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费和书费
前两天逛书店,看见一本28元的降价书,觉得还是挺贵,就随手放下了。
出了书店去见两个朋友,然后和他们共尽晚餐。一算账,280元,还行,这个数还挺吉利。
我们争着付账,最后还是我掏了,而且一点儿也没觉得贵。
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了那本降价书……,那个28元让我感到贵,可那个280元,却让我感到那么理所当然;然而,28元的可以长期留在书架上,可那个280元呢?吃了就吃了,什么也留不下。那么,我,还有我们,为什么都宁可把10倍的价格用在吃喝上,也不肯把1/10的价格用在购书上呢?
冷静下来,明白了,这也是经验——
从小到大,家长和老人灌输给我们的,从来都是以吃为主,也就是说,活着为第一要务,除此之外,便没什么多余的钱买书了,于是,我们天然地认为吃最重要,安全感第一。
没错,我们仍然没有摆脱不安,所以用大量的钱满足吃,因此那么多餐馆人满为患,交情好与坏,也是用吃来作为标志,无论是节假日或纪念日,无论谈生意还是与情侣约会,我们都习惯了吃,吃在一起,便聊在一处、活成一体了,所以,我们的思维并不独立,连群体和家庭,也都要通过吃来维系,好象没有吃,什么都办不成。
由此我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吃在西方如此之简单了,因为他们不像我们总怕挨饿,总把活着当成一种不安,他们已经知道提升生活质量,也就是生活与生存的区别了。
也因此,他们可以欠一辈子债而先住上房子,可以随意买二手或三手车还乐此不疲,可以追求那些拉扯着一群孩子的女人……他们要的是生活,是品味,而不是因不安而对财产的控制欲。
二、饥饿时别购物
人们普遍有一种习惯:当饥饿的时候,一旦身处超市,那购物车里的食品一定是满满的,那个馋当即会得以满足。可一旦吃饱了,就不会再对食品感兴趣,甚至懒着再去看,那时才叫理性消费。
我们对每件事的态度及效果,一般缘于我们当时的状态,比如我们特别希望被别人认可和理解,那么我们就拼命地宣扬我们的意志;又比如一些女性特别希望得到关爱,她们就会不住地唠叨;还比如有些孩子特别需要父母和谐相处并关爱自己,他们也有可能做出极端的事来……
这些现象,其实与我们饥饿时到超市的心情是一样的,需要什么,就去拼命地索取什么,而超市的商品是不会讲话的,只要你有足够的钱,拿多少都属合理。也因此,许多女性爱买东西,因为她们从亲人那里得不到反馈时,便需要有一个反馈的对象,这个对象是不反抗的,不拒绝的,你让它干吗,它就干吗,商品弥补了对亲情的索求,因此也满足了那些女性的支配欲。
这就是购物狂的心理,因此,在心理上得不到爱的人,往往会在商场有所作为,有钱者当然合理合法,那么没钱的,也没得到爱的呢?
因此,如果不让一个人歇斯底里,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她爱,这项工作,幼时主要靠父母,长大后,主要靠配偶!
三、打是疼,骂是爱
大人打孩子的时候,一般都会说是为了孩子好,怕他/她学坏。
这是大人的想法,换到孩子的角度:哦,原来疼爱就是打骂,好的,那么以后我爱自己的时候,就要否定自己,跟自己对着干。
进而,我爱谁,就打骂谁,说得更理性一些:跟谁亲近,就不让他/她舒服了,有话直说,有气直撒,这才是亲人之间。
此人的人际关系就此奠定,那么内耗的、较劲的、纠结的、矛盾的人格,会终生伴随着他/她。这,就是“打骂是疼爱”的心理后果。
真正的爱,应该是亲近、分享、理解、接纳、陪伴和尊重,动机再好,也要传递给对方一个欣然接受的方式,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关爱,而不是痛苦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