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从小不懂爱,长大不爱你

标签:
育儿雪崴上海母亲节爱的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心理学 |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正面积极的人生,而强化孩子爱的思维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懂得爱,欣赏爱,进而给予爱,回报爱,这样的成长才会健康快乐,充满灿烂阳光。爱,是人与世界最深的情感联系,是一种无比重要的能力。
为人父母,总会给予孩子无穷多的爱。然而孩子不是光接受爱就能懂得爱的真谛。骄纵过度,反而容易滋生傲慢与偏见,使孩子走向冷漠自私的另一端。父母只有在施与爱的同时“求得”爱的回报,教会孩子在力所能及范围之内给予家人同样的温情,才算是“爱的教育”的圆满完成。家人,是爱的演习的最早对象与观众。
远在雪崴出生之前,我们就确定了未来教育孩子的三大目标:健康、快乐、懂得爱。这里面最难的是第三点,最容易的却也是第三点。
爱是人生的必修课,父母则是这堂课上最好的导师。我们一致认为,强化孩子爱的思维,首先应该让她学会关爱家人,对亲人的付出心怀感恩,这是“爱的教育”的第一步。雪崴出生后,我们给她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不仅给予她充足的关心,同时还照顾好她的奶奶、姥姥、姥爷,通过我们的示范作用让她明白孝顺和感恩的道理。
我们给雪崴讲了“乌鸦反哺”的故事:乌鸦妈妈每天衔着食物辛辛苦苦把小乌鸦喂养大,当乌鸦妈妈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们也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从不感到厌烦。我们希望雪崴也能像小乌鸦一样,对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铭刻于心。
母亲节在我们家是很严肃的节日。我们不管怎么忙,都不会忘记给雪崴奶奶和姥姥买礼物。有一次雪崴妈妈去上海出差,买了两件一模一样的羊毛衫,让雪崴送给两位老人。雪崴回来兴奋地说,奶奶和姥姥都特别喜欢这份礼物,笑得合不拢嘴。我们告诉她,那一天是母亲节,奶奶是爸爸的母亲,姥姥是妈妈的母亲,她们把爸爸妈妈抚养大,爸爸妈妈当然要对她们好。
有一年母亲节,雪崴放学回到家中手里什么都没拿,我们以为孩子忙忘了,就都没吱声。等回过头叫雪崴吃饭时,才发现她不见了。不一会儿,她气喘吁吁地捧着一束康乃馨上了楼。
“母亲节快乐!我今天放学,发现大街上那么多卖花的,才想起今天是母亲节。我想买花结果没带钱包,兜里一分钱没有,所以刚才下楼买花去了。”
妈妈会心一笑,对雪崴说:“刚放学,挺累的,那就不用买了呗,有这份心妈妈就很幸福了。”
“那哪儿行啊,再累也不能忘了母亲节。这是爸爸妈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雪崴调皮地搂着妈妈说。
除了母亲节,三位老人的生日也是我们家的“节日”,从不会忘记。雪崴小的时候,每位老人过生日,她都会兴奋地喊:“太好啦,吃生日蛋糕喽!”等她懂事一些,我们就会告诉她,为奶奶、姥姥、姥爷过生日是晚辈的一种孝心。
雪崴当时还不太懂孝心的含义,我们也不强求,只是交给她一个任务:以后家里老人的生日由她来记着,并负责和爸爸或妈妈一起买蛋糕。雪崴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她很稚嫩地在小本子上歪歪扭扭地记下三位老人的生日。写完之后,她好像想起什么,说:“妈妈,你、爸爸还有哥哥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也记下来。现在我没有钱给你们买蛋糕,等我长大了可以给你们买。”我们听了心里都甜甜地酸了一下,没想到雪崴这么快就懂事了。
此后,家里每个人过生日前几天,雪崴就开始在家里“预报”,她那么小的年纪,需要很努力很用心地去做这件事情,但她做到了。
后来,雪崴长大一些了,爸爸经常让她帮着挑选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以增进母女间的了解。雪崴选的礼物总是格外合妈妈的意,特别是其中两个漂亮发卡,让妈妈珍藏至今。她知道妈妈爱美,有一年还特地把过年的压岁钱省下来,给妈妈买了套高级化妆品。这一切都让我们心里满溢着甜蜜与满足,不由暗暗感叹:女儿真的懂事了。
雪崴上大学后,即使远在他乡,还牢记着家里的重大日子,经常会在我们忙晕了的时候,出其不意地打来惊喜的电话,道一声“生日快乐”或“母亲节快乐”“父亲节快乐”,让我们体验到被女儿爱的幸福。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营造这样一种家庭氛围:家里的每个人始终被亲人之间的爱包围着,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爱与被爱的幸福与快乐。我们不会忘记每个人的生日,不会忘记每一个该道出祝福的节日。感恩、孝心、亲情,融化在每个人心里,洋溢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雪崴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回报,也因此有了更强的给予能力,还有更丰富的对幸福的体验。
爱人,从爱家人开始。亲情是最为天然的一种情感,也是爱心最为基础的演练场。一味给予、不求回报的爱缺乏反向性,本身就不完全,因此也不利于孩子情感的萌芽与滋长。强化孩子爱的思维,当孩子懂得回报和感恩的时候,就会明白爱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