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2022书单

(2022-12-20 21:43:25)
分类: 读书、看剧

 

疫情第三年,居家的时间大幅增加,外出的欲望空前强烈,然而,除七、八月份两次入川,又是被困在家里的一年。

出不了远门,还可以重建生活的附近性,在熟悉的生活半径中捕捉陌生的景致,从琐碎的日常中看到柔软与坚韧,尝试像人类学家那样去观察,生活即田野。就像张爱玲说的,人生的所谓生趣全是那些不相干的事。

幸好还书。繁复细微的人类情绪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每个人身上都是高度的戏剧性,储存了大量的动荡命运的故事。也幸好有人爱写,正是那些并不光鲜出众的生活细节,织出了浪漫的人生。

我还是认为漫无目的的阅读是珍贵的。但是这一年,从前因为惰性和惯性而画地为牢的阅读习惯,籍着身体的束缚,反而有所拓展。

在目前所处的毫无真实感的生活里,除了发烧、药物、阳或者没阳,幸好还可以有小说、有文学、有不切实际的自由和幻想。正如契诃夫所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身未动,心已远。

非虚构

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  这本书放在办公室里在午休的时间里细细地读完。一本政治学的书,可以写得这么流畅,读起来这么愉快,用事实说话,每个观点都有很多国家的现成例子合上书,好像什么也没有记得这本书是曲主任送我的,现在当当上已买不到。

兰小欢的《置身事内》 女儿推荐的,小侄女从新西兰回国隔离时也在读这本书。平时工作中接触到的国资平台、专项债等问题因这本书清晰很多。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女儿留在家里的书,很仔细读了前三部分感慨人类的健忘

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 春秋是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隔了100年看这本书,再看看眼前的世界,真正是太阳底下无新事。

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最喜欢里面的这句话:作为一个寻常人,我的看法也许不值得别人重视,但对我自己却很重要。这说明我有自己的好恶、爱憎等等。假如没有这些,做人也没什么味道。

《沉默的大多数》 当时刚刚看完春晚,想到他说的这句话:在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度里,一流的艺术作品没有不包括一点批判成分的。

王恺、韩松落、尼佬的《浪游记》 不需要远方也可以找到旅行的感觉。

《从前的优雅》 书里的文章大部分都在阿舒的公号山河小岁月》上读过,重读一遍还是那么好,只是书里没有图片体验感差好多。

马家辉的《大叔》 看得意犹未尽,这种读书、写字、旅行的生活也是挺好的。

丰子恺的《万般滋味,都是生活》《我们一家》 几十年前的事情,读来没有任何隔阂,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

比尔·波特的《江南之旅》 1991年的江南,是现在已经找不到的江南。

沈小华的《回到梦开始的地方》与世界无关的江湖》

黄蕙兰的《没有不散的筵席》 很有趣的自传,可能是因为口述的原因,读起来很轻松。也很真实对她自己的性格缺陷嘲讽起来也是一样的不留情面

宋以朗的《宋家客厅》 宋家和邝家的故事更好看,不过才三代就已经风流云散如百年前。

刘川鄂的《张爱玲传》 张爱玲年轻时写的《霸王别姬》里,虞姬死前说: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其实张爱玲的收梢也很好。

喜欢的作家

台湾女作家吴晓乐

《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与母亲、父亲、弟弟的关系,那些关于家人和成长的书写很坦诚。

《我们没有秘密》 秘密被一丝丝揭开,是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父母,有时候真的是做多错多。有时小孩子听父母的也是因为不敢承担选择错误的风险,所以不敢去坚持,写得多真实。

张爱玲

《流言》 那个年代作家的作品,越与时代无关的,只关注自我感受、完全个人主义的,现在读起来越亲近,比如沈从文,比如萧红经、比如林语堂。书里的文章大都都在各种地方读过,这回重读,细细地读,隔着八十年的时间距离,一点儿也没有隔膜,只觉得比近代作家写的文字更亲近,更现代,更坦诚,也更有意思。书里面的一些细节,简直让人不敢相信那是八十年前的中国,只觉得比现在还要更现代一些。她的小说写遗老,散文就写都市现代生活。

《华丽缘》《重访边城》 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六、七十年代刊登在港台杂志上的,还是第一次读到。

杨本芬

《秋园》 去稻城亚丁的飞机上读完,小小的一册,那么轻又那么重。每个人的个人史,就是真实的大历史。

《我本芬芳》《浮木》 还是那些有着大时代印记的记录最有力量,后期在城市里的私人记录就太平淡了。

苏方

《一些时刻》《异乡记》《暴雨下在病房里》 不提钱不提房子只讲男男女女之间的各种感情。文字很好,可以一直读下去。以前在张小娴和菊开那夜的书里看到过这种纠缠的关系。

村上春树

《奇鸟行状录》 清明节小假期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好厚呀。作者很会讲故事,也很会写一些特别细腻的感觉。

《假如真有时光机》 那些游记真好看。

《弃猫》 有一段话很有意思:不过那时的我到底还是认为,比起定在桌前解老师布置的难题、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还是多读喜欢书、多听喜欢音乐、去户外运动、和朋友打麻将,或者和女朋友约会更有意义。当然,如今再回头想想,自然能笃定地判断,自己当时的想法是正确的。

《无比芜杂的心情》 喜欢这句话:充满偏见的爱,才恰恰是我在这个不可靠的世界上,最为充满偏见地爱着的东西之一。有点绕,但确实是那么一回事。

《第一人称单数》

黄佟佟

《春光好》 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希望时光永驻的时候,但时光还是哗啦啦地就过去了,把那些好春光也带走了是那种沧海桑田的无力感。

《我必新手重建我的生活》 她的随笔比她的小说更好。喜欢这句话: 揾到钱 买到嘢!得到合理的快乐。

张北海

《侠隐》 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那座城可惜都没有了,只在一个思乡老人的文字里才有。

《一瓢纽约》 这个年龄的人写旧事,就都已经是历史的一部分了。 

与诗词有关的

女儿推荐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系列,买了一套,闲着时抽出一本慢慢读。有了一点古诗词储备后,再按年代、生平来系统地读,确实挺好

《王维、孟浩然诗选评》

《李商隐诗选评》 义山的诗最难解吧,那层层的隐晦的迷雾看完整本书也未能拂去。

《唐朝的那些诗人》 杜撰的部分就没有什么营养要看这类书,还是得看上海古籍出版社的那套。

王晓磊的《唐诗寒武纪》 虽还是有点儿调侃着写,但脉络梳理得还是很清晰。

外国小说

张爱玲文章里写到翻译的问题,有句话说得很精辟:翻译是世界之窗,我们这窗玻璃很脏。所以读翻译过来的书有时总是差着点儿味道,又没有耐心去读原版。

伊恩·麦克尤恩《赎罪》 电影看了多遍。读了小说,才觉得电影完美地展现了那个夏日的光影流动,塞西莉亚的那条绿色礼服,以及敦大撤退如画卷一般的场景也有一些细节读书后补上了。

塞尔希奥·拉米雷斯《一千零一次死亡》 第一次读尼加拉瓜作家的书,世界地图上找了一下,真的是一只蚊子挡住就看不到的小国作者居然还曾是该国的副总统。这种半真半假的小说读起来让人既迷糊又着迷。两条故事线各自向前最终交叉,也有南美洲作家写作的那种魔幻感其中串起来的萧邦、乔治·桑、屠格涅夫的情人、福楼拜、奥匈帝国的大公、拿破仑三世的逃亡、信仰天主教的犹太人、纳粹集中营,这些那些交织在一起,像张大网,读得又晕又过瘾。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了两遍跟二十年感觉完全不一样,好些书真得重读。开始思考生活中到底哪些是非如此不可,哪些是别样亦可

丹麦的犯罪小说《寒粟》 适合冬季读,北欧清冷的氛围感已经有了。

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又重读了一遍。有些书确实可以一读再读。语言真好,也真是毒舌。

横田秀夫的《临场》 虽然写的是验尸官的临场,但其实耐看的是案件后的人情冷暖。

《群山回响》时,是塔利班进入喀布尔这次读《灿烂千阳》 正是俄乌之战也因此更能体会书里战争的残酷,战火之中人的不可左右的命运

《沉默的病人》 

其他的书

王小枪的二本间谍小说 《对手》《面具》 有点像约翰·勒卡雷笔下的那些英国间谍,有着时代变迁下的无力感。

止庵的《受命》 

路内的《关于告别的一切》

王强的《读书毁了我》

王刚的《英格力士》

韩松落的《我父亲的奇想之屋

《孤独是一种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华丽缘》
后一篇:冬至大雪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