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平:王云五的壮游人生

文|简平
我觉得没有人比俞晓群更适合来写《中国出版家·王云五》这部书了,因为作为出版家,他是王云五出版思想的传承者,也是王云五出版实践的追随者。俞晓群每回与我谈他钟爱的出版事业,总是离不开王云五的话题,我真切感受到他对王云五的认识是深刻的,而王云五对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正因为这样,他所撰写的《中国出版家·王云五》(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以下简称《王云五》)一书是翔实而可靠的。
俞晓群没有走常规的传记路数,而是凭借他对王云五多年的扎实研究,从自学生涯、出版事业、教育经历、笔墨一生、人际交往、基金会建设、在台出版等多个方面入手,不仅独辟蹊径地展示了王云五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自己的写作智慧。由于我之前曾参与筹拍一部商务印书馆题材的长篇电视剧,所以希望用更多的细节来展现王云五自1921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之后所做的工作,但却所获甚微,细节薄弱。而《王云五》恰恰弥补了这一些,对王云五在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期间,坚持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为出版方针,改革商务印书馆机构组织,引进科学管理方法,以平民化的出版视角、商业化的经营手段,带领商务印书馆渡过“三次危机”,创编出版“各科小丛书”、“万有文库”、“中国文化史丛书”、“大学丛书”、“小学生文库”、“中学生文库”、《丛书集成初编》、《四库全书珍本初编》等等,都提供了精细、精准、精要的史料,使得我脑海里的王云五鲜活而生动。
俞晓群在书中描述的王云五抗战时期在重庆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依然坚韧不拔地继续出版图书的事迹,我读后特别感动。那时,日军飞机常来轰炸,人心惶惶,战时各种物资也十分匮乏,资金紧缺,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云五苦撑危局,在1942年4月宣布重庆商务印书馆日出新书一种,为苦难的中国提供书本,以提振士气和国民文化素养,鼓舞民众的抗战勇气和信心。王云五先后推出了“战时常识丛书”、“抗战小丛书”、“抗战丛刊”、“战时经济丛书”、“大时代文艺丛书”等,同时还创编中小学生战时补充教材,正如他在《自撰年谱手稿》中所说:“我认为中小学生对于战时,实有必要获得的基本知识,而非平时编印之教材所具有的。因此我为商务印书馆另编中学及小学战时补充教材,以供各校之选择讲授,以期适应现实。”从中我们可以得窥王云五的远见卓识和襟怀抱负,他明白抗战的精神力量和未来民族振兴的希望更在文化,更在青少年;同时,我们也得以认识到所谓的“时世造英雄”,这个时代的商务印书馆,确实需要一位像王云五这样的人--一位知识广博、意志坚定、永不言败、充满责任心、充满奋斗精神的人,带领他们走过未来遍地荆棘的旅途。
显然,出版是《王云五》这本书的主旨论题,俞晓群用四个专章深入介绍和讨论了王云五对于中国现代出版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其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讲述王云五的“出版简历”。王云五是一位喜欢跨界、喜欢改变生活现状的人,所以书中详细地考察他在出版领域中忽而任职、忽而辞职的故事,非常有趣且耐人寻味。接着,用三个专章逐一讲述王云五的文化理想、选题思想和经营理念,在相同的时间段里,根据不同的主题,分别剖析了王云五的心路历程,三条线都力争细致入微,然后再将它们综合起来,使王云五的出版生涯跃然纸上。我对王云五于1964年7月以七十七岁高龄出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后,在出版选题建设方面再现高峰颇感兴趣。先前,由于两岸长期隔绝,我们对王云五在台出版方面的史实知之不多,而《王云五》一书则悉心勾勒了王云五的那一段经历,读来很是新鲜。王云五曾以《编著书籍当激动潮流不宜追逐潮流》一文阐述了自己的选题思想,并说“我认为一个出版家能够推进与否,视其有无创造性的出版物。”正是坚持创造性,坚持要引领潮流而不追波逐流,使台湾商务印书馆成就了“人人文库”、“各科研究小丛书”、“国学基本丛书”、“新科学文库”、《古书今注今译》、《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等多种富有创造性的出版物,而这些都是由王云五亲自点题、策划、创编的。事实上,我以为,王云五的选题思想及其实践对于当下的出版业仍是极具价值的。
我在阅读《王云五》一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到俞晓群贯穿全书的对王云五的特别的理解和充分的认识。俞晓群在本书《后记》中写道:“我是被王云五先生热爱出版与文化的智慧、责任与勇气折服了,从此产生了学习与追随王云五先生的强烈愿望。”确实,正是受到王云五的启迪,俞晓群在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任上时,主持出版了“新世纪万有文库”、“国学丛书”、“书趣文丛”、“万象书坊”等风靡一时的书籍,引领出版潮流,倡设书香社会;而我相信,当他写作《王云五》这部书时,回溯王云五那壮游人生,冥冥之中,他会与这位属于国家与民族的优秀的文化精英有着超越时空的心灵呼应。
【书评人简介】
简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高级编辑,影视剧制片人。文学和影视作品获有多种国内外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