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鬼后遗症之鬼言鬼语
(2012-02-01 19:49:43)
看到曾经与李仑鬼混的先辈一篇文章,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爱里边加了焦虑就变成了控制
爱里边加了恐惧就变成了讨好、迎合
爱里边加了欲望就变成了同盟化
爱里边加了无助就变成了抛弃
真爱不是无敌的,需要学习爱的种类,了解什么是爱,什么是对眼前这个人来说是爱 。
读罢细品,深以为然。这段文字大约是李仑上课时说的,是否原创不清楚,但怎么品怎么觉得很有“鬼味”。想起李仑空间那段话:佛,见了洒家摇头;鬼,见了洒家犯愁;人,见了洒家发抖;。。。。洒家,其实很温柔!这样的鬼言鬼语在《胡说八道》一文中也常常浮现。
与鬼结缘纯属意外。2011年吴和鸣来石讲深度表达时,鬼斧神工地勾勒出一个集叙事、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宗教与巫术等等于一体的心理治疗模型。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魄提出:“鬼”即“归”,所谓心理疾病可以理解为被“鬼”附体,心理治疗师所做的工作相当于“驱鬼”。若要驱鬼就需要让鬼深度表达其生命故事,只有深度表达才可使鬼归位。创伤的世代传承使鬼可以“夺舍修行”,鬼与鬼之间可能有很多很多的三角债。……我约略是与鬼有缘的人吧,在一些人听完觉得太玄时,我对这些观点已兴奋不已。我一直不是一个是非分明的人,甚至有些边界不清,懒得去去分辨科学与迷信、唯心与唯物。忘了是谁说过,存在既是合理的。我喜欢这种融合整合的感觉,喜欢吴和鸣这种“拿来主义”的学术研究的态度。每一种理论都试图逼近真理,但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全权代表真理。所谓理论,只是理解人理解世界的工具而已。我们永远走在路上,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日益亲近死亡,而真正理解了生命全部意义的人都已作了“鬼”。
第二次对鬼的感悟,是因着李小龙的一句话。大约是说,每个人都要踩着父母的尸体走过才可以得到成长。听起来,很残酷。我理解的意思是,父母带着他们的焦虑、恐惧、欲望和无助给我们生命,陪伴我们成长,这些负性情绪也以爱的名义一并传送过来,就像蛇毒,药性和毒性已浑然一体。对蛇毒过滤加工的过程,正如对父母意志、观念和情绪的背叛,不经背叛就无法与父母实现心理意义上的分离,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享受生命的自由同时自己承担责任。换一个说法就是,每个人生来,都既有人性又有鬼性,人如果不与鬼相遇,不与鬼搏斗,不接纳鬼性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人,充其量不过是戴了人皮面具的鬼而已。
真爱不是无敌的,因为爱和恨就像太极里面的阴阳两极。失去了人这个客体,真爱就无从说起。而面对具体的人,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真爱,这才是人性和人味,才是对个体最大的尊重。李仑说,要给每个人量身定做心理治疗的方案,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这是李仑的第一种人味。他的第二种人味是,他不会像精分的许多牛人,从始到终一个坐姿一个表情,虽然展现了一个咨询师的定力,但怎么看怎么像一幅照片。吴和鸣是会和来访者一起哭的,而李仑则常常笑眯眯,晃来晃去,这是他们的第二种人味。让我知道他们也会有情不自禁,也会有克制不住的焦虑,这种体验让我不那么害怕成为鬼。就像一位朋友说的,她曾经很回避鉴名和写字,因为自己字很难看,但,参加完李仑的团体,她觉得这个问题解决掉了,因为李仑给的毕业证上有李仑的亲笔鉴名,那字迹并没有多好看!呵呵,我想,在那里,我们遇到了真诚和真实。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