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到处知何似

(2009-10-05 20:02:19)
标签:

苏轼

杂谈

分类: 人间琐事
人生到处知何似
 
博主案:一直喜欢苏轼下面这首诗的意境。初遇它,一见钟情,却不知它的身世。1991年大学毕业,刚到国营的进出口公司报到,分公司派我进京到总公司学习。没有特别学到什么,但是印象深刻于总公司的快乐生活。在朝内大街一处巨大的宅子里,人称九爷府,人们上午10点做全国第七套广播体操,11点买大白菜,后即下班。一场午觉,再继续侃。我住在美术馆沙滩那里的翠花胡同,深处有个民盟招待所,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四合院,还能看见房间里,走廊下的壁雕。据说四合院有名堂,是李大总管后人之产。
 
    招待所看门的老大爷面貌似老艺术家于是之,双眼炯炯,谈吐不俗,至今难忘,极像大隐于市的高人。他那间门房就挂着一幅无名人士的书法作品:雪泥鸿爪四个字。老大爷还用那老北京腔,一字一顿地念给我听。那个四合院客人不多,两个服务员姑娘,待人不卑不亢,总是散漫地在院中晒太阳。至今我还记得北京冬天太阳的味道。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文章踏浪博。博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有了博后的我,恶搞如此。
 
 
{转} 罗秀美  2009年10月04日
    "雪泥鸿爪"一词,出自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此诗仿佛看透人生,尤其是前两联对人生的理解,最为人所称道。后两联反倒接近故事的介绍。

话说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苏轼(子瞻)与其弟苏辙(子由)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壁上。次年,苏轼即以〈刑赏忠厚之至论〉与弟苏辙同榜中进士。

 

    时至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赴任陕西任凤翔府签判,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眷眷手足之情难遣,便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以寄赠兄长;而此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即为苏轼回赠的和诗。

对于正当盛年(二十六岁)的苏轼而言,旧地重游的感伤,来自于人事已非的痛惋。当年与奉闲和尚偶然交会的光亮,竟尔消失于无形,沧海桑田所需的时间不过短短五、六年。念及此,正意气风发的苏轼,也不免要慨叹不已!

 

    因此,回头再看此诗前两联,更能理解苏轼何以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样的感悟了。人生所到之处,就像飞鸿偶然停驻于雪泥一般,短暂、偶然与飘忽不定;一旦鸿鸟远去,谁能辨其飞向何处?既如此,面对充满偶然性遇合的人生,苏轼自然有所领悟。

 

    然苏轼并不打算让这首怀旧诗,落入过度悲愁的调子里。面对"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这样的落寞局面,苏轼深知雪泥鸿爪无可追寻;但最末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却又说明了过去为人生而奋斗的鸿爪留痕,是永难忘怀的。

 

    是以,此诗饶有几许怀旧之哀愁,但积极的人生意义,其实早已蕴藏于字里行间了。因此,"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是苏轼对人生所下的最佳注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