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闯关东》《悬崖》都有这样的镜头,一群鸽子飞起,什么事情就要发生了.....
今年冬天,东北奇冷,哈尔滨的春天姗姗来迟。已经记不得多少年没有来过哈尔滨了,这次路过,小住一日,却勾起许多往事。
中央大街的早晨,行人寥寥,好像俄罗斯某城市。回忆过去,往事从昨天开始

昨晚入住马迭儿宾馆,一进房间,看到这样一本书,翻了几页,一下子回到了七、八十年前,俄罗斯人、犹太人、日本人在号称东方巴黎的中国城市勾心斗角,相互残杀......
1906年建的宾馆,马迭儿是摩登的意识,当时的现代的东西已经陈旧,想一想这里入住过几代人,有过多少故事啊!环顾房间,浮想联翩,心生恐怖。

果然,房间里的一张报纸告诉我,宾馆里刚刚拍过《哈尔滨往事》。

房间里太压抑,出来,走进这长长的过道。

许多门上都有这铜牌,住过的名人,都已驾鹤西去。

路过餐厅的走廊,西式的。

下了楼梯,又是一个长长的过道,同样的空荡荡,唯有墙上发黄的照片,逝去的人面对柜子里的老物件。

走过长长的三个走廊,来到前台,只有一个女生。想起不久前看的电视剧《悬崖》,小宋佳就是在这里露出了马脚,被特务怀疑,不得不撒谎说来这里偷情,无端给丈夫戴了一顶绿帽子。

夜幕下的哈尔滨寒气袭人,打的士去了以往“游击队”活动的江北,现已“沦为”开发区。在那里吃了地地道道的开江鱼,果然好吃不贵。为了不被认为游客挨宰,隐藏相机,再也没有拿出来,昨晚也就没有照片。
早晨继续行走在中央大街上。

这时行人逐渐多了起来。

俄罗斯的建筑风格。

走过几个街角,来到兆麟街,一眼看到圣苏菲亚大教堂。上世纪的70年代来过这里,记得
当时很破旧,爬着门缝向里看了一眼,里面全是蒙上厚厚尘土的杂物。

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也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圣索非亚教堂,当年一座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用作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
虽然说没法与莫斯科、圣彼得堡的大教堂相比,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倒也气势恢弘,屹立在7000多平方米的欧式风格的圣苏菲亚广场上。

兆麟公园一角。
漫步来到松花江畔的斯大林公园,看到了久违的货亭。
红领巾,一下子回到60年代,那时候我在海兰江畔。
江边的冷饮厅,想起电影《黑三角》,那个卖冰棍的老太太,居然是“特务”。
江畔餐厅,我认识他至少有三十年了,记得上个世纪在里面吃过面条,喝过“嘎瓦斯”。

铁路工人俱乐部前的小广场上跳舞的哈尔滨老太,退回几十年可是哈尔滨姑娘嘿!

看雕像,追忆逝去的童年。
哈尔滨也有霾啊!春天江水也混浊哈!望过这些老当益壮的滑轮手们,看到江面,想起第一次在松花江上游泳。那时年轻,不知深浅,从小船上跳入江水,没想到江水冰凉,暗流喘急,吓得我赶紧爬上船,免得同学们到下游去找我。
还记得那年的松花江惨案吗?那是一个明媚的夏日,太阳岛的轮渡沉没,150多人魂归大江,造成了许多家庭悲剧。呜呼哀哉!惆怅,遂离开江畔,又回到了中央大街。
从中共北满特委开始的党委,到现在的商会党委。
112年的塔道斯西餐厅。
俄文、英文、中文混合。
中央大街的街角。
又一家西餐厅。
彩色的欧式楼房。
气温升高,街道上游人越来越多。
还记得那一年的个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吗?
马迭儿的冷饮摊。
可别小看这冷饮餐厅,者可是电视剧里常见的接头地点,今天的营业额一定要好几万呢!
每个路过的人,几乎都要买冰棍,五元钱一个。
马迭儿西餐厅,这回看清了,MODERNH,这是俄语的拼写。
中午,满大街都是人。
小胖手里也拿着冰棍儿。
时髦青年。
最搭的情侣装。

翘首等待的女孩。
马迭儿对面的华梅西餐厅,一百多人在排队,买大“列巴”。

今天的故事就是将来的哈尔滨往事。发生了这样一件好气又好笑的事儿。
在兆麟街88号,我正在给兆麟纪念馆拍照,一看门老头用大手挡住我的镜头,说这里不允许拍照,我问为什么,他说这是政府办的,政府规定的,政府说咋办就咋办。

政府可真牛哇!我就拍了这“兆麟街88号”,遭到了强硬的阻拦,难道是因为兆麟将军有过桃色故事,被“小三”出卖?
管天管地管拉屎放屁的政府的这个规定,终将会成为可笑的往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