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庞媛诗歌印象
(2017-04-09 12:20:27)
标签:
转载 |
经济兄:
郭涛
2017年3月6日
我不认识庞嫒,此前也没听郭涛说过这个人,对此人毫无所知,加之前一段事情忙,心里烦乱,根本没有心情看诗,所以就一直扔着。但是郭涛打电话催过几次,弄得我无法再讲此事搁置,只好强打精神看一看,却不知该怎么说。
我和郭涛的交往很久,当年认识他是我二十刚出头,郭涛似乎只有十五岁,此后几十年基本都来往着,因此评说郭涛的诗毫无压力,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说对说错都没有关系,但评说一个陌生人的文字是另一回事,很可能吃力不讨好,说些不着边际的赞美话固然没有风险,但毫无意义,也可以实事求是按本心直接切入,但任何人的文字,都是费了力气写出来的,虽不至于每篇都是呕心沥血之作,但每一篇都蕴含着作者的辛苦与感情,不负责任的乱说显然不行。可是,要将一个陌生人的文字读透,熟谙其中的隐微之处,把握文字的脉络,这不是一目十行看一遍就能做到的。
事实上我将庞嫒的文字,诗歌与散文全都看了一遍,但看过之后一片茫然,不说把握脉络,连基本的印象也没有。这不怪我,读诗没有这么读的,一口气读五十多首诗,再读几十篇散文,估计任何人读下来也是头昏脑涨,哈欠连连。
诗要在恬静的心情下,慢慢的读,反复的读,体味其中的诗意,欣赏揣摩其语言。读诗与读小说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五十万字的小说,我可以熬两个通宵读完,但以这个速度读诗,就是牛嚼牡丹,自己受罪不说,也是对诗的亵渎。
可是郭涛的面子我不能不给,他会一个劲催促我,苦笑无奈之际,我想起了方英文的一句话:把屎拉在石头缝里,给狗出难题。的确,郭涛这是给我出了个难题。
2.
虽然是个难题,但我还得完成,我将庞嫒的诗又看了一遍,粗略的说些感觉。
庞嫒的诗,语言从容不迫干净利落,刚健而有张力,文字功力非常扎实。一些篇章句子雄辉豪迈,让我禁不住精神一震,不得不回头再读一遍,而再读时,诗句的气势仍旧不减。如下面这几句:
我是陕南的商洛山
——“四月天,相约在我的商洛山”
仅仅看这几句诗,很难想象这些文字出自一个女士的手,但是郭涛说了,庞嫒的确是个女士。
在我的印象里,女士写诗多喜欢走细腻、纤巧的路子,注重挖掘内心感受,以敏锐的感觉见长,诗风或者轻快抒情,或者缠绵忧伤。但庞嫒的诗风截然不同,她走的是豪放洒脱的路,择词造句毫不拖泥带水,捷快干脆,在这种风格的统领下,有很多让人舒爽同时耳目一新的句子,如:
晴好的天气,偶尔落下小雨
虫鸣鸟啾一遍遍粉饰着生机
——“困城”
路边的山桃花
花苞紧闭,
如同孩子惺忪而安静的睡眼。
——“踏青”
郭涛给我发过来的庞嫒的诗有五十多首,有长有短、题材各异,但总体风格都是豪迈洒脱,这让我很惊异。写作中豪迈容易,而洒脱很难,洒脱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很难模仿学习的,再多的文字技巧也无法给人以洒脱的感觉,而功底学识等也与洒脱无关。
三.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庞嫒诗中有不少让我击节称赏的句子,如“时间太廋”(——时光,清浅,在墙角抱守安静),如“夜晚,有一双迷离的眼睛”(——迷离),前者想象奇特,后者意境旖旎,看到这种句子,我眼睛一亮,满怀期待的急忙朝下看,但整篇诗章却让我稍有失望。我觉得好句子被淹没在诗篇中,非常可惜。
我的想法是,诗还是要雕琢的,天然浑成固然最好,但这种事只可偶遇,很难形成常态。一个好句子,犹如演唱时的独唱,其他人配合独唱,衬托独唱,若让音色最嘹亮的独唱与众声混为一体,分不出彼此,这个节目就浪费了人才。
啰嗦了这么多话,大半都是胡言乱语,望郭涛原谅。毕竟我看诗看的匆忙粗糙,看过之后立即就写,没有沉淀酝酿。所以上面的话估计连隔靴搔痒也达不到,不过算是交了差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