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动力学的焦虑层级

(2015-01-09 12:49:33)
标签:

情感

分类: 自我探索与治疗

                         心理动力学的焦虑层级

  

   解焦虑-迫害焦虑-失去客体焦虑-失去客体爱焦虑-阉割焦虑-道德焦虑 

 

    Glen O. Gabbard提出,根据精神分析的理论,人在心理发育的每个时期,都会产

生一定量的焦虑特质。故设计出了心理动力学的焦虑层级表。失整合焦虑、被害焦虑、

分离焦虑、丧失爱的恐惧、阉割焦虑、超我焦虑,焦虑发展层级依次序逐渐升高。

 

    在前俄狄浦斯期的焦虑中,最早出现的失整合焦虑和被害焦虑,被害焦虑的发现源

自Klein的偏执-分离位假设,这时的焦虑体现为害怕外来的迫害会从内侵害或消灭患

者。失整合焦虑源于:(1)害怕失去自我感;(2)害怕与他人融合后丧失自我界限;(3)害怕由于周围环境缺乏来自他人的理想回应或参照,自我会破碎或失去统一性。


    接着出现的是分离焦虑和丧失爱的焦虑。分离焦虑是害怕失去客体(养育者)本

身,而丧失爱的焦虑只是害怕失去来自养育者的爱和关怀。后者比前者成熟。俄狄浦斯

期产生的是阉割焦虑,表现为对丧失生殖器的焦虑,阉割焦虑的形式还有担心自己的身

体受伤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物理伤害。其中最成熟的级别,是超我焦虑,它可以理解为是

没有达到道德和良心的标准而感到的内疚,是后俄狄浦斯期产生的。 

 

    失整合焦虑:起源于与某客体融合而失去自体感或者失去自他体的界限,或者是由

于环境中的他人未能提供镜映或理想化而失去自体的完整性而使自体崩解。

 

    迫害焦虑:起源于克莱因学派的偏执分裂位,其中首要的焦虑是外在的迫害性客体

会侵入自体并在内部毁灭之。

 

    失去客体的恐惧(分离焦虑):不仅仅是失去客体的爱,而且也惧怕失去客体本身。 

 

    失去客体爱的恐惧:失去重要他人的爱或支持,通常是父母。 

 

    阉割焦虑:俄狄浦斯期,来自报复性的双亲影像的对生殖器的潜在破坏或阉割。

 

    超我焦虑:一种对于未能满足一种内在的道德行为准则内疚感或者良心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