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需要认真品读的健康智慧
(2014-12-30 16:47:41)可能需要认真品读的健康智慧
手机用户,请关注微信公号【光夫】,更方便阅读!
条条大道通罗马。
但从不同道路到达的罗马,看起来可能就是不同的样子。
于健康,也是如此。
如何保持健康,是人类探寻了几千年的课题,并且还会一直探寻下去。到目前为止,被验证过的,积极有效的,古今中外,所有的健康法则合在一起,大概有四类:心理学、营养学、养生术、医学。但这四类并不是绝然分开,可能也没有优先级顺序。
心理学
大约有人以为心理学对于健康的贡献,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方面。或者说心理学对健康起作用的模式,依赖于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励。这是小看了心理学的作用。
资深的心理医师,往往能够从患者的疾病上挖到致病的心理因素,一旦找准这个心理因素,并且能够及时良性疏导这种负面心理,并最终彻底释放清空,疾病将会获得自愈。
关于自愈,我必须得解释一下:一般人都以为,我们生病了,医生给我们做治疗,所以病是医生治好的。其实不是。身体内有强大的自我修复机制,医生和药物,只是帮助我们的身体更好、更快、更安全有效的完成身体的自我修复工作。但是,在心理学、营养学、养生术、医学这四类健康法则中,医学的发展毕竟已经超过另外三项很多,所以医学治病的成效更高。
有一种医学模式叫做顺势疗法。拥有数百万忠实粉丝的俄罗斯顺势疗法医生西涅里尼科夫提出了一种很独特的观点:爱上自己的疾病。毫无疑问,这个观点很扯淡,但是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了。即:危言,才能耸听!说白了,就是只有胆敢说的这么荒谬,我们才可能有兴趣去了解一下他为什么这么大胆。
他运用顺势疗法,治好了很多很多病人。大家之所以能够相信他的乖谬理论,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运用心理疗法,治好了很多病人,另外一方面他将每一个治疗案例做了认真的记录,所以证据充足。
为了便于理解他的理论,我做一个取象类比。我们都知道,身体某个部位的麻痒疼痛,其实是身体对我们发出的一种信号。这种信号的作用是积极的,在于提醒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可能存在问题。
这种微弱的信号,我们一般不会采取治疗措施。而疾病,就是更为强烈的信号,这时候,不再是提醒,而是警告。再不采取措施,就要出大问题了。
既然疾病的本质是一种信号,那么它的作用就是积极的。它用身体的不适来提醒我们,我们的潜意识里有被压抑的、负面的因子,只有彻底清空这种负面因子,我们的身体才不会继续发出疾病这种信号。既然疾病是起到报信的作用,那么我们自然就有理由爱上这位信使了。
因此,西涅里尼科夫医师号召大家不要同疾病做斗争,而是要顺着疾病的线条,抽丝剥茧,找出疾病信号背后潜意识层面的原因。将潜意识治愈了,疾病信号自然终止。也就是康复了。他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表征,真正的本质在于人的潜意识出了问题。潜意识出问题在前,身体出现疾病在后,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只要能治好潜意识,疾病自愈。
大家肯定都能猜到,西涅里尼科夫医师一定有很多治愈不好的患者。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的医学理论,我再强调一次,他确实运用这种顺势疗法,治愈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说,他是用爱和正能量来治好了病人。有兴趣研究他的理论的朋友,建议去拜读他的大作,这里就不列举案例了。
营养学
关于营养,之前已经讲过很多。简单的说,营养素是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基本原材料。不论身体内的生化反应和自我修复机制多么神奇,没有这些材料是绝对不行的。这些是人人都能达成的共识,不值得一说。
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体对营养素的摄入要求是有比例的。关于这个数据,请参见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一书。此书对很多营养素的每日摄入量都做了量化标准,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虽然不是吃得健康的标准答案,但肯定是有力的参考答案。1月17日18日两天,我们将在湖北武汉为这本新书做一个深度的专题研修,欢迎有兴趣的朋友前来参加。
虽然难得,但也只是一个基础。大家急需的关于各种主流疾病的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却没有相关的标准,也就是说,想用营养素来调理疾病,现在还没有标准模板来参考,而且很可能永远都没有标准,因为病况是千差万别的,病因也是千差万别的,病人更是千差万别的。
所以想要用营养素来调理疾病,一个是去看营养门诊或者资深的营养调理专家,定制食谱,做密切治疗。一个就是自己认真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和身体情况,然后对照营养学的专业知识,去合理调整饮食情况。但是,普通人,自己单独开展膳食调理,想要治好自己的疾病,比较困难,这还是一个很专业的技术活。
营养素治病的主要原理就是给足原材料,让细胞自我修复和再生。但是调理不同疾病所需要的原材料不同,配方也不同,如果有兴趣想做营养调理的朋友,可以先从某一种或几种主流疾病入手。比如高血压的调理,糖尿病的调理等等。这绝对是一条行得通的大道。圈中已经有不少营养专家在做这个事,并且效果很好。
养生术
关于这个,大家都不陌生。瑜伽、太极、形意拳、打坐观想、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经络穴位、有氧运动等等。这类养生术,多以外修为主,而营养以内养为主。这类养生术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被验证确实是有效的。以外力、外能来匀呼吸、健肌体、通经络、强骨骼,可以有效的改善身体的活力,提升体内的新陈代谢水平,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类养生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动中求静,慢中求稳,以意念作为先导,以动作作为后驱,让人的形、体、身、心、灵、神处在一个合理的稳衡状态。让身体轻松,让头脑空明,让人在动态平衡中,缓慢的获取进益。
外力、外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内力、内能的水平,不过从长远看,内能才是基础,有了充足的内能,外修才能持续的提升。从古往今来的修真之人来看,特别长寿的人并不多。
修真之人毕其生之精力,都在休养生息,应该在保元固本养精蓄神方面有特别的心得,他们甚至也在饮食方面有一定的讲究,可是为何寿命并不见得比我们正常人高出很多呢?
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在外修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却不懂饮食法门,不参饮食之道,一味以素淡轻薄为主,食物品相单一。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懂得饮食平衡之道,相反,他们是最懂得阴阳平衡的。而是说他们的饮食水平停留在一个低平衡状态。
食物平衡,首先是能量大、小、高、低、多、少的平衡。这就涉及到荤素平衡。而修真之人往往却只在素的方面平衡。比如表里平衡、寒热平衡、温凉平衡。这么一个低平衡的状态,是不可能获得充足的养分的。内能不足,外修容易见到瓶颈,所以养生效果并不是最佳状态。
若能将养生术与营养学完美结合,那么我相信,养生的效果是最佳的。
医学
这一种健康法则,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方式。事实上,对于各种急症,西医确实见效很快。但对于慢病,西医办法不多。因为西医是作用点非常精准的。这种精准甚至超过了我们大部分人的想象。比如某一种西药,有可能是直接针对某一类细胞的,甚至是直接针对这一类细胞内的线粒体的,让这一类细胞内的线粒体恢复正常,那么这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能够恢复正常,于是急症得到治疗。
但是慢病,往往是系统层面的疾病,体内的大部分生化反应都出了问题,而不只是一两类反应异常,所以西医办法不多。
在西医领域里,治疗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做溶质模式,一种叫做溶液模式。目前主流的是溶质模式。溶质模式的意思是对疾病起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溶质。打吊针输液,虽然输进去的是液体,但其实起作用的还是溶解在水里的药物。溶质模式的治疗手段显效很快,现在所有的医院,基本上都在用这种模式给病人治病。
溶液模式只有极少数的医师在使用。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特曼博士。他提出,各种疾病,都是慢性脱水症长期持续以至加重的表现。只要给足充分的水分,就能够帮助身体完成自我调节和修复。
粘稠的体液会让细胞脱水,细胞为了保护自己不被继续脱水,会生产出胆固醇来补合细胞膜,使得细胞膜的通透性变得很差,细胞内的水分就不会继续流失,但与此同时,各种营养素也无法出入细胞。
巴特曼博士指出,只要给足水分,细胞就不会启动防脱水机制,胆固醇的含量不会大幅增加,细胞膜通透性良好,营养素在细胞内外的运输效率良好。那么新陈代谢可以保持在正常的状态,人的疾病会逐步自愈。他用此种办法治愈了很多病人。
当然,他的理论并不会如此浅显,之所以要补水,是因为大部分人的身体都缺水。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如果补水过多,身体出现浮肿,可以适当补充些盐。也就是说溶液和溶质必须有一个平衡的比例。他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模式,并有相应的验证机制。
只不过,我们尚不知道,水灵的少女、水嫩的婴儿,他们的身体里是否是有充足的水分。如果他们体内的水分充足,又何以会有各种各样的病症?虽然如此,他提出的适宜水量并不过分,成年人每人每天最好要饮用3夸托水, 3000毫升不到,这个数据跟营养学推荐的数据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一般人却难以做到。
在目前来看,溶液模式在治疗慢病的效果上,要比溶质模式的好。不过,如果算上中医调理,那就不一定了,一个出色的中医,往往都是非常擅长调治慢性病的。但中医太捉摸不定了。
这捉摸不定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中医的医理都太泛,同样的一套说辞,几乎可以体现在所有病症上。二是中医没有标准,没有数据。都是些估摸、判断出来的结论。三是中医良莠不齐,鱼目混珠。遇到一个好的中医,那是你的福气,但大部分中医都只不过是把治病当作一份工作,养家糊口而已。治疗个头疼脑热一般没有问题,遇到棘手的慢病,无非就是给病人开一些慢性温补之药,多少有些补益作用,即便治不好病,也绝对害不死人。
中医绝对是伟大的,中医医道高深,所处的高度绝对是在西医之上,但是中医医术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普通中医师的医术几乎无法让人信服。但有那么一些中医世家,医术得到祖祖辈辈的继承发扬,他们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的确有独到之处。不过,这种世家真的越来越少了。
此文粗浅鄙陋,人类对于健康大道的漫长探索,岂是这三言两语能够说尽的。以此看来,本文毫无价值。不过,虽然文章的观点本身并无价值,但重在启发,希望能够给在探索健康智慧的人提供一些思路。
虽然本文中提到心理学、营养学、养生术、医学这四类并无优先级顺序,不论哪一种都可以保护我们的健康,但我们须得明白,养生,养生,养在前,养是基础。没有营养素这些高质量的原材料,其他的养生手段都难以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
好在越多越多具有健康智慧的人,开始明白了这一点,在为大步迈开营养学这只脚而努力奋斗。医学越发达,人类越孱弱。营养学越发达,人类越健康。
正如开篇所言,条条大道通罗马。心理学、营养学、养生术、医学这四门学问,都是优质的健康法则。渴望健康的人,可以结合自己的性格特长,深入到某一领域,终究会探寻到属于自己的健康秘密。但不论如何,不要忘记营养。另外,一定要记住,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帮助每个人更懂营养!
学营养,请加孙光夫助理大方的个人微信:1537761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