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画报专访孙睿:摆脱青春的桎梏

(2010-12-20 11:51:19)
标签:

孙睿

宋体

草样年华

跟谁较劲

ff9

娱乐

人物画报专访孙睿:摆脱青春的桎梏

采写 本刊记者 张新炜 编辑信箱 nyclehoms@126.com

 “读韩寒,读的是一种观点,一种犀利的锋芒;读郭敬明,读的是华丽的词藻和浪漫文风;而读孙睿,读的是幽默的现实主义风采和他对生活睿智的感悟。”曾凭小说《草样年

华》跻身“五大青春偶像”行列的孙睿从文学中得到的赞许不少,如今他又投身导演事业,拜在著名导演田壮壮门下,成为赵薇的同门师弟。

Q=人物画报

A=孙睿

Q还记得当时写《草样年华》时候的日子么?

A那时候状态和现在完全不一样,21 岁,能把日子过得连轴转,通宵复习以后七八点去考试,考完还能再踢场球。一切都是从自我出发,目空一切。25 岁以后你再熬个夜试试,简直要了命了。

Q那现在写这本书,状态和那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A那可不一样。写《草样年华》的时候是边读大学边写,算是现在进行时。那个时候其实自己也不清楚写书的意义,算是一个在迷茫里的记录吧。30 岁的时候再来写成长的故事,算是用完成时的眼光来判断大学生活,更加冷静。

Q那有想明白,到底是在跟谁较劲吗?

A跟自己较劲呗。20 岁的时候,发现世界是荒谬的,只想改变世界,不想改变自己,觉得真理在自己这边,自以为是,什么事儿都是在自以为是的基础上干的。30 岁的时候,你会发现世界依然是荒谬的,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且自己是需要改变的,知道自己当初有多简单了,开始学会仰望星空,尊重他人。所以只有跟自己较劲,改变自己。

Q古人都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作为80 后首批“奔三”的作家,在你心中成人有什么标准?

A人性和兽性是成人的标准,好比说小时候,你会不懂事,那时候你可能做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毫无人性。那现在做的事有点人性了,所以我觉得成不成人,它不是外在条件——你结没结婚、有没有孩子决定的,而是内心决定的。有些人少年老成,他可能18 岁就成人了。

Q“奔三”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A40 岁的人大概觉得,你呀,不就才30 ? 写个东西至于这么多铺垫吗?20 岁的人会觉得,都他妈三十了,还废什么话啊!只有自己知道,30 岁只是一个开始,或许从此以后,才真正知道什么是生活,该如何生活。30 岁,是我人生的分水岭,我不知道别人的分水岭是多大——不尿床的那天,梦遗的那天,还是绝经的那天?

Q你的书里有不少京腔京味儿,那你觉得北京对你的写作和表达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吗?

A我从小就在北京,也喜欢北京城,这儿包容、开放、不较劲儿。北京这地儿吧,不像南方,力求完美、精致,我们不讲究,活得糙。吃东西,菜好吃就行,不考究是用什么样的碗装。写东西也是,不考究语言有多精致,关键是表达的“心”是怎么样的。

Q新书里写的摇滚青年何小兵,该是受北京摇滚文化的影响吧。

A 呵呵,那是。我从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听摇滚,去KTV,唱的都是郑钧、许巍的那几首歌,大多数摇滚的歌,KTV 也都没有。现在七八年了,去KTV 还是那几首歌,新歌也听,可总觉着不是那么个味儿,不给力啊。

 

何谓青春?青春是一种自恋的状态,总是执迷于个人哀愁而无法自拔,总是痴迷于自我的青葱岁月,害怕下一秒老去。青春如同一把枷锁,将我们禁锢在自我的牢笼之中——这正是《草样年华》中“我”的状态。

孙睿的小说有很浓的自传味道。从《 草样年华》中的“我”到如今《跟谁较劲》中的何小兵,孙睿完成了由“第一人称”向“第三人称”的转变,他的视角也不再单单从自身出发,而是试着站在别人立场审视自己。当这位“奔三”作家跳出自身的局限,俯视自己的青春时,他的青春便已经结束了。《跟谁较劲》仿佛是孙睿与青春作别的告别仪式。“20 岁跟学校较劲,25 岁跟老爸较劲,30 岁跟自己较劲”,孙睿以编年体的形式完成了对青春自省的过程。

《跟谁较劲》像是80 后的宣言书,也像是给80 后父母配的一剂安眠药:曾经叛逆、自我(自私)和整个世界较劲的他们,快要奔30 了。快要奔30 的他们正在学会爱,爱自己的同时也爱别人,爱家庭,爱家人;快要奔30 的他们也在学会妥协和理解,学着站在他人的立场,尤其是父母和社会的立场去理解财富、工作和幸福。小说中男主人公何小兵从叛逆、决裂到回归,一步一步地被岁月的河流冲向温暖,冲向爱情和亲情的港湾,让80 后的父母们忽然觉得孙睿码的不是字,写的不是小说,而是一粒粒宽慰父母的安眠药,一份份让时间和岁月积攒的亲情和爱的奖赏。

孙睿曾言自己之前的作品中,创作初期的《草样年华》有点儿“玩幽默”,为幽默而幽默的味道,而到《活不明白》时又有些“ 装深沉”。起初的《 草样年华》,还有王朔们的影子,用老北京的幽默和油滑,抖落青春的跳蚤,晾晒学校的糗事,把无聊当孤独,把偏执当个性,按孙睿自己的话说,就是有点“装”。但即使有点“ 装”,孙睿也是掏心掏肝的真诚。只是回望的时候,经不起推敲罢了。

孙睿在30 岁时,破茧而出,认清自己,告诫自己,也提醒世人:自己从20 岁到30 岁这十年,似乎什么都没干,但也确实干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儿,就是生活。只有脚踏实地地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孙睿在《跟谁较劲》这部可以当做自己30 岁生日礼物的小说中表现出的清醒和睿智,从生活细节中洞见的情理已经能不动声色地诉诸笔端,绝少雕琢和造作。孙睿的恩师田壮壮说,他以前的小说叫习作,到了《跟谁较劲》的时候,才真正叫作品,孙睿成熟了,“那感觉就像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站在田地边上,听到‘咔、咔’玉米拔节的声音。”能入恩师田壮壮法眼的作品,大抵是和阿成《棋王》 《孩子王》比肩的那类实打实的作品。

生长于北京的孙睿,早期作品的语言风格深受王朔影响,与石康有着经历和气质上的相似,因此他的小说被称道“有着王朔式的幽默,却没有王朔的油滑;有着王小波式的睿智,却没有王小波的炫耀;有着石康式的浑不吝,却不像石康那样一味地颓靡。”

而立之年的王小波还默默无闻,直到40 岁时才写出《三十而立》,最终将摆脱人生存在之烦的解决途径引向心灵与诗;王朔30 岁时在《顽主》中高调宣示“我很俗,但我很真诚”,却也透出生活的荒诞;石康30 岁出版第一部小说《晃晃悠悠》,还沉浸在颓靡的气氛中,而这是孙睿在24 岁就已完成的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