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77
  • 关注人气:41,7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苗族民俗——祭蛙公

(2011-03-12 00:00:01)
标签:

旅游

休闲

摄影

图片

中国民俗

苗族文化

祭祀

蛙公

贵州

上马路苗寨

实拍

http://s8/middle/5daba2c4x9e3717e09937&690


http://s12/middle/5daba2c4x9e37182cdd2b&690

 

 


http://s13/middle/5daba2c4x9e3718791eac&690

 

    在贵州省雷山县,有一个苗寨叫上马路的苗寨(苗语:公米啊呼悠)。苗寨地处雷山县南端,距县城86公里,是雷山县唯一的民族乡,在雷山、榕江、丹寨、三都四县交界处,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居住在这里的有苗、水、侗、瑶等民族,保留着浓厚的民族风情,特别是水族的“爪年节”和苗族的白鸟衣闻名于世。上马路苗寨只是达地乡的一个村民组,30户苗族散居在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这个苗寨共有30余户,有韦、白两姓,其语言、服饰、建筑、饮食等文化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尤其服饰和建筑独具特色。他们的服饰以黑色为主调,妇女绾发于头顶,插有银簪,上穿琵琶短衫,下穿长裤,外围多层围片,端庄而又婀娜多姿。男子穿长袍马褂或短衣,包头帕,衣服的胸前和背上都绣有蛙龙和犀牛龙的变形图案,精美而具有张力。上马路的建筑以杆拦式木质结构为主,但与其他地方的苗寨建筑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吊脚楼,而是具有当地汉族特色的落地楼,一般为两层,一层用做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二层主要用于存放谷子、饲料等生产生活用品。饲养家禽与牲畜和厕所都在房屋的两侧,科学而卫生。

    据寨子里的老人说,以前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寨子,寨子下边有一口水井,常年不枯。水井里有蛙龙,而犀牛龙也常来嬉水,它们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然而有一天,一个坐月子的苗族妇女,到水井边洗孩子的尿布,遭到蛙龙和犀牛龙的厌恶。于是犀牛龙大叫三声,蛙龙回应五声。顿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天崩地裂,形成了如今深深的山谷。犀牛龙随风雨雷电而去,远走他乡。临走前吩咐蛙龙说:“我走了,你留下保佑这个寨子”。于是蛙龙(后来人都亲切地称为蛙公)便变成了一块形似青蛙的石头,稳稳地“坐”在上马路苗寨上方的一块稻田中央。

  由于龙王的离去,这个寨子也就没有以前那么繁荣了,可那稳稳落坐在稻田中央的那一块酷似青蛙的石头(蛙公)和这口水井依然存在,保佑和养育着上马路世代的居民。


http://s1/middle/5daba2c4x9e3718c57b90&690


   “招龙”地点设在蛙公坐落的稻田中央。“蛙公”是一块巨大的石头,下半身埋在土里,上半身露出地面,天然形成的两只“蛙眼”炯炯有神,仿佛有一股难以抗拒的目光,直视东方,作欲跃之势。在蛙公的正前方,放有很多祭祀用的物品,两边插上纸牌和香烛,地上摆放许多小小的糍粑,插着许多红红绿绿的形似青蛙的剪纸。

 

http://s13/middle/5daba2c4x9e371a05dc6c&690

 


http://s6/middle/5daba2c4x9e371911bf85&690

 


http://s8/middle/5daba2c4x9e37196d4fe7&690

 

http://s8/middle/5daba2c4x9e371afa0627&690

    铜锣、八仙、芦笙一齐奏起的时候,“招龙”仪式正式开始。只见几位身着长袍马褂的寨老带着全寨男女老幼威风凛凛地列队走向蛙公,然后列队站在招龙师的身后,听招龙师唱词。祭师大喊3声“保寨蛙公龙神君,请回来吧”!全部参加人员用苗语喊“保寨蛙公龙神君,请回来吧”!苍凉的这3声长吼划破了长空。

http://s11/middle/5daba2c4x9e371b370bca&690

 


http://s8/middle/5daba2c4x9e3719b99797&690

 

 

http://s14/middle/5daba2c4x9e371aadb04d&690

祭祀师傅祭龙完毕,大家就地聚餐,叫做“热闹蛙公”。



http://s10/middle/5daba2c4x9e371a521e79&690


    事实上,“招龙”的关键不是形式上做了哪些仪式和动作,而是在于它的文化寓意和内涵。苗族“招龙”看似一种苗族人对龙、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是朴素的原始信仰,其实它的核心和实质是高度浓缩了苗族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和面对灾难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豁达精神。(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特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