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陶瓷器的自然痕迹与古瓷鉴定方法1
(2020-03-13 01:37:51)
标签:
杂谈 |
/古旧陶瓷器的自然痕迹与古瓷鉴定方法 文/月下柳影 痕迹一词依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辞海》的解释是:“事物留下的印记、迹象。”经多年研究,我发现古旧陶瓷器上存在着很多痕迹。根据这些痕迹不同的形成原理,可以将这些痕迹分成自然痕迹(也可以称为自然老化痕迹)与人为痕迹两大类。人为痕迹又可以细分为工艺痕迹、使用痕迹两种。我今天主要论证的是自然痕迹。在自然环境下古旧陶瓷器会不会产生痕迹?对这个问题是应该首先需要论证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它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运动中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遵循着由生成、发展到衰亡的规律。陶瓷器属硅酸盐物质,它也将遵循上述规律,在运动中因化学作用也会由量变到质变,由此物质转化成彼物质。物质在转化的过程中,它必然要呈现各种表征。所以说古旧陶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自然痕迹。本人多年来对大量古旧陶瓷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观察,范围包括了原始青瓷至民国期间众多窑口的陶瓷器,在研究的过程中,自己曾得到多位专家、藏家的帮助,也得到了河北临城邢窑博物馆、河北曲阳定窑遗址文物保管所、河北磁县文物保管所、耀州窑博物馆、景德镇湖田民窑博物馆、景德镇古陶瓷研究所、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河南禹州市文物管理所、江苏常州市博物馆、常州市金坛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的大力支持。经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在古旧陶瓷器上共发现了十余种自然痕迹。大量的实物证明古旧陶瓷器确实会自然生成痕迹。各种自然痕迹具体是怎么产生的?它有那些种类?形态如何?研究它对古旧陶瓷器鉴定能起什么作用?针对这些论题,下面我进行具体论证:
一.自然痕迹产生的原理
烧成后的陶瓷器主要相组成包括:气孔;玻璃相;莫来石晶体;未熔解的石英及粘土物质的质点。陶瓷器的釉经煅烧冷却硬化为玻璃态的硅酸盐。陶瓷实际具有极高的耐腐蚀性能。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的产生,首先取决于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和物理属性,这是内因;在外因方面,历史上的古旧陶瓷器生产出来以后,基本上处在三种环境下:一在地下,二在水下,三在地上。地下环境有窑址、窖藏、墓葬之分。水下的古旧陶瓷器有被地下水或海水浸泡之分。地上古旧陶瓷器有民间传世与宫廷传世之分。古旧陶瓷器所处的环境不一,它们分别受着各自环境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地下古旧陶瓷器受着当地地下泥土、水分、各种微量矿物质、微量有害气体的影响。我们知道春夏秋冬四季地表的温度、湿度都是不一样的,地下水位的高低随着四季的变化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造成地下古旧陶瓷周围湿度也会不断地变化。古旧陶瓷器的釉面微观仍是有孔隙的,只是我们的视力不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不到它们。古旧陶瓷器的胎体又较为粗糙,毛细管、气孔较多,胎体对周围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周围湿度大,胎体就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吸收水分,周围湿度小,胎体通过釉面及露胎部位又释放水分,胎体自动保持着内部水分与外界水分的动态平衡,长年做着平衡水分的运动。地下水汽除含水分外,还含有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及其它杂质,水汽带着这些物质通过古旧陶瓷器釉面的孔隙及胎体内的毛细管不停的渗进与透出,古旧陶瓷器在地下少则近百年甚至上千年,其胎釉在盐碱长年的化学作用下及盐碱在胎釉内重新结晶所产生的机械力,便使古旧陶瓷器改变了以往的面貌,呈现出多种自然痕迹。水下的古旧陶瓷器也多有泥土及沙砾相伴,海水、泥土及沙砾中多含盐碱类物质,水中盐碱浓度不会是绝对平衡的,它也会经常发生变化,胎内的盐碱浓度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胎釉面是盐碱平衡浓度的出入口,水下古旧陶瓷器的化学变化原理与地下的古旧陶瓷器大同小异。经观察,水下各种古旧陶瓷器生成的自然痕迹特征与同类地下古旧陶瓷器生成的自然痕迹特征大体是相同的。传世的器物在地面上长年与空气、灰尘等接触,空气与灰尘中含有硫化物、卤化物等化学物质,硫化物遇水会转化成酸,这些化学物质对陶瓷器的釉面、胎土也发生化学腐蚀作用,也会产生类似出土器的某些自然痕迹特征。因地面较干燥,不利于化学物质的化学反应,所以呈现的自然痕迹特征一般都比较轻微,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却很大。总之,无论古旧陶瓷器处在什么环境下,这种硅酸盐物质都必然要与环境中的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一切古旧陶瓷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产生自然痕迹,这是古旧陶瓷器的普遍规律。
二.自然痕迹的种类及形态特征
古旧陶瓷器产生的痕迹是有规律可寻的。根据对大量实物的观察研究,现发现了古旧陶瓷器上十余种共性自然痕迹,这些痕迹均呈现在器物的胎釉上。在详细说明自然痕迹种类形态之前,我们应该对新烧制的陶瓷器的釉面有个基本的了解,以便能更清楚的去认识那些自然痕迹特征。首先我们要了解釉的概念,根据汪庆正先生主编的《简明陶瓷词典》的解释:“釉是附着于陶瓷胚体表面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新烧制的陶瓷器釉面是光亮、平滑、洁净的,其透光性很好,折光率很高。用40倍以上显微镜观察各种古旧陶瓷器釉面,可以发现其釉面及露胎部位与新烧制的陶瓷器釉面及露胎部位有着种种微细特征区别,古旧陶瓷器胎、釉面呈现着一系列的自然痕迹形态。
八种自然痕迹。
(一)直线、曲线、弧线。釉面因受腐蚀会出现短直线、曲线、弧线。颜色多为白色,也有黄色与黑色。纹线处下凹。
(二)几何图形。釉面因受腐蚀,表面会出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几何图形。出现最多的是圆形,极个别的器物釉面会出现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图形颜色有白色、黄色、黑色之分。纹线处下凹。
(三)腐蚀坑点。随着腐蚀进一步发展,几何图形中的圆形腐蚀将从环状圈表面斜向圈底部发展,圈内组织也逐渐变成与圈相同的白、黄、黑色,形成色点。腐蚀再加剧,色点脱落,在釉面上形成一个个有色的小麻坑,麻坑形状多呈不规则的圆形。坑点有的较大,有的极为细小。
(四)腐蚀斑块。现发现五种腐蚀斑块。
1.多个圆形腐蚀圈相连成斑;
2.釉上多条短直线相交成斑;
3.釉表膜皮局部受腐成斑;
4.釉下针状腐蚀发育成斑;
5.釉下棉絮状腐蚀成斑。
斑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黄色、灰色等。
(五)釉面局部脱落。现发现三种釉面局部脱落形态。
1.因腐蚀在釉表出现的直线、曲线、弧线处腐蚀往宽往深处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腐蚀沟槽,沟槽处被腐蚀的物质脱落露出胎体,形成条状釉面脱落;
2.腐蚀沟槽可将釉面分割成若干斑块。有的斑块脱落露胎,形成斑块釉面脱落;
3.腐蚀斑处物质脱落但不露胎,形成斑块釉表脱落。(请放投影)
(六)变色泡。因受腐蚀,釉中最接近表层的气泡有的先改变了颜色,其色泽基本上可分成白色、黄色、黑色。
白色气泡又可细分为:
1.白色雾气泡:泡内似有雾气或烟气,气泡颜色深浅不一;
2.白色磨沙气泡:气泡泡面似白玻璃磨沙色,色泽也深浅不一;
3.白色冰气泡:气泡似冰雹嵌在釉中,气泡分大、中、小,有微量色差。
黄色气泡又分为:
1.淡黄色气泡:淡黄色物质附在气泡表面,气泡仍有一定的透明度;
2.土黄色气泡:气泡呈土黄色,没有透明度;
3.棕黄色气泡:气泡呈棕黄色,没有透明度。
黑色气泡:有黑色的物质全部或部分附在气泡面上,气泡仍有一定的透明度。
上述表述的气泡色泽只是大致划分,实际气泡的色泽仍有较多的色差。
变色的气泡泡面往往伴有物质脱落,泡面上呈现出线条状、坑点状、碎裂状凹陷。这是因为可溶性盐碱类物质在变色气泡泡面孔隙处结晶,产生的机械力造成的.
改变颜色的气泡多在釉的表层,一般较大,从碎瓷片断面处可见大泡下的胎体均有孔隙与气泡相连。水分在此部位交换较强,所以较大的气泡泡面先改变了颜色。
(七)破口泡。变色气泡泡面受到的腐蚀进一步加剧,泡面物质会继续脱落直至破口,破口基本分成小、中、大三种:
1.小破口:破口形态有的系圆形,有的系裂状,有的口部多边角,很不规则;
2.中破口:破口的直径达整个泡面直径的一半左右,破口形态大多为圆形,也有椭圆形,破口口沿边缘处一般都比较圆滑;
3.大破口:气泡整个泡面基本齐根部脱落,因泡的基部边缘总或多或少还保留小部分泡面,所以大破口的边缘多不规则。
上述小、中、大三种破口是大致划分,实际破口处于三者之间的仍有很多。
破口泡是因变色泡继续受腐蚀变化发展而来的,其色泽与变色泡是相同的。
有的破口泡的边缘及泡内有凝集物或沙土。
八)网纹线。现发现四种网纹线:
1.由曲线与形态不一的环状圈相连在一起形成的似蛛网形的网纹线;
2.由直线、曲线与形态不一的环状圈相连在一起形成的似蝇翅纹形的网纹线;
3.环套在一起类似等高线一样的环形纹线;
4.由长短直线与曲线相连或交叉形成的网纹线。
上述网纹线在釉面上或局部出现或成片出现,纹线处下凹。纹线在自然光下多为白色或黄色。如经常擦拭,腐蚀纹线可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三.自然痕迹检测在古旧陶瓷器鉴定中的作用
(一)自然痕迹检测可以准确区分被鉴定器物的新与老。对古旧陶瓷的鉴定有四项内容:一是断真伪,二是断时代,三是断窑口,四是评价值。这四项内容中真与伪的鉴别是基础,真伪断不准别的都无从谈起。鉴定时,一件被鉴定物只有三种情况:一是真品;二是后仿品;三是新仿品。运用自然痕迹检测的方法可立即将新仿赝品剔除。另外有些古陶瓷只要判明了新老,时代、窑口的问题随之就解决了,如元青花,我国对它的研究只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事,历史上明,清没有仿过元青花,仿元青花只是近些年的事,鉴别一件传统特征与元青花相似的瓷器,只要判明它是老的就可以判定它为元青花了,又如唐三彩(民国有仿制)高丽瓷等也是如此。
(二)自然痕迹检测可以辅助断代。产生自然痕迹是一切古旧陶瓷器的普遍规律,痕迹的多少及轻重程度与古旧陶瓷器内在质量、生产时间、存放环境密切相关。如熟知了各时代各窑口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轻重程度,据此是可以大体断代,但这不会绝对准确,因条件不同,元代器物的自然痕迹也可能多于重于宋代器物的痕迹,因此断代还应主要依据传统经验的方法,但自然痕迹检测可以作为断代的辅助手段,综合起来断代会更加准确。
(三)自然痕迹检测具有方便、快速、准确的优点。传统经验鉴定存在着局限性,所以人们又研究出一些科学仪器对古陶瓷进行鉴别,如热释光测年法、元素鉴定法等等。但热释光测年需要在鉴定物上钻孔取样,元素鉴定又受采集的数据不全面所限,所以用这些仪器鉴定,仍是有一定问题,更何况如今造假者对热释光检测已有应对之法。另外这些设备谁也不能带在身上,在收藏者的直接交易中,往往很难先做这些测试再成交。而自然痕迹检测则不然,它只需四十倍以上带光源的袖珍显微镜,无论白天黑夜都可以观察检测鉴定,熟练掌握以后,对有的器物几秒钟就可知新、老,方便、快速、准确,这是现有其它任何方法不可比拟的。
四.应说明的问题及掌握运用痕迹检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一)应说明的问题
1.今天在会上介绍了八种自然痕迹,有的种类痕迹介绍不全面,原因是我发现那种自然痕迹时没有拍照的条件,没能拍下。论文则不能不写出来;
2.今天自然痕迹种类只介绍了八种,应该说有上述八种自然痕迹的陶瓷器是老的,但没有的也不一定就是新的,因还存有别的自然痕迹检测手段;
3.因环境、条件不同,古旧陶瓷器上的自然痕迹有的出现的多,有的出现的少,有很大差异,有的器物自然痕迹需仔细寻找才能发现。
(二)掌握运用自然痕迹检测技术的注意事项
1.古旧陶瓷器共性自然痕迹的形态相互间有一定的区别,每种古旧陶瓷器自然痕迹种类组合也是特定的,应多看真品,要全面掌握每种古旧陶瓷器独特的自然痕迹特征,这是鉴定的标尺;
2.因新瓷工艺上的缺陷,个别新瓷器釉面会出现类似自然痕迹的坑点、变色泡、破口泡;新瓷被强酸腐蚀,釉面上也会出现类似自然痕迹的坑点、变色泡、破口泡、网纹。鉴别时要注意从形态、色泽、分布、组合四个方面与真品上的自然痕迹加以对比识别。不可见到变色泡、破口泡等就认为是老货,痕迹的区别是很细微的,差以毫厘,谬以千里,不然会遭受经济损失。
对古瓷鉴定方法质疑
一、 传统目测法存在问题颇多
传统目测法的基础是考古的断代方法。考古断代的方法在过去是适用的,因为它面对的是出土文物为主,基本上是真实的文物,不存在弄虚作假,故以断代为主来考察它的历史时代和文化内涵。如今用于真正的考古场合下依然是有用的。而当今的文物市场中,面对所有的艺术品(尤其是古陶瓷)就情况大不一样了。现在是经济社会、商品市场,高科技的制假造假都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是一个以假乱真和投机取巧的极混乱的时代。“断代”的武器没有用了,必须用最准确的鉴定手段及标准尺度来揭示真伪。所以说现代的认识与过去的认识有区别,也就是断代与鉴定不是一回事。“断代”取代不了“鉴定”,而“鉴定”的含义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只有鉴定(确实有效的方法)方可识别市场上文物的真伪。
1、 断代方法是由传统经验总结而来
一般都是靠实践中的印象和经验,见过的就总结出一条条经验,没见过的就没有具体说法,甚至还会被轻易否定。所以断代准不准是决定于人的见识多不多,见到的多,印象就深,断代就准,否则反之。但就算经验很多的专家,当遇到没有见过的新问题时也会“走眼”。现代造假手段层出不穷,专家也不一定都见识过,所以说断代的方法再继续用下去就会靠不住了。
老专家凭个人经验在鉴定中“走眼”的不少。把仿品当成真的有,把真的(没见过的)当成仿的更有。往往令人不服气!怎么办?“权威”的头衔压人,不服也得服,因为在传统目测范围中没有绝对真理可言。
2、 汝瓷的鉴别一直存在误区
专家们一直认为全世界汝瓷存世最多才六七十件,且都被各大博物馆收藏了,“其他人不可能有!有,也是假的!”
这就是一个误区,不承认客观存在的形而上学观念。
世界这么大,人这么多,谁有汝瓷都得告诉你们几个权威人士不成?存在就是存在!想否定也否定不了。我所亲眼见过的汝瓷(含台湾在内)也不少于三百件,我估计世界上存世品应不少于五百件。
对汝瓷的鉴别有人一直认为:“汝瓷存量少,造型简朴,以天青色玛瑙釉为主,且有‘寥若星辰’的气泡……”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笔者认为:“汝瓷存世品其数量虽不算多,但决不止六七十件。造型多样、小巧玲珑,并不像图录中所展示的几件盘、碗、洗的简单造型,最少有上百种造型,如壶、瓶、洗、杯、碟、筒、觚、盆、炉及动物等。而且每一件都是精工细作、十分巧妙。真正宋代汝瓷是乳浊釉而不透明又无光泽,所以用放大镜看,在釉里看不到气泡。釉里有‘寥若星辰”的小气泡应为宋以后的仿品。”
宋汝瓷的釉色有天青和变了色的天青、天蓝、粉青和变了色的粉青、虾青、豆绿多种,其真正的汝瓷本色是最美的,所以才让当时帝王珍爱。
3、 元青花断代的法则无用
人们习惯了拿几个条件来鉴定元青花,诸如:元青花纹饰层次多而密,仰莲瓣是单片分开画,砂底釉疤,火石红,足圈外斜削一刀,喜欢用串珠纹和人物故事等。
这只能是元青花当时制作时的特点,可是有这些特点的能断定它就是元青花吗?没有这些特点的也不见得都不是元青花。如今高仿品“鬼谷子下山”缸仿得其特征完全相似,你能断定它是元青花吗?当然不能!真能判断真假的地方不是这些明显的东西,而是釉色。元青花的釉色独特,不在真假实物对比的情况下都很难区分。同时更不相同的还是元青花的胎,胎的粗细、胎的颜色都略有区别。同时早期元青花的白釉是乳白釉,晚期是青白釉,这里面才真有文章。至于火石红、釉疤、砂底则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没有釉疤、没有砂底就不叫元青花?理由何在?那些仿制者很容易仿造的特征,已经让仿制者操作很熟练了,真正无法仿的地方才是我们应当鉴别的要点。
4、 关于清三代瓷鉴定的错误
人们习惯看清三代瓷时先看底后看纹,大器里面摸接缝,鸡心底、桔皮纹、彩瓷蛤蜊光、青花兰荫荫……这些特征一旦都有就非常高兴:这是件真品。如获至宝、好好保存。
可知道这些特征是容易做到,有的也是必然出现的。所谓泥鳅背、糯米胎这有什么奇怪?胎泥细研(即细胎)烧成后就成糯米胎,泥鳅背只要修胎多修一下便成了。现代仿品又何而不成呢?凡是直径在3厘米以下的碗底,修刀时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鸡心凸出的现象,任何朝代都会如此,这怎么能算是一个特征来鉴别真假呢?平底上釉较厚,在窑中被火流冲动时便可出现桔皮纹(波浪纹),这都是必然的,不是由人工故意做的,更不具备时代特征。
粉彩瓷在绘画过程中,笔上釉色互相渗透,也就产生了蛤蜊光效果,这也不奇怪。现代仿品不也有这些像彩虹一样五光十色的吗?难道你认为有蛤蜊光的就是清三代的?
例子太多,不能一一例举。总之不能辩证地看问题、教条主义的误导贻害多少收藏人啊!
二、 现代鉴定技术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完善的地方
用高科技测古瓷,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我们研究目前所出现的几种测试方法,不存在对与不对的概念,而是适用不适用的问题。请允许我从这个角度来发发言。
现代高科技手段已经提出的有碳(14C)元素衰变法、热释光法、微量元素分析法、老化系数法和容重测试法、微观观测法、比色法几种。下面分别来论述一下个人看法。
1、 14C衰变法
14C衰变法首先用于考古中对甲骨文的断代测试。据介绍应用于这个方面是完全可以的,起码揭示了现代的甲骨文中的伪作。
因为14C是一种可衰变的元素,存在于宇宙中,通过太阳的光合作用后被植物吸收,再由生物链的关系,又进入到动物及人类身体中。活着的人及动物其身体中的14C在不断吸收、不断衰变,保持着一种平衡状态。一旦人或动物死了之后,14C则不再进入体内,而体内积存的14C则慢慢衰变(减少)。该技术就是测定出体内原有的14C多少,经过多少年后体内存留多少14C之间的动态关系来推算该体内骨骼或甲板所具有的年代。这种办法当然是比较复杂的,但是它仅适用于有机体内,对于无机物的矿石、瓷土都是不适用的。所以用此法鉴瓷只能是一个想像,并不存在现实意义。
2、 热释光法
热释光法其原理是通过测定陶瓷在自然界中受到伽马(γ)射线辐射的多少来计算年代的一种做法。
自然界中存在着伽马射线,不同的环境影响其穿透性,如铅和混凝土对其透射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同时还可用人工方法对某物体进行加强照射,则其所受的伽马射线辐射会更多。这样一来,伽马射线辐射跟时间之间的关系就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了。这正好为仿造者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取样测量时会破坏器物,这当然是常常无法满足的条件。所以热释光法的适用条件对考古可用,对文物商品市场用处不大。
3、 元素分析法
该方法是测定釉面元素中特定元素的成分含量,也就是说测试它所包含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微量元素在总物质中占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少于十万分之一的叫痕量元素。通过对两种极小极小比例的物质来判断其年代让人感到太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