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书单
(2022-12-20 21:43:25)| 分类: 读书、看剧 |
疫情第三年,居家的时间大幅增加,外出的欲望空前强烈,然而,除七、八月份两次入川,又是被困在家里的一年。
出不了远门,还可以重建生活的附近性,在熟悉的生活半径中捕捉陌生的景致,从琐碎的日常中看到柔软与坚韧,尝试像人类学家那样去观察,生活即田野。就像张爱玲说的,人生的所谓生趣全是那些不相干的事。
幸好还有书。繁复细微的人类情绪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每个人身上都是高度的戏剧性,储存了大量的动荡命运的故事。也幸好有人爱写,正是那些并不光鲜出众的生活细节,织出了浪漫的人生。
我还是认为漫无目的的阅读是珍贵的。但是这一年,从前因为惰性和惯性而画地为牢的阅读习惯,籍着身体的束缚,反而有所拓展。
在目前所处的毫无真实感的生活里,除了发烧、药物、阳或者没阳,幸好还可以有小说、有文学、有不切实际的自由和幻想。正如契诃夫所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身未动,心已远。
非虚构
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
兰小欢的《置身事内》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是女儿留在家里的书,很仔细读了前三部分,感慨人类的健忘。
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沉默的大多数》 当时刚刚看完春晚,想到他说的这句话:“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判成分的。”
王恺、韩松落、尼佬的《浪游记》
《从前的优雅》
马家辉的《大叔》
丰子恺的《万般滋味,都是生活》《我们一家》
比尔·波特的《江南之旅》
沈小华的《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与世界无关的江湖》
黄蕙兰的《没有不散的筵席》 很有趣的自传,可能是因为口述的原因,读起来很轻松。也很真实。对她自己的性格缺陷,嘲讽起来也是一样的不留情面。
宋以朗的《宋家客厅》
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张爱玲年轻时写的《霸王别姬》里,虞姬死前说: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其实张爱玲的收梢也很好。
喜欢的作家
台湾女作家吴晓乐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我们没有秘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张爱玲
《流言》 那个年代作家的作品,越与时代无关的,只关注自我感受、完全个人主义的,现在读起来越亲近,比如沈从文,比如萧红经、比如林语堂。书里的文章大都都在各种地方读过,这回重读,细细地读,隔着八十年的时间距离,一点儿也没有隔膜,只觉得比近代作家写的文字更亲近,更现代,更坦诚,也更有意思。书里面的一些细节,简直让人不敢相信那是八十年前的中国,只觉得比现在还要更现代一些。她的小说写遗老,散文就写都市现代生活。
《华丽缘》《重访边城》 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六、七十年代刊登在港台杂志上的,还是第一次读到。
杨本芬
《秋园》 去稻城亚丁的飞机上读完,小小的一册,那么轻又那么重。每个人的个人史,就是真实的大历史。
《我本芬芳》《浮木》
苏方
《一些时刻》《异乡记》《暴雨下在病房里》
村上春树
《奇鸟行状录》
《假如真有时光机》
《弃猫》
《无比芜杂的心情》
《第一人称单数》
黄佟佟
《春光好》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希望时光永驻的时候,但时光还是哗啦啦地就过去了,把那些好春光也带走了,是那种沧海桑田的无力感。
《我必新手重建我的生活》
她的随笔比她的小说更好。喜欢这句话:“
张北海
《侠隐》
《一瓢纽约》
与诗词有关的
女儿推荐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系列,买了一套,闲着时抽出一本慢慢读。有了一点古诗词储备后,再按年代、生平来系统地读,确实挺好玩。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李商隐诗选评》
《唐朝的那些诗人》
王晓磊的《唐诗寒武纪》 虽还是有点儿调侃着写,但脉络梳理得还是很清晰。
外国小说
张爱玲文章里写到翻译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很精辟:“翻译是世界之窗,我们这窗玻璃很脏。所以读翻译过来的书有时总是差着点儿味道,又没有耐心去读原版。”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
塞尔希奥·拉米雷斯的《一千零一次死亡》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丹麦的犯罪小说《寒粟》
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
横田秀夫的《临场》
读《群山回响》时,是塔利班进入喀布尔,这次读《灿烂千阳》
《沉默的病人》
其他的书
王小枪的二本间谍小说
《对手》《面具》
止庵的《受命》
路内的《关于告别的一切》
王强的《读书毁了我》
王刚的《英格力士》
韩松落的《我父亲的奇想之屋
《孤独是一种力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