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釉里红的呈色及矾红和枢府釉

(2020-03-17 21:02:20)
标签:

杂谈

一,元釉里红的呈色

元代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绘画在胚胎上,再罩一层透明石灰质青白釉,高温烧制而成,烧成中要求强还原气氛和适当的温度控制。根据有关资料和个人试验,呈色剂氧化铜的比率含量比铜红釉高,且配方简单,主要依托的是石灰质釉,含有高岭土的瓷胎,高超的烧炼技术。

元釉里红发色呈现红紫、黑灰、荤散等变化,主要是因为还原气氛强弱和烧成温度的高低因素造成。从元釉里红呈色上来看,主要色调是红偏紫黑色,鲜红者稀少,后者一般为过烧产品,因为当时烧成温度偏低,通常都在1250度以下,根据烧炼温度与铜红呈色原理,元釉里红少见铜绿色斑点,(在清代及现代釉里红瓷中常见),元釉里红由于当时烧炼技术,还原气氛的掌握程度,呈色常出现发黑、荤散。例如:江西博物馆堆塑塔式盖罐,非常典型表现出元釉里红这类特点。

二、元釉里红绘画手法

元釉里红有白线勾描,勾线点燃,涂绘刻画、色彩斑点,并结合镂空堆贴,雕刻等多种形式。

涂绘画彩多见于元釉里红早期产品,釉色与元代影青釉色一致,伴有刻画、雕捏、罐、玉壶春多有此类装饰。其釉面釉质饱满,气泡偏多,用笔自然大气,不拘小节。呈色不稳,红艳、泛紫、黑灰均有,多数荤散。例如:江苏吴县 出土的釉里红龙纹大罐和高安市出土蟠龙纹转心高足杯。

勾线点染,多见于精致产品,最有代表是高安市博物馆藏元釉里红开光鸟纹大罐,它以勾线为主要装饰手法,局部花卉叶子兼有点染,图案边饰开光中的四季花鸟用线描绘,生动自然,呈灰青白色釉。由于铜红是绘制在坯胎上,烧制过程坯到瓷器会有收缩,铜红发色还会使线条扩大,要求画工技艺非常高超,掌握料性熟练,所以勾线釉里红属精品类。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真正成熟的以绘制纹饰而著称的釉上彩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其后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旷世杰作。金至元代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成化、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准。但是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珐琅彩器名重一时,屡创天价,也是稀世之珍。

中国历代彩绘瓷器的彩色颜料,大多是用天然矿物为原料而制成,而呈色元素则是矿物质中所含有的金属氧化物,上要有铁(Fe)、铜(Cu)、钻(Co)、锰(Mn)等,这也是17世纪以前,中国历代传统釉彩的主要着色剂元素,所有各种不同色调的釉和彩都是以这4种着色元素为基础而开发出来的。

釉上彩绘瓷器的色彩主要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白等。而呈色的金属元素主要有铁,铜、钴、锰及金、锑、砷等。其各种色彩原料的来源和呈色特点分述如下:

釉上红彩。

这主要有矾红和金红两人类。

矾红的主要原料是青矾,故名“矾红”。又因为它是在氧化气氛中经低温烧制而成,主要呈色剂是氧化铁,故又称“铁红”。其呈色一般比较稳定,色泽带有橙子般的红色,没有透明感。矾红首创干宋代的定窑,辽金时期在一些北方窑场获得广泛使用,以后则一直是釉上彩绘瓷器的主要色彩。

矾红彩的色调与矾红料的精细度有关,越细越鲜艳;也同彩料烧烤温度和材料烧制时间有关。温度和时间必须恰到好处,才可得到鲜艳的红色。否则闪黄。矾红除用作红彩外,可配入其他彩料作调色之用。矾红在使用时,虽需配入适量的铅粉和胶,但它与白釉结合不牢易于磨损,这也是早期红彩的特点。早期的矾红色泽偏于凝厚,红中闪黑,少有光泽。明中期,施彩较薄,呈色略淡,较为鲜艳,并泛出油亮光泽,也称“有油红”。明晚期呈枣皮红,色泽鲜艳且有深浅,浓者发黑紫色,淡浅者如珊瑚红。清代康熙时的矾红,色泽鲜艳,华丽凝重。

金红是一种用金(Au)做主要着色剂的低温釉彩。呈稳定的桃红色,是康熙年间从国外传入景德镇的,始见于珐琅彩瓷器上,外观与铁红迥然不同。

釉上黄彩。

有铁黄和锑黄两种。

清代康熙时的黄彩,只有铁黄一种。铁黄彩系由创烧于汉代的铁黄铅釉发展而来,它的主要原料是一种含硫低的天然铁矿石,主要呈色剂是铁元素,基础是铅釉。是在低温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有时也用矾红料作着色剂。;铁黄的特点是透明而不乳浊。

釉上绿彩。

其主要原料是铜花,铜花这是金属铜咋锻打或轧延加工过程中剥落下来的氧化铜表皮,经淘洗。磨细、烘干而成。绿色是铜在氧化焰气氛中的呈色。品种甚多。色调不一。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中的绿彩有苹果绿、浇绿、松绿、瓜皮绿、胡绿等多种。绿彩除了以不同量的铜为主要着色剂外,有时还需酌情添加少量其他着色元素,如铁、钴、锡等。

孔雀绿。

这是釉上绿彩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因其鲜艳亮丽又称“法翠”。此色料最早见于宋代民间的磁州窑。明成化时烧制成功单一的孔雀绿釉,至正德时已较多见,后以康熙时最盛。其色彩有深浅两种:深者釉色葱翠,鲜明艳丽;浅者主要是点缀在彩釉中配合使用。明代正德时的孔雀绿釉,突破了宋代色彩深暗的原始状态,使色调如孔雀羽毛般鲜艳青翠,是正德时期彩釉佳作中的代表。

釉上紫彩。

其首创于明代,呈色元素比较复杂。明代素三彩的紫釉彩是以锰、钴为着色元素制成的。康熙时的珐琅彩紫釉彩则是以金’钴、锰和铁为主要着色元素,使用金红和钴蓝配置而成,可能还配入少量铜绿。制作紫彩料时,使用钴土矿中的“叫珠”作为原料,它是一种含锰量较高的着色原料。由此可见,各类紫色彩料都是以锰作为主要成色元素的。

釉上蓝彩。

这是由钻蓝铅釉发展而来的。它的着色剂是天然的钴土矿中的钴元素。有进口的和国产的。钴土矿中还含有部分的铁、锰等元素,它们一起参与着色。烧烤后呈现不同色调。最为典型的是康熙五彩中的蓝彩,鱼调与一般青花的色调比较接近,呈紫灰色。彩层特别厚。四周有一圈光晕。有的蓝彩还含有少量的铜,是为了略为调整蓝彩的色调而特地加入的。

釉上黑彩。

这是用“叫珠”与“铜花”配制而成的,其主要着色元素为铁。锰、钴、铜,配制时不加硝,以牛皮胶为粘合剂。清代康熙五彩中的黑彩较为典型。不带棕色,是真正的黑色,用手触摸无突起感。应系平涂而成。多用于勾勒枝叶的轮廓和叶脉。

以金装饰瓷器。

始见于唐,有贴金和描金之分。宋代定窑、建窑的金彩器,元、明瓷器上的金彩,都以金箔贴金为主。清代始以金粉取代金箔,描金取代了贴金。清后期,德国人居恩发明的液态金(即金水)传人我国,金箔和金粉均被淘汰。液态金以耗金量少和使用简单的绝对优势而成为金彩的主要彩料。

卵白釉瓷以其釉色微青如鹅卵而得名,其产品分精、粗两类。民间用品大路货胎质粗松;制作工艺粗糙,特别是印花模具刻修不精细,模印效果粗放模糊;器物圈足修削随意(图3、图4)。另一类精品则属当时官府订烧器,主

要是当时中央政府的军事机构枢密院、主管国家祭祀礼仪的太僖宗禋院以及京畿卫戍部队等。这些官府订烧器分别在器物内壁的模印花纹中,加入“枢府”、“太僖”、“东卫”等标识性字样,或者加入“福禄”、“昌江”及其他单个字样(图1)。前者显然为订烧者官府简称,后者笔者估计为窑场在完成订烧数量后为自销而另制模具生产同样质量产品的标记。

元代卵白釉器中,凡属经浮梁瓷局下达订烧之印有铭款者,皆可以官窑器视之,俗称“枢府釉”。归纳起来,“枢府釉”瓷的鉴定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辨识胎体系用高岭麻仓土与瓷石二元配方制作,胎质细白但有微小气孔。釉色白中泛青如鹅卵,且失透,与透明之青白釉(影青)有明显区别。内壁模印之缠枝莲纹、弦纹凸起高低恰当,且有双线特点。现代赝品模印弦纹过粗过高,与缠枝莲纹极不相衬,积釉处微泛淡绿色。圈足小且修削规整,内外壁皆外斜,足端外沿斜削倒棱,足底有沾沙现象(图2)。手工蘸釉,因之碗、盘口外沿多有屯釉现象,积釉处微泛淡湖蓝色。新仿品喷釉无此特征,但亦用手工蘸釉者当从其他特征辨识。

白釉瓷器已知最早创烧于北朝时期,隋代已趋成熟,唐代更与青瓷比肩于皇宫与民间,故有“南青北白”之誉。两宋时定窑白瓷跻身“五大名窑”与“六大窑系”之列,遂成一代名瓷。元代景德镇承袭两宋影青瓷生产,并进一步创造出釉质更加肥润的卵白釉瓷,为明清白釉瓷奠定了基础。

石灰釉主要物质是氧化钙(Cao),起助熔作用,特点是高温粘度小,易于流釉,釉的玻璃质感强,透明度高,一般釉层较薄,釉面光泽较强,能清晰地刻划纹饰,南宋以前瓷器大多使用石灰釉。

石灰碱釉主要成分为助熔物质氧化钙以及氧化钾(K2o)、氧化钠(Na20)等碱性金属氧化物。特点是高温粘度大,不易流釉,可以施厚釉。在高温焙烧过程中,釉中的空气不能浮出釉面而在釉中形成许多小气泡,使釉中残存一定数量的未溶石英颗粒,并形成大量的钙长石析晶。这些小气泡、石英颗粒和钙长石析晶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因而使釉层变得乳浊而不透明,产生一种温润如玉的视觉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