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徒传承

(2020-09-23 08:27:36)

二十几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说到底,出版需要有两个传承,一个是文化传承,另一个是师徒传承。前者不用说了,后者的观点,建立在出版行业的基本属性之上。因为从本质上说,无论你怎样拔高,出版始终是一个经验产业,经验从何而来呢?可能有天才人物,能够做到无师自通;但更多的人,只能从前辈那里学习。

因此新手入行出版,我一直主张要有师傅引领。有人问:选择师傅的标准是什么呢?我想到三点:

首先,师傅可以是具体的人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人物。具体人物不难理解,比如我自认天资愚钝,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拜沈昌文先生为师,一直向他学习做出版。多年来沈先生亲力亲为,师徒的存在性不言自明。我出版《万象》杂志、“书趣文丛”与“新世纪万有文库”等优秀书刊时,只有三四十岁,而且出版社地处塞外,如何想得出来、做得出来呢?只有沈先生手把手牵引,我的工作才会达到那样的境界。沈先生说,他有这样的见识,同样离不开他的前辈或曰师傅的引领,诸如陈原、陈翰伯与范用等,都是领导他做事的师傅。所以晚年我为沈先生出版书信集,他要定名为《师承集》《师承集续编》,毫不避讳前辈、同辈乃至后辈对他的帮助与影响。在这里,我最赞赏沈先生的坦诚,那是一种君子的风度,也是一种智者的自信。况且出版乃天下公器,知识与文化的传播,从历史到现实,我们始终沐浴着同样的阳光与月光。回看过往,我们要有敬畏之心;面向未来,我们还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胸怀。

至于虚拟导师,我很赞赏朱熹的观点:“圣人已远,天下无师。”面对历史人物,我们没有耳提面命的机会;即使是同时代的人物,我们也不能一一登门拜访,拜谒为师。怎么办?只能将他们视为精神导师,读他们的著作,领会他们的思想,择取他们的智慧与精华,填充自己的大脑。在这一层意义上,虚拟导师便产生了。

其次,师傅的水平有高低之分,但没有对错之别。何谓水平高?我觉得起码要有三条标准:有才学,有师承,见多识广。那么高水平的师傅,或曰一流的师傅到哪里去找呢?一九四九年之后,中国出版布局,以京沪两地最有传统,最为强盛,人才也最多。其余各省市的出版结构,形式上产生于计划经济的模式,改革开放后发展不均衡,但出版业的性质决定,业内的高人是藏不住的,只要我们略加了解研究,优秀的人物都可以点数出来。

最初我投奔沈昌文先生门下,他刚从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职位上卸任。当时我声言,跟沈先生学做出版,相当于“一步登天”。后来有人曲解了这句话,以为是“狂妄之言”,其实我说的是向沈先生学习,就是与一流的出版理念接轨。那时我在社内规定,对于沈先生的意见,我们不但要尊重,还要做到“不二话”,即言听计从。不然像他那样一位退休的老先生,高傲、个性、敏感,既不缺名也不爱钱,悠闲之年,凭什么为你出力,收你为徒呢?几十年下来,我得到的体会是拜师难,学到师傅的真经更难。

再者,为什么说师傅的水平有高低之分,没有对错之别呢?我是说不要抱怨师傅的水平高低,关键是自己的努力。选到高水平的师傅,你只需要追随就好了。我时常会说,在出版上,我这辈子恐怕难以超越沈先生了。那不是很好吗?反过来,师傅的理念是好的,但他的出版业绩没有那么突出,那也很好啊,他给你留下许多超越的空间,让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反思自己,我本人就貌似这样的师傅,经常会激励青年一代,勇于弥补我的不足。况且还有老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非要分出对错来,我觉得,选师傅,关键在“气味相投”四个字上。师徒之间,追求与爱好一致,就是对的;相背,就是错的。

最后,师傅有门派之分,不存在好坏之别。所谓门派,是说不同的出版团队,做事的风格不同。但名门正派的出版团队,彼此之间还是人物互通,大同小异。比如早年的商务、中华、开明与生活等出版机构,都有各自的老大,确定各自的出版风格。许多优秀人物如陆费逵、胡愈之、叶圣陶与郑振铎等,也会在不同的出版机构中跳来跳去,引起一个门派的裂变,同时实现不同门派间的相通相异。近读林道群先生新著《青山乱叠》,其中谈到陈原、范用、沈昌文与董秀玉四位先生的故事。他写道:“说起来可以打个比方,陈原先生是商务印书馆,前门东大街八号楼家里书架上摆的是各种语种的大辞典,此外就是一套数百本完整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所有的摆设就跟‘汉译名著’封面一样朴素无华而分量十足。陈老专注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建设,他常常让我想到‘中国气派’这样的词语。范用先生则当然就是三联书店,巴金、傅雷、叶灵凤,初印版本、作者签名本、毛边书、藏书票等等,纸页墨色就是文化与生活。他们前面是张元济和邹韬奋,接他们棒的是沈先生和老董。出版成为一种文化品味,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事业工程。”

其实说来说去,选师傅,人品才是第一标准。常言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气味相投,同气相求,都是这个道理。跟错了人,道路会越走越窄,最终受到社会的唾弃。人生又很短暂,转眼之间,再想找师傅、换师傅或当师傅,都是不可能了。套用董桥先生的一句话:做出版,人品是藏不住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