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一家今年五月份在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区勃艮地游玩的时候,看见车前面这辆葡萄园专用拖拉机。大家看看窍门在哪里?
原来,被中间黄色部分隔开的拖拉机底部正好可以行进在葡萄园的两行葡萄树间,距离的设计跟葡萄树行间距吻合。而我们德国摩泽尔产区的葡萄园,都是陡坡,田间活多为手工劳动,所以这种拖拉机我们是第一次见。这点法国酒农幸运多了,可以机械作业。
如今勃艮地的人们,靠祖宗挣下的名声吃饭,不需要太辛苦,小日子就很滋润,可是背靠大树好乘凉啊。不过人家勃艮地的老祖宗们肯定也吃尽千辛万苦,扛过大小金融危机,老字号,金招牌才至今毅立在风雨中。相比之下,我们德国摩泽尔的酒农走过一段急功近利,自砸牌子的弯路,所以我们这里如今的酒农们可没勃艮地人那么多后福。
领我们参观葡萄园和酒庄的导游告诉我们,他父亲以前开酒庄,因为自家庄园太小,后来干脆不酿酒了,改为把自家地租给人家种葡萄。他爸已经去世,土地租金自然落入他口袋,啃老他没有,但是老本可是吃着了。他自己当导游也是司机,小面包车,每趟一辆车载六个游客,每人收48欧元,小孩半价,两个小时游。一天他至少要带两车,收入近600欧元(约6000元人民的币),节假日稍忙,轻松的生活。
我们那趟游结束晚上六点左右,导游也乐颠颠赶着回家与他才出生两个月的儿子玩耍,跟老婆亲热去了。这个导游本身是专业品酒师,介绍起来很专业。我们在品酒室,品的酒都包括在那一次性的48欧元里,尽可以非常放松地品,没人在旁边暗示你买这买那。
勃艮地的葡萄酒店,酒的标价都贵,要是不准备每瓶花个50欧进店,店里卖酒的都赖得搭理你。我跟先生讨论过,我们觉得一般收入的葡萄酒爱好者,也很难经常花50欧买瓶酒,我们诧异谁是消费主力。至于那些每瓶五千欧元到一万欧元以上的酒,当然是世界级富豪私人收藏了。不过勃艮地名声大,不愁卖。
我们去的一家酒庄叫Moillard
Grivot。那个地区的葡萄园,只隔一条马路,地价差别巨大,一边是5万欧/公顷的便宜葡萄园,一边是60万欧/公顷的昂贵地皮。而且有钱也买不到好地皮,人家不卖,都是家族世代流传。
照片里,我身后的就是最贵的顶级葡萄园。

我们品了勃艮地用黑皮诺葡萄酿的酒,感叹同样的葡萄品种,因为自然风土条件和酒窖技术、酿造理念不同,勃艮地的酒跟德国的风格是那么不同,简直不像出自同一葡萄品种。私下弱评一句,不可外传,我们还是喜欢德国黑皮诺的温和风格。法国酒酒体都重,丹宁的苦涩味厉害,吃不消。中餐里好多菜,跟这种厚重的酒不搭调,不过大家也都看见皇帝穿了新装,没人说
。
参观的酒庄品酒室入口。



德国人和法国人酿酒的理念确实不同。德国人讲究单一品种葡萄酿,比如雷司令就一个葡萄品种酿,法国人完全不理会这个,喜欢不同葡萄混搭,从这个意义上是否德国男人更死心眼,更可靠?
以下多图与博友共享。
街边的橡木桶

墙上画满瓶塞,立体感还蛮强。

空中都挂满葡萄。


丰乳肥臀的雕塑引起了阿丽娜的注意。

路边树荫里不知名的花,觉得很像茉莉,但又不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