见有脱敏药,并马上停饮红茶菌即可
参考资料:http://www.cqagri.gov.cn/detail.asp?pubID=23435&page=10 

回答者: 凭栏看剑

    红茶菌为珍贵的营养保健珍品,可健身治病,酸甜可口,清凉解热,独具风味,冠压群芳。集营养、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多种功效。你若购买红茶菌菌种,在收到我寄给你的红茶菌菌种后请按下列方法配制红茶菌菌液(按我提供的其他资料上介绍的方法制作也可以,不明白之处请来电来信咨询)。 

一、准备好一个能装2—5斤的玻璃瓶和一双筷子,用开水消毒后备用。 
二、用水壶装上干净水(按一件红茶菌菌种用一斤水的比例计算)然后用干净纱布包一点茶叶、包一点白糖(任何茶叶均可,红茶更好,掌握茶的浓度比平时喝的茶水要淡一些,有一点颜色即可;一般按一斤水放2.5克左右的茶叶、一两左右的白糖,掌握甜度不宜太淡,也不宜太甜,可口为佳。茶叶、白糖分别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将包好的茶叶、白糖放入水壶中,再将水烧开,直到白糖完全熔化在水中。 
三、将烧开的茶糖水离火降温,等茶糖水降至40度以下时,取出包茶叶、白糖的纱布袋,将茶糖水倒入玻璃瓶中,不能倒满,要留点空隙,以利空气流通。 
四、将我寄给你的红茶菌菌种(包括菌母和菌液)全部倒入上述玻璃瓶中,然后用干净纱布盖住瓶口并用绳子扎好,放在光线好的地方,以便于观察,尽量不要摇动。温度在25—30度之间,4天左右就成;温度在15—25度之间,6天左右就成;15度以下8天左右就成。检验红茶菌是否成功的最好办法是:只要培养的新红茶菌液液面上开始长有一层透明的胶状质皮膜,就算成功。当老的菌种变黄发黑后,可丢弃它,以便让新菌种生长更快。 
五、当你培养的红茶菌液面变厚增多时,按照上述方法成多块,移至无数个玻璃瓶中去,加上茶糖水,让其继续发酵,这样你就可以根据需要周而复始地培养出成千上万斤的红茶菌来。只要你制作中掌握得法,注意一切培菌用具都用开水消毒,不染油盐酒,一件红茶菌菌种就可世代相传,既可赠友,又可出售,饮用后更可强身健体,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六、一件红茶菌菌种是用十斤红茶菌液培养而成的,品质优,易成活。 
七、瓶装红茶菌菌种邮寄六个月内菌种不会死亡。 
八、红茶菌培养成功后就可直接饮用,想饮用时,就将培养成功的红茶菌液倒入口杯中或碗中,如同平时喝茶,想喝多少就倒多少,不受限制,一天可喝无数次。当你培养的红茶菌液因时间长了变酸时,可随时加入白糖水,调到你认为酸甜可口时为止。 
九、红茶菌在世界各地一年四季都可培植,投资少,见效快,操作十分简单。 
十、如果你想培植红茶菌出售,可将红茶菌液分别装入若干个玻璃瓶中,每瓶放一点菌母,再加入适量的茶糖水既可。 
红茶菌液的功效请看:http://www.redtea-drink.com/hcj2.html 

   用1升开水泡一把茶叶(夏天用绿茶,冬天用红茶)加100克白糖,泡15分钟后滤去茶叶,冷至30'C倒入消过毒的大口玻璃容器中,取菌膜一块,浸入茶糖液中,用三层纱布盖严,夏天浸泡1周,冬天浸泡20天。当菌液变清澈透明并有气泡上升时,闻有一股芬芳酸味,就可饮用。每天可饮2~3次,每次饭后饮1茶杯。如果菌液浑浊,则不可饮用。
 红茶菌可帮助胃肠消化,增强吸收能力和降低血脂,延年益寿。可治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胃肠炎、神经衰弱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