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炎风心理-谭广涛
炎风心理-谭广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681
  • 关注人气:16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网络成瘾的有关心理学研究

(2010-06-07 14:29:09)
标签:

转载

 

关于网络成瘾的有关心理学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 敏*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之一,特别是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及其特

征,有关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理论解释,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成因,并根据以往研究提出网络成瘾的干

预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网络成瘾;互联网;心理学

一,问题的提出

1994年4月20日,互联网正式登陆中国.10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得到了爆炸式的大发展,并将中国

社会引入网络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中国上网用户

总人数达到8700万,同 1997 年10 月第一次调查结果 62 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

是当初的 140.3 倍,成为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1.85亿)的第二大市场.如果保持预期的30%的增长速度,

那么,5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互联网用户数量最多的国家.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人们了解信息,沟通,通讯,工作学习和娱乐消遣的工具和平

台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经济历史学家罗伯特 海伯罗纳所说的:"往往是技术变革的力

量已经释放出来了,而控制或指引技术的力量却很幼小."网络技术的发展正是如此,在互联网为人们带

来喜悦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烦恼.不断有研究报告,网络依赖和滥用在网民中已经比较普遍

并日益严重.国外研究已将这类问题命名为"网络成瘾".开展网络成瘾的研究,有助于预防和干预上网

人群网络成瘾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减少网络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

效率,丰富个体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

二,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和描述

1,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

"成瘾"(addiction)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类似的成瘾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如饮食障碍,

赌博成瘾,计算机成瘾,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

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网络成瘾与赌博成瘾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

会导致上网者学业失败,工作表现变差,婚姻不和谐甚至离异等不良后果.1995年I.Goldberg首先提出将

此现象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2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IAD临床上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Young博士于1996年在第104届美国心理学会(APA, Americ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年会上发表了第一篇被美国心理学会认可,以网络成瘾为主题的研究文章.目前

* 周敏,女,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才测评和职业指导.

1 中国社会正加速进入网络时代. http://www.google.com.cn

2 Mitchell,P. (2000). Internet Addiction: Genuire Diagnosis or not. The Lancet, Feb, 19. 632

关于网络成瘾的有关心理学研究

42

关于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Mitehell3将其定义为"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

行为之后出现的焦躁和情绪行为".周倩4定义为: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 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

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

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Armstrong5对网络成瘾的概念做了较全面的描述,

认为网络成瘾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成瘾者有大量行为和冲动控制上的问题,包括⑴网络性成瘾,指沉迷

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和网络色情文学;⑵网络关系成瘾,指沉溺于通过网上聊天或色情网站结识朋友;⑶

网络强迫行为,指以一种难以抵抗的冲动,着迷于在线赌博,网上贸易或者拍卖,购物等;⑷ 信息收集成

瘾,指强迫性地浏览网页以查找和收集信息;⑸电脑成瘾,指强迫性地沉溺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目前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研究者们对网络成瘾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观点和研究结

果,没有形成较为成熟和系统的理论.

2,关于网络成瘾的特征描述

一些研究描述了网络成瘾的表现6: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

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

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

从临床表现看7,互联网络成瘾症包括这样几种类型:迷恋互联网中的交往成瘾,如聊天,发帖;迷恋

互联网游戏成瘾;迷恋互联网恋爱成瘾;迷恋收集互联网信息成瘾,如:强迫性地在网络中查询信息,从

网上收集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堆积和传播这些信息;迷恋互联网上的色情内容成瘾;迷恋

互联网技术成瘾,如:不可抑制地下载使用各种软件.网络成瘾者可能出现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

食欲不振等症状.这是由于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

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这些

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

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

三,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理论解释

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社会学习是个体为

满足社会需要而掌握社会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以及技能的过程.班杜拉将社会学习分为直接学习和观察

学习两种形式.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榜样在处理刺激时的反应及其受到的强化而完成学习的过程,

主要包括四个子过程: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再造过程—从记忆向行为

的转化;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动.初次上网者可能是怀着一种好奇,追求时髦等心理接触网络,但慢慢

的他们通过聊天,游戏,邮件等形式,逐渐发现了网络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足不出户,动动手

指做自己想做的事,碰到倒霉的一天,还可以通过上网找到安慰,网络的这些特点对上网者有着巨大的吸

引力,容易导致其对网络的依赖.

2,关于自我的理论

詹姆斯(W.James)认为自我包括三个不同的实体,即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自我的经历

3 王立皓,董辉杰.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2). 94-96

4 吴连军等.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J]. 高等农业教育,2003 (11). 45-47

5 张宏如. 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质[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5). 398-400

6 谭文芳. 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7 吴慧燕. 浅析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症[J]. 现代计算机,2002(5). 66-68

关于网络成瘾的有关心理学研究

43

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经历,我们的个人身分主要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埃里克森关于自我的发展理论中认为在青年期的发展任务即是建立自我同一性,克服角色混淆,体验

着忠诚的实现.当发展过程未能顺利发展成自我认同时,便会朝向"角色浑淆"这个面向来发展;再加上

自我认同的发展并非单独的心理面向的问题,其更是社会的各种外力因素等共同介入所产生的结果.

而自我认同等概念在网络心理学或网络成瘾的运用与解释上则是:认为个人自我认同较差,而连带的所

产生的心理问题将为青少年带来焦虑感,在当今的社会中,网络为这样的焦虑感提供了缓解压力的窗口,同

时更由于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得到社会关系的认同或支持时,网络又提供这样的功能(例如聊天室).这样的发

展使人容易长时间停留在网络上以寻求心理的基本满足,以致于演变成过分依赖网络上的虚拟社会支持.8

3,社会群体理论

勒温认为,由于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也

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生活的目标,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集,冲突,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

和拒斥等现象.个人在群体中生活,其行为不仅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如人际关系,

群体决策,舆论和气氛等)的制约.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互联网络凭借其大容量信息,快速度传输,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

体,无形化等特点优势,己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择业的重要手段和载体.一方面,

为了获取最新,最全面的信息,上网者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方便,快捷地查到几乎

所有想找的信息,于是浏览和阅读文章等阅览信息的行为明显增加.另一方面,网吧文化等文化潮流,使

上网者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游戏,观看色情网站,其中以青少年尤为明显.对于处于个体社会化关键时

期,相对缺乏社会生活的现实经验和人际交往的实际能力,相对缺乏信息处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鉴

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提供了一张心理问题滋生的温床.9

四,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当前,中国18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9%,约有1650万人.互联网上的丰富信息激发了孩子的

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但是有害信息容易误导青少年,甚至使之走上犯罪道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特别

是色情问题尤为突出.缺乏自制力和分辨力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网络中还存在

许多其他陷阱,诱发青少年犯罪或者成为犯罪的受害者.根据有关方面对15个省市的调查,因上网引发

未成年人犯罪的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1-3月的25.1%.此外,互

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游戏方式,同时也容易引发网络成瘾症.1

(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网络成瘾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在探询网络成瘾的根源的过程中,研究者多从网络的特征与功能或上网者自身具有某种易于成瘾的人

格特质等方面来寻找答案,例如,Young研究发现10网络的交互式功能(如聊天室,在线游戏等)比非交互

式功能(如资料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等)更容易引起使用者网络成瘾.Martinh和Schumacher认为网络成

瘾者比非网络成瘾者更经常通过网络认识新朋友,寻求感情支持,与兴趣相投的人聊天,玩在线互动游戏.

Young用Zung抑郁测验调查结果显示11,中度至重度的抑郁水平与网络成瘾存在相关.Young用在线

8 林季谦. 网络成瘾的社会与心理学解释面向[Z]. 南华教社所

9 孙喜蓉. 网络成瘾综合症研究综述[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2). 158-160

10 周 涛.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3). 85-87

11 张宏宇. 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分析及应对[J].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5). 323-327

关于网络成瘾的有关心理学研究

44

调查法发现成瘾者为轻度至中度的抑郁,表明抑郁可能是导致IAD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研究者还认为

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质,如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是促成网络成瘾发

生的原因.Young 和 Aiello 的研究发现12,高水平的厌倦倾向,孤独,社交焦虑及自我封闭均可导致IAD

的发生.Young 和 Rodgers用IAD诊断测验与16PF测验进一步评估与导致网络成瘾相关的人格特质,结

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区别于非网络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个指标上分数比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

故性上得分比较低.研究还探讨出了这些人格特质是如何引起网络成瘾行为及个体如何通过上网行为来满

足其匮乏的心理需要.根据这些研究可以推测可能具备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人容易网络成瘾.

2,互联网本身的特点

就互联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存在多种形式的诱惑力,人一接触到它,就会被它深深吸引,这是由网

络的特点决定的.网络空间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它使现实与虚拟,人工经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

模糊起来.互联网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取决于网络空间这一特殊虚拟情境的特征.Suler在其研究报告"网

络空间的基本心理特征"中指出:虚拟的网络空间与人们内心体验世界的真实大不一样,数字化的人,关

系和群体使人类相互作用的时间和方式得以延伸,Suler对人类在网络空间这一新社会领域中独特的心理体

验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为9种特点:A. 有限的感知经验;B. 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C. 平等的地位;D. 超

越空间界限;E. 时间延伸和浓缩;F. 永久的纪录; G. 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H. 变化的梦幻般的体

验;I. 黑洞体验13.正是网络的这些特点对某些自我监控能力比较弱的上网者构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才使他们沉迷于这一虚拟现实.

3,青少年自身的特点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身体发育的剧烈变化,带来了青少年心理上的变化,但就总体而言,心理的成熟水平较之于身体的发

育有相对的滞后性,所以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新事物敏感且容易接受,寻求自我并实现自我,好奇心强,

渴望友谊和交流,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再加上目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特别需要别人

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如青少年正处在"第二断乳期",社会

化等方面的缺陷使他们在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困难,因而对于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

等各种需要就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而网络以它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展示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虚拟

社会环境,这无疑为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网络游戏可以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由于他们的自制力相对较弱,这种重复行为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控

制,当达到失控的程度时,他们也就上瘾了.14

(2)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认知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另一关键因素.由于青少年是以学习活动为主,

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加上他们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对复杂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活动的认识单

纯,缺乏对现实中丑恶事物的认识,了解,他们社会阅历很浅,不可抑制地在网上购物,发邮件,破解密

码,骚扰攻击他人等等.青少年患上网络成瘾症后,开始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以后

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缺乏明辨是非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表现出自我保护意识的

淡薄.他们上网大部分是为了获得自身精神上的愉悦或发泄,很少考虑到网络对自身生理或心理的伤害15.

12 冯小茹.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5-7

13 林绚晖. 网络成瘾现象概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 74-80

14 谢延明. 关于网络成瘾对人的心理影响的研究[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 150-152

15 程亮.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及其矫治[J]. 心理科学进展,2003(23).42—44

45

五,网络成瘾的干预及防治措施

1,心理干预.首先要了解网络成瘾者的早期经验,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推究其不

良性格和负性情绪的根源;其次,与网络成瘾者一起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网络技术,网上人际交往,网络

信息和网络游戏,同时对比网络成瘾者的过去与现状,转变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迷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

第三,协助网络成瘾者恢复自身生活的规律,恢复其生物钟,转移他们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寻找有

益的兴趣生长点,扩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第四,对于严重网络成瘾者,要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

技术,如强化法,森田疗法等进行治疗.

2,群体支持.网络成瘾者陷入互联网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就会想办法将其摆脱,但如果个体

的应对能力不足,仅凭其自身的力量是不能摆脱成瘾行为的,这时就需要群体的支持了.支持群体首先是

家人,让家人明白网络具有极强的致瘾倾向,减少对网络成瘾者的责备;与成瘾者就其成瘾的原因进行开

放式的交流,鼓励成瘾者戒断网络,建议全家外出旅游度假,一方面让其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另一方面

使其感受亲情的温暖.另外,帮助网络成瘾者培养新的爱好以促进其恢复.另一个支持群体就是周围的社

区.鼓励网络成瘾者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结交具有类似背景的朋友,扩大实际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从而减

少对网络的依赖. http://www.zhengkun.net/AContShow.asp?id=203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