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与复兴,德国酒农走过的弯路

标签:
葡萄酒德国雷司令历史酒文化文化 |
分类: 人和美酒 |
不过向来以办事严谨而著称的德国人,在利益面前,也走过自砸牌子的一段弯路。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德国酒商毫无顾忌地大量生产甜味的勾兑葡萄酒,例如蓝仙姑(Blue
Nun)和圣母之乳(Liebfraumilch)以供出口,这些酒商只要量,不看质,大量收购葡萄,并且在酿造过程中过多加入糖份。当时除去大酒厂这么做,有些酒农也跟风,只顾大量种植葡萄,放弃了对葡萄果实的挑选。
人们误以为这些糖水味道的东西就是雷司令。虽然有时侯,这些酒商会在生产中使用一点雷司令葡萄,但是这个类别的酒跟真正的雷司令葡萄酒毫无关系。而当时在德国国内,还是有许多酒农仍然酿造高质量的葡萄酒,许多德国人根本就从没听说过这两个牌子。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可悲的是这种糖水味的、平庸廉价的葡萄酒在国际间成为了德国葡萄酒的代名词。
这十年来,一些有勇气、有远见的酒农,看到了这场雷司令形象灾难的关键,他们意识到应该坚持遵循低产高质的原则、精工细作、强调特色、坚持葡萄采摘的晚收和精选。
此外酒农们还意识到应该重视自然条件,因为不同的土壤特质与葡萄园坡位的小气候决定着葡萄酒的特性、味道和口感,而这一切酿酒师是无法做到的,因为无论技术领域如何革新,也无法弥补葡萄园本身所留下的遗憾,所以要让雷司令葡萄和她最适合的自然风土条件相互作用,当然也要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进行恰如其分的干预。
对古老的德国名种雷司令而言,今天的再度辉煌并非偶然,也不是市场的变化无常,这是酒农重新回到以质为本的老路上,也是对所有酒农辛劳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