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小刚导演、根据张翎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涉及多个重大生命主题:童年心理创伤、亲人死亡、命运抉择、伴侣关系、亲子关系、领养、堕胎、不幸事件和负罪感等等,深深触动人的心灵。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爱而产生,当然也要由爱来化解。
在这里我们从家庭系统排列角度来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希望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共同探讨生命中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
欢迎大家一起观看电影并参与讨论。
电影地址:http://tv.sohu.com/s2010/tsddz/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A0OTA5NTUy.html
臣服
在大自然面前,个人、家庭、城市脆弱到几乎无所谓。23秒钟,一场8.2级的地震毁灭了一个城市、十几万个家庭,二十四万人罹难,十六万人受伤。
在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所以我们要一直保持一种谦卑,尊重每一个人的命运,尊重每一个家庭的命运,尊重每一个国家的命运,除了尊重、敬畏和臣服,没有别的。只有臣服于自然大道,才能沿着生命之河顺流而下,我们才会获得一点点自由,得到内在的平静。
感人的爱 盲目的爱
当孩子呼唤妈妈时,妈妈元妮像疯了一样,朝着正在垮塌的楼房冲去,妈妈想要进去救自己的孩子,哪怕牺牲自己性命。可是孩子的爸爸阻止了她,把她拉倒在一边,然后爸爸自己冲了进去,就在爸爸冲进去的一瞬间,整个大楼倒塌了,爸爸当时就消失在瓦砾中,留下的是妈妈元妮无助的绝望......
让我替你去死,真的是对一个人的爱吗?
不接受对方死亡或者濒临死亡,而引发更多的牺牲,真的是爱吗?
虽然这份爱很深,很感人,但是很盲目,除了会引发更多的牺牲以外没有别的。
因为,这份爱是完全指向自己的,对于整个家庭系统而言,往往是悲剧的开始。
解决之道是什么?
学会智慧的爱,保留生命,把牺牲降至最小。
“我尊重你的命运,也尊重你的死亡,我带着爱让你离开,我会在我的心里给你留一个位置,我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纪念你,通过好好发展我自己来荣耀你!所以当我留下来时,请你祝福我!”
重大命运选择
选择往往也意味着放弃,因为当你选择一条道路,就等于放弃了另外一条道路。
只是人生中有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做选择,有的时候却很难,有些选择让人痛到无法面对。
影片《唐山大地震》中的妈妈元妮就遇到了这样的两难选择。
房屋倒塌了,她的双胞胎女儿和儿子被压在一块大石板的两头,救援人员告诉她,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但是妈妈元妮无论如何不能接受这个结果,嘴里喃喃着,“两个都要救”。但是时间不等人,在最后关头,真的只能救一个,否则两个孩子都得死。
没有办法,最后妈妈选择了救弟弟,在妈妈作出这个决定时,姐姐的脸上挂满了泪珠和绝望。
我们不知道妈妈为什么选择救弟弟,可能是中国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也可能是习惯了姐姐让着妹妹,也可能是因为丈夫替自己死了,要给丈夫家里留一条根。
但不管因为什么?选择了救弟弟,就意味着放弃了姐姐的生命,这是妈妈的内心没有办法承担的,所以在后来几十年里,妈妈对死去的丈夫和“死去”的女儿充满了内疚。
把他们的照片挂在家中显眼的地方,每天烧香挂念。
拒绝别人的关爱,不要自己再建立家庭,即使对方是很善良的人。
拒绝儿子的好意到杭州去住,拒绝儿子给买好房子,只是留在原来的老房子里,担心丈夫和女儿的灵魂找不到回家的路。
一个内心充满了愧疚的妈妈,一个被爱折磨了几十年的妈妈,从地震开始她的心就随着亲人的离去也离开了,“她心里头碎的跟渣儿一样”,倒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她“心里的房子,再没盖起来。”
直到妈妈32年后见到“死而复生”的女儿,压抑了几十年的内心终于得到了释放,只是青春不再。
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我们的力量很小,我们没有能力承载他人的命运,即使对方是我们的孩子。
唯有尊重自己的选择,尊重自己的放弃,超越个人良善,这样才能让死去的人获得平静,让活着的人心安理得。
还有尊重和接受这是自己和亲人的命运!
否则,孩子就会替我们承担。
影片中,一个情节至今难忘,那个失去一条胳膊、活下来的儿子后来发展的很好,为了妈妈开心,不顾自己妻子的反对,把自己很小的儿子留在妈妈身边,这些都是孩子替妈妈在承担,某种程度已经影响到了自己的家庭。
其实,即使亲人因为自己离开了人间,对他们最好的纪念,便是把他们留在心里,好好活着,这样才是智慧的爱,才可以打破不良模式的循环,让子孙后代获得自由。
领养
虽然妈妈选择了救弟弟,但是姐姐并没有死,在大雨中姐姐醒了过来,因为和所有人都失去了联系,最后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
海灵格老师说,领养通常是很过分的,除非这个孩子真的没有亲人在世了,而且领养的人是真心为了孩子好,而不是满足自己没有孩子的缺憾心理。而且,即使这样,也不要妄想完全代替孩子的父母,要站在代人抚养的角度上,结果才会很好。
那么大难不死的姐姐被没有孩子的解放军夫妇领养,显然不完全是为了孩子,他们也是为了自己。
他们没有完全的去证明孩子的父母是否真的死掉了,他们很急于改了孩子的姓名,他们一回家就希望孩子能叫他们爸爸妈妈。
后来孩子长大了,妈妈甚至妒忌养父对养女的关心,妈妈担心孩子离家不再回来,不赞同孩子高考选择离家很远的地方等等,这一切,完全是一份指向自己的爱,所以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损伤,最后养母不幸得了癌症,而女儿读大学已经两个暑假没有回家了。
没有自己的孩子,自然是人生的不幸,特别是自己想要而身体条件不允许,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总有一种缺失感,觉得人生不完整。
但这不是把别人的孩子据为己有的理由,这样做只会伤害到自己的心灵。
一个孩子,他的生命永远要和自己的父母、家族深深地连接,不管发生什么,“亲人终究是亲人”。
即使对自己的父母或家族有着深深地恨,这种连接仍然不容切断,所以即使养父母对孩子再好,也没有办法完全替代孩子的亲生父母,反而这样做会使自己和孩子的心灵产生隔阂,也因此经常在领养的家庭中发生不幸的事情,电影中,养母最后得了癌症,看似偶然,也是一种必然。系统要求完整,当“外人”占了位置,就有人需要出局。
好在最后,养母醒悟了,告诉养女,让她去唐山去寻找自己亲人。
可是这醒悟来的有点晚了,也是付出了极大地代价之后获得的洞见,还好,这样就把孩子重新和养父母连接上了。
记住,养父母、继父继母,永远不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永远只能站在孩子亲生父母的背后,代替他们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秩序才会对位,爱才会流动。
童年创伤
童年的创伤经历往往会影响到成年。
当初妈妈选择了救弟弟,姐姐的心里对于妈妈就没有了概念,她不知道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没有办法理解妈居然会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即使妈妈也是迫不得已。
所以从妈妈做了那个决定以后,她就关闭了自己的心灵。虽然她知道自己的妈妈和弟弟还活着,但是她拒绝了这份亲情。32年没有主动和自己的亲人联系,这是一份怎样的伤痛啊,只是不知道这惩罚的背后,除了妈妈心灵受苦,就是自己心灵受苦,这份心灵的惩罚,没有赢家,而是两败俱伤。
她无时不刻不惦念着原来的四口之家,经常被噩梦惊醒。但她不愿意去面对那曾经的伤痛,只是把它深深的埋在内心深处,用回避、逃避的方式独自舔着伤口,直到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
心理创伤的疗愈总是要回到创伤形成的那个时间点重新建立连接。
在汶川地震中,那个在唐山地震中,觉得自己失去母爱的姐姐,在目睹了一位妈妈为了救自己的女儿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的场景里,深深的与那份母爱建立起新的连接。
然后偶遇弟弟,后来去见自己的生母便顺利成章。
当见到家中自己的“遗像”,看到母亲兑现当年承诺给自己买了西红柿,当自己的亲生母亲跪倒在自己的面前,当看到自己的“坟墓中”每年都有和弟弟一样的课本和新书包时,她悔悟了:母亲在危机时刻的一个决定,伤害了自己,而自己却用一生来伤害自己的母亲。不是自己的母亲放弃了对自己的生命和爱,是自己拒绝接受母亲的这份爱。所以,她跪在那里,真诚的请求自己母亲原谅自己。
童年的经历,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创伤性的画面,让我们的身体产生一种带有负向情绪的记忆,有的时候可能因为我们很小,具体的事件已经忘掉了,但是那个感觉还在,或者是停留在自己创造的画面里。
姐姐在和自己的养父描述那段经历时,她只提到,妈妈做决定救弟弟,就是一个典型的狭隘性画面选择。
其实妈妈之前一直说两个都要救的,但是女儿没有记得妈妈爱自己的那一面,剩下的就只有仇恨了。
所以很多所谓的记忆,只是一些局部的画面,并不全面和完整,甚至和真相相差甚远。
所以,面对旧日的创伤,如果我们超越个人的负面感觉,就会把它当成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或许我就会有一个不同的人生。
在这一点,电影中的弟弟令人钦佩,他虽然活了下来,但是他失去了一只手臂,从结果看,他的损失是大于姐姐的。但是他很珍惜活下来的机会,积极乐观向上,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并且非常珍惜用姐姐的生命换来的生命。
好好的发展自己,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这也是对妈妈最好的报答。
堕胎
幸存下来的女儿方登考上医学院,和研究生师兄相爱,22岁医学院四年级还未毕业时不慎怀孕。她毅然决然留下孩子办了退学。她深深记得自己是从拉尸体的车上活过来的,身边就是死去的父亲,她对生命的认识绝不像一般年轻人那样,认为未婚先孕只是一次“事故”。“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她珍惜生命,愿意为了生命的完整放弃看似大好的未来。
孩子对父母双方都很重要,如果男方强求女方堕胎,或者女方未经男方同意而堕胎,双方关系通常也会随之结束。
孩子是男女双方爱的结晶,堕胎堕掉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伴侣。
方登宁可失去杨志,也要留下点点,和方达的儿子叫一样名字的女儿。这是方登做出的明智抉择。
不幸事件与负罪感
人们因为命运的不幸而感到有一种负罪感。即使一个人对另一人的死亡并无责任,她仍会觉得自己有罪。有种下意识的感觉在告诉她:“亲爱的丈夫(妻子、孩子、母亲、父亲),因为你是那么的不幸,这种命运将在我身上继续延续下去,我无权独享快乐。”
《唐山大地震》中元妮失去了丈夫和女儿,她把自己的生还与死去的丈夫和女儿联系起来,如果她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她会感到内疚。因为大难不死,她觉得自己必须远离幸福。“我要是过得花红柳绿的,就更对不起你了。”
然而命运并不在乎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有什么对不住它的地方。
在这种命运中我们是无能为力的,顺从大概是惟一的解决办法。服从命运的安排,不是我们去决定命运,而是命运决定我们。
从不幸的命运中幸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对生命被拯救的感激特别重要,我们可以收下这份生命之礼并幸福地生活下去。
头痛与偏头痛
解放军父母领养小方登之后,养父常帮她掐太阳穴对治头痛;方登后来常从噩梦中惊醒,养父问她“又头疼了吧?”看到汶川地震的惨烈镜头,方登心痛头痛一起发作,痛的不能抑制地大叫。头痛和偏头痛的心理原因是“受到压抑的爱”。人们常常觉得这种被压抑的爱是针对伴侣的,其实在其后面常常隐藏着一个不被接受的母亲或父亲。方登的头痛,就是因为“压抑的爱”而导致的。“'救弟弟'这三个字,就写在我耳朵边上,我不是不记得,是忘不掉!”32年中方登从没有回过唐山寻找妈妈和弟弟,“她都不要我了,还找什么呀!”32年后方登和妈妈重逢,为自己拒绝寻找亲人,“折磨了妈妈32年”而一叠声地道歉,“妈,对不起!对不起,妈!”
当母女含泪相拥,被压抑的爱终于可以重新流动,方登的头痛应该会有所好转或者根本痊愈。因为爱而产生的问题,当然也要由爱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