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危摩天楼:为何高层建筑救火如此之难

(2010-12-20 11:56:04)
标签:

上海

宋体

高层建筑

摩天楼

火灾

杂谈

高危摩天楼:为何高层建筑救火如此之难

在世界著名建筑商蜂拥而入中国市场并修建各色摩天大楼之时,生活在高楼上的人愈发缺乏安全感: 2008 年央视新址大火后,近日中国吉林、上海又连续发生高层建筑失火惨剧。为何高层建筑火灾频发?外表富丽堂皇的摩天楼内还隐藏了哪些看不见的隐患?

徐楠 编辑信箱 koni2010@163.com

11 15 日,“全国消防日”刚过一周,申城陷入一片悲痛。上海一栋教师公寓楼发生火灾,致58 人死亡;此前的11 5 日,19 人在吉林市商厦大火中殒命。

2008 年央视新址火灾之后,高层建筑防火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类似事故却不断出现。为何高层建筑火灾频发?为何高层建筑救火如此困难?除了消防安全隐患,这些高楼还隐藏了哪些隐患?

恐怖逃生,艰难救援

“在一般建筑中很普通甚至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到了超高层建筑中都成了特殊问题。”建筑专家林贤光表示,他认为,其中消防问题“是最可怕的”。

且不说高层建筑对电力系统的高度依赖,高层建筑有大量楼梯间、电梯井、管道井、风道、排气道,如果防火分隔存在问题,起火后将像一座座高耸的烟囱。一座100 米高的高层建筑,在无阻挡的情况下,烟气只用半分钟就能顺着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速度大约为水平方向的10 倍以上。

可以假想一座高层建筑的火警场面:倒下的人越来越多,疏散通道很快难以畅通,日常电梯在火灾状态下严禁使用,消防电梯专供消防人员使用,楼内人群能够借助的,只有垂直疏散通道。上千人在惊恐、慌乱的状态下挤入狭窄的通道。

一个极端例子:1993 年,纽约世贸中心爆炸事件中,近一万人花了9 小时才将楼内办公的10 万人营救出来。

此外,高层建筑外表若为玻璃幕墙,如果起火后室内的人们砸窗逃生,强大的内外压差很可能将人冲卷出去。如果起火楼层较高,砸碎的玻璃坠下又将威胁地面的人员、设备。要让生活在高楼中的人安全逃生,非常艰难。

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云梯车,我国仅有一辆,高度为90 米。一般的云梯车能够达到的高度上限在50 米左右,起火点如果超出这一高度,便要“以自救为主”,“国际上也是如此,再高的云梯也没用。”上海市原消防总局防火监督部副部长李明德说。他说,高层建筑在面临火灾时,云梯洒水的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很多时候无法进入。

此外,直升机救援作用有限。因为直升机能贮存的水量非常少,惟一可行的是从高层的楼顶救人,但又有多少人能在火场里奔到楼顶呢?加之,直升机在低空飞行时会遇到气流和各种阻碍物,风险较大。

 

穿“棉袄”的高楼

正因上述原因,《上海市消防局关于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明确规定:超高层、高层建筑的墙面材料在防火性能上应优于一般多层建筑。尽管高层建筑消防标准严格,但在同济大学建筑材料研究所所长张雄看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高层建筑物材料的选用一直存在悖论:现在钢混结构大量使用,使得一旦火灾出现,钢筋容易变形塌陷,混凝土不会燃烧,但单纯使用混凝土又由于太重而不适合。

张雄把这两年加速地为建筑外墙增加保温材料的工程喻为“穿棉袄”,事实上,我国对建筑防火和建筑材料的规范从2008年那场央视大火之后做了调整。“标准比以前严了很多,有的比国外还要严格。”即便这样,高层建筑火灾事故依旧频现。

在西方,很多房子并不需要“穿棉袄”。“他们没有中国那么多的高楼,而且也不喜欢穿棉袄,即使在纽约、曼哈顿这样的大城市,高层建筑的外墙做保温的也不是那么多。因为他们有更好的方式节能。”

张雄还指出,我国制定的建筑材料标准,一向都是“中偏下”。“‘标准’只是低水平约束,因为必须要权衡各方利益。”

“在火灾中,真正因为烧死的很少,大多数都是被闷死、毒死的。”目前,高楼中大面积的地毯、复合木地板或墙壁贴面基本都是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碳氢化合物燃烧分解,产生大量有毒气体。统计表明:建筑火灾中人员死亡的80% 为烟气中毒窒息而死。

 

失效的防火墙

“我们可以保证设计出的房屋完全符合消防标准,但很多设计好的消防通道几年后就完全被堵死了,周围留有的消防场地也没了,很多住宅楼四周还有大量的可燃物。”一位叫王志刚的工程师说。

自央视大火之后,北京的建筑规范了很多。新的《高层建筑防火标准》规定,每两到三层就要设一层防火带,但“那些标准都是为新楼制定的,对于旧楼改造并没有特殊要求”。

国外摩天大楼每14 层就会有一个避难所,还会有类似防空洞的防火门,防止浓烟和烈火的侵入。此外,在高层建筑外还会配备“逃生梯”和专门的逃生通道,又称“逃生井”。“那是一个像布袋子一样的东西,人可以顺着滑下去,每一层会有一个,一层接着一层地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