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牙齿最令人苦恼的事情莫过于周期漫长,一般需要1~2年,大有愚公移山的感觉。牙齿矫正的周期为什么那么长?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一下牙齿是如何生长在牙槽骨中的,以及牙齿是如何移动的。
牙齿给人的印象就是力量强大,能咬碎很坚硬的食物。电视节目里用牙齿咬住绳子荡秋千,用牙齿咬住绳子拉汽车等等表演层出不穷。这些都让人们误以为牙齿是直接长在牙槽骨中纹丝不动的。其实在牙根周围,牙根与牙槽骨之间有一层薄薄的软组织,叫做牙周膜。(图)牙周膜中有大量的纤维韧带,纤维韧带的一端埋在牙根表面的牙骨质中,另一端埋在牙槽骨中,牙齿实际上是通过纤维韧带悬吊在牙槽骨中的,而纤维韧带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牙齿在牙槽骨中是有一定的动度的。这样的结构能够在牙齿咬硬物时起到一个缓冲作用,能避免牙齿与牙槽骨硬碰硬导致两败俱伤,这种结构能缓冲咬合时上下牙齿的受力,能够缓冲上下颌骨的受力,甚至能够缓冲面部关节(颞下颌关节)的受力。
除了纤维韧带之外,牙周膜中还有血管分布。牙周膜中的血管为牙齿提供营养,在牙齿经过根管治疗后,包括牙髓血管在内的牙髓被摘除,牙周膜中的血管成为牙齿营养供应的唯一来源。
牙周膜中还有神经分布,牙周膜中的神经可以感受牙齿咬合力量的大小,当咬合力量过大时会有疼痛感,会自动回避,这样就让那些坚硬的牙齿也会知所进退。
牙周膜中还有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它们则与牙齿的移动有直接的关系。矫正牙齿的时候,医生通过矫治器加力推或拉牙齿移动,这时,牙根挤压牙槽骨的一侧,牙周膜中的破骨细胞开始活跃,它们就像拆迁队一样,将前方阻挡牙齿移动的骨头拆除掉,即造成骨质吸收,而牙根牵拉牙槽骨的一侧,牙周膜内的成骨细胞开始活跃,它们就象建筑队一样,在牙齿移动后留下的间隙内建设新骨,即造成骨质沉积。一侧骨质吸收一侧骨质沉积,结果是牙齿在牙槽骨中移动,牙槽骨看似没有变化,但实际上却在不断发生着破骨与成骨的效应,这不过这两种效应能够达到平衡而已。
牙齿的移动实际上在生理上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牙齿相邻的两个面在不断的磨损,但正常情况下牙和牙之间仍然接触紧密,就是因为牙齿在咬合力向前的分力作用下不断前移的结果。两侧牙齿都向前移动,结果,我们会发现在几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人的牙弓会逐渐变短。(图)
不管是矫正过程中的牙齿移动,还是正常生理状态下的牙齿移动,机制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破骨细胞的拆迁工作和成骨细胞的新建工作,拆迁也好,新建也好,都有它自己的节奏,都需要一个过程,反应到牙齿矫正的疗程上就会显得比较长。
如果加大矫治的力量能否使牙齿移动加快,从而缩短矫治疗程?答案是否定的。牙齿的矫正并非力量越大移动越快,相反,力量太大牙齿可能会不移动,而且还会发生牙根吸收,牙齿过度松动,甚至脱落。
如果就诊频率高一些,比如一月两次,或者每周一次,能否缩短疗程?答案也是否定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牙齿移动到一个新的地方后,需要休养生息,需要等待新骨形成,否则牙齿可能就会过度松动甚至脱落。另外,如果就诊过于频繁,有可能上次就诊时在弓丝上加的力还没有完全释放,那么这次再更换弓丝就是毫无意义的。这就好比接力赛,一个选手跑累了换另一个选手可以加快速度,如果一个选手刚起跑就换另一个选手,速度未必能快。
总之,牙齿的移动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