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瓷器

标签:
杂谈 |
清代瓷器的基本特征与识别
顺治康熙时的瓷器古拙,丰满厚重,雍正时期的秀巧精良。乾隆时期的显规整,纹饰繁密。嘉道时期的显笨重。
康熙时的胎坚实细密,厚重,雍正时的轻薄、细白,道光以后的胎粗,清代接胎的痕迹加工比较好,要仔细看摸才可以发现。有的器件向内看可看到接痕明显。
清朝的釉不如明代的肥亮,施釉薄是一大特点,胎釉白亮洁,顺治和康熙年代釉比较细平,后期嘉道釉层不均,有波浪,雍正釉细晶莹,但有橘皮皱,乾隆的釉平整泛青,但整个清朝的釉和胎的结合比较紧密,晚清的釉稀薄,釉质也疏松,缺少平亮感。
早期顺治康熙时的底平光滑底足,有粘砂。清朝各种底都出现了,如双足底、内敛底、外敞底,有台阶式底,多台阶式、直平式、泥鳅背式,乾隆果绿色底有涟漪波纹是特色。
清代瓷器底足复杂多变,但这是型的变化大,在胎质上,康熙以前底足坚硬密滑,有砂,以后的比较细,这和掺高岭土有关。
清康熙青花麒麟花卉瓶
从画工、胎釉底型釉料上可以鉴别靠单一的也可以但不如多方面鉴别说服力强、快,如:顺治康熙古拙、厚重、坚实,雍正秀巧,乾隆繁密而精,乾隆以后釉料不均。在款识上,画图草、石、山水树木上,底上都可以鉴别。特别是清代大部官器都有皇帝年号,但款的写法是不同的,康熙早期堂名款居多青。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奇玉宝鼎之珍款)
清代的瓷器纹饰受书画家影响很多,这时的纹饰反映出当时画派的风格,写意写实也不少,清代用笔豪放,在口及底的边纹饰上比明代繁密。在清代早期在画山石、树木上常画弯树、有疤瘤的树及树枝,树枝上也常以皴为多,画石以怪奇石及皴石为多,这些都反映了清画派的写实及夸张的思想,而且以思古崇古,园庭小景为画面人物及故事背景,仕女头上有发髻,面画显得的清秀。花卉柔细,无骨脉,而晚清画工粗人物无神,但鼻子隆起,这时画人物面孔有些颜色深浅度,反映出面部骨骼情况。
清中期青花高士图玉壶春瓶
早、晚期款识用正楷,雍正少用篆,乾隆大部用篆书,以乾字为鉴定重要的字,民窑画工粗,字也草率。
老三代指康、雍、乾。康熙时期对色料的加工不是太精细,细粉中有颗粒,还存有钻胎沉胎现象,工艺精中有粗犷,画匠随意中含熟练,用色料多。青花、五彩,粉彩都出现,但用料的研究及使用不那么精,雍正出现玻璃白,对色料的调深浅度有了方法,所以粉彩非常漂亮。乾隆时画工繁密,另外清代都有年号款识,要对照款识,标准款样,就容易区别三代中的器件。
康熙青花层次分明远近感觉很强,深浅过渡好,大部分用珠明料分出五个层面的色度,画人物的眼睛,眼珠不单独点画,而是和上眼皮边连着笔画画出,所以显得人物有点怪。画刀马人物身穿战袍冲杀和山石人物等。角兽、麒麟、狮子为三兽图当时很有名气,山村的山峰突出远近感强。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纹茶叶罐(世锦堂款)
珠明料的大量应用是清朝,在清朝每代都是比上一代用的精。研磨漂洗用料是越来越好,在康雍乾时,康熙的钻胎比较粗痕(当然比明以前要强的多,但是仔细看还是有微痕的)。到雍正就更好了,钻胎胎又浅了,到乾隆在用料上很讲究,而且也有很好的深浅度,在画工上康熙时期粗犷而古朴,但人物花鸟却有因料而引起的不足,钻胎出现的是坑点及断线现象。到雍正时人物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点,画工精而细,到乾隆时细而繁密,纹饰边框图案加枝加叶的多。
清康熙青花清明上河图文具盒
分水青花是画色彩上有深浅,画工上明显有远近之感,显得十分真实,通过用料的浓度和画工实现画面远近的层次感,为分水青花,这是清代在青花瓷器上的一大贡献。
清康熙时期郎廷极为了烧宣德红但没烧成,结果烧成了一种非常好的,从来没有过的红釉器,人们称为郎窑红。器内和底似哥釉开片,白灰的,俗称米汤底。郎窑红色如牛血一样猩红,釉薄,釉泡小而亮,釉面开裂纹片。米汤底或苹果绿底,红色底少,胎骨粉白,淡青、浅红灯草边的口,底无款。
郎窑红为鸡血红,用放大镜看有开片,底有开片略泛灰,称米汤底,有的泛微绿,口部因釉流淌出现的白色有灯草边,釉到足后不流淌,有牛毛纹在釉中,没款,很不好烧,烧成的很少,十窑九不成,口诀和注释已很清楚。
年窑红色发乌,釉厚薄不均,流淌过足,常显黑红,器内、底也开片,有款识。年窑红是清朝郎窑红后期在年希尧当督陶官时期烧的,大部分是和唐英当督陶官时烧的。《古瓷鉴定指南》一书中记载年窑红是康熙后雍正中晚期年更尧的弟弟年希尧和唐英在景德镇烧的。
康熙的粉彩受五彩和珐琅彩的影响烧制成功的,玻璃白在康熙晚期才用,早期是用胶水调出厚薄,加白釉创作深浅色调,那时的粉彩浓重有小冰裂开片。当时没有用玻璃白。
康熙粉彩和青花,画的有层次,号称康熙时的青花五层次,像大画家画的。雍正粉彩多富贵细腻,足滑润,款识标准正对中轴线。早期康熙粉彩用肉眼能见小开片,深浅度也不均。这是因为那时的彩是用掺白色釉勾兑的,再加上是用胶水,所以开片又不均,有点像油画色。
好的粉彩可以不看其他色,只看青色,即:钴料就可看出真伪及年代,因钴料的应用,有时代特征,这是鉴别粉彩的一个极好的方法。还可以通过看款识青料,因为款常常用青料,看胎质手感滑润、削刀技法、描金等,可基本断真伪,一般粉彩加描金的贵重。
雍正粉彩历来受人欢迎,画工精细美观,款字工整、深沉、口内底部有橘皮纹,圈足有明显削刀痕的鱼脊背、滑润,器形美观大方,体重。但描金色显黄中带红褐色易掉金。尊、瓶体重。碗轻。
粉彩一般都比五彩、斗彩淡雅柔软,薄厚分出浓重,轻淡。其主要特点是用玻璃白打底后再上色,这样烧出的色中就会有深浅度。
粉彩也叫软彩,用玻璃白打底后上色,二次烧用低温烘烤,玻璃白可以使色彩按色浓淡均匀散开,玻璃质比五彩强。如花瓣深浅有致,十分美丽。粉彩比五彩烧制温度低30~60。所以也称软彩。早期粉彩用油调和。
雍正画工工艺很细,器件精致华丽,足滑润、粉彩、斗彩及其他彩料器都比较精,雍正时有款识,所以要认真看形、胎、料再看款识就会得出结论。
珐琅彩用铅、硼、硅作为基料。用金属着色,在一次烧好的白瓷上作画,红色用金不用铜,不用水也不用胶调色,而是用油调色,像油画一样从西方传入中国,先烧素坯,后在京城二次低温烘烤而成。釉面可见小冰裂纹。色泽浓淡有致,有立体感,珐琅器经康雍两代发展后成为非常好的瓷产品。由于硼的适量加入增加了亮度。
珐琅彩过去是在京城完成,首先在景德镇烧坯然后再运到京城上釉烧成,胭红用金不用铜,用油调色,黄色用锑,康雍将珐琅彩由九种色发展到十几种,所以珐琅彩工艺十分美丽,花鸟山村很好看,款识在御用时用青。
清乾隆五彩镂空饕餮纹香熏
清代三百多年历史处于中国瓷器工业已经成熟,世界手工业大发展和欧洲工业革命的时代。在瓷器制作业,清政府派督陶官督造官方用瓷。而官方以欣赏和把玩要求制出赏品瓷。加之这时的制瓷工业受国内外影响深,外来的珐琅彩被用在中国瓷器上,瓷器的其他方面也极度发展,如:有瓷制作的宫廷用转心瓶,镂空雕塑复杂的香熏炉等。
清中期红釉香熏
清乾隆五彩镂空饕餮纹香熏
多位于器腹的突出部位。纹样以鼻为中心左右对称,有双耳、双眼、双角。器头又常由两个侧面的龙形纹样构成,结构颇为巧妙。这种纹饰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所藏清乾隆五彩香熏镂空图案为饕餮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