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郭涛诗歌中语言及意境的变化
(2017-04-08 14:23:41)
标签:
转载 |
郭涛来电话催了两次,重点要我留神他诗中是否有散文化倾向。我惭愧之余,只能硬着头皮说一说。不过,在对新诗的欣赏上,我有许多执拗的偏爱,口味与主流欣赏观有许多偏差,因此,切中肯綮是不可能了,能起到隔靴搔痒的效果,就算相当不错了。
我的感觉,郭涛近期的诗歌在风格上有了变化,多了些随意率性,有点挥洒如意皆成诗的味道,在炼字谋篇上似乎毫不费力,很随便,没有刻意为诗的痕迹,语言平白如话,句子结构简单短小。我打电话专门问郭涛,郭涛说现在写诗没有吃力的感觉,脑子里冒出几个句子,很快就能串联成诗。这让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即郭涛诗的“随意率性”。
随意率性,能写出天然惊艳的句子,如“雪”的开头几句——雪覆盖着雪 / 如时间覆盖时间 / 在我沉入睡眠——这首诗结尾的几句也颇为精彩:时间在覆盖时间 / 中年的鬓发 / 已经是雪。
平心而论,“少年”、“关于风,我知道的不比蚂蚁更多”等篇章,写的都不错,淡雅清新,将人心中隐秘而极难琢磨的感觉写了出来,我在诵读时,感觉记忆深处的某根弦被悄然触动,生出一种奇妙难言的情绪,这是郭涛诗的成功之处,说明郭涛对诗的把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高度。但是我是一个唯美主义者,对诗有求全责备的倾向,我觉得这些诗还可以更好一些,在字词句子的结构上还有不足之处,不足之处就是音乐感的缺乏。
诗,我的理解是,绝美的好诗,不但内容有诗意,句子的结构字词的安排必须有独特的旋律,即音乐感,哪怕撇开内容,读起来也让人回肠荡气,快美难言。当然,撇开内容是不可能的。
没有节奏与音乐感的诗,读起来很费劲,读得磕磕巴巴,不知道何时该停,何时该一口气读下去,只能随着作者的分行走,读完一行停顿一下,但有时候很明显的,一行诗只是半句话,另外半句在下一行,这样强行将一句话分开,故意让人读得结巴拌磕的诗,读起来没有美感与快感。或者说这种诗可以看,不能读,更无法吟咏。
这种写法不是郭涛的错,现在很多写诗的人都这样写,成了一种时尚,似乎不将句子弄得破碎断裂,就不好意思称作诗。但是,五四以来举凡传世的好诗,至今还被人提及并吟咏的诗,基本都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郭涛自己的诗,让我感觉极好且现在仍津津乐道的,如“孔雀东南飞”,如“古代才子”等,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的,随着字句组成的那种旋律诵读,该停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停了,换一口气下一句自然而然的就读了出来,没有强行停顿的憋屈感,没有读半句停顿一下再读下半句的别扭感。
现在的很多诗人,努力的方向好像就是让人不能诵读,似乎觉得能顺畅读下去的诗太俗套,将句子破碎弄成几个字一停顿的模式才高雅,才玄奥有味非同凡响。
郭涛的诗,在诗意的探索表达上,在描述隐微心态情绪的描写上,有独到之处,能将一瞬间的感动感触迅速捕捉,这可能有长久积累的原因,也有他善于挖掘体会内心的原因,但在字句的塑形上,他似乎并没有特别留意,只顺着潮流走,别人怎么写他就怎么写。
其实,顺大流的写法也无可厚非,诗这个东西,在现在就是自娱自乐的,自己感觉好,诗友们觉得好,这就行了。但郭涛的目标显然不是这个,郭涛将诗当做追求的道,当做心中圣洁的目标,若是这样,就不该随大流,就应该更进一步,在句子的塑形朗读的快感上再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