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围城》的故事
文|俞晓群
说到西方书籍装帧,我们已经有了近十年的学习和实践。回顾这段经历,有几段故事需要记忆。
最初是董桥的书,我们走的是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林道群的设计道路。其中以《董桥七十》为标志,它的特点是真皮、复合皮、仿皮、机制、烫金、藏书票等,该书面世时,令人眼前一亮,带来中国书装艺术的一股新风。

说起来百年之前,西方书籍装帧艺术曾经极度辉煌,现在它的繁荣程度已经不如往昔,但它作为一项独特的艺术形式并未消亡。比如前面提到的谢泼德先生,他不但在继续制作手工书,而且在开办培训学校,常年招收学员,而且还在开办商店,销售制作西装书的工具和材料等。尤其是近些年,他收购了桑格斯基与萨克利夫留下的那个装帧公司,得到许多重要的历史资料,包括当年桑格斯基的设计草稿、图案、文字信件等。近些年,谢泼德先生之所以能有上述那两本书出版,正是这项收购为他带来的资料和相关授权的结果。
但在我们制作西装书的探索之中,真正的突破点是王强的著作《书蠹牛津消夏记》。王强是西书收藏家,出版这部著作,他亲自参与设计,拍摄书影;选取牛津街市的图片,用于制作封面图案;还推荐一些经典的图案,镌刻在书的封面、封底和书脊上。制作此书,最大的难点是真皮版的工艺,其中有两个出彩的地方,一是材料,我们以往喜欢采用羊皮,这一次王强坚持用小牛皮,称其质地比较坚硬,便于印刷出烫金的效果。二是书脊上的五个竹节,以及竹节之间镶嵌的图案,都是王强与设计师一点点设计出来的。这里还要提到雅昌的制作能力,他们采取手工与机械制作相结合的方式,完美地实现了王强的设计创意。
再说恺蒂女士,她是作家,翻译家,又是西方书籍史研究的专家。今年以来,我们可以在草鹭文化的公号上,读到恺蒂的许多文章,谈西方经典图书的故事。对我们许多人来说,那些文章的内容是全新的,再加上她专家的视野和优美的文笔,让我们能够如此方便地阅读,学习新知识,实在要感谢作者和网络的恩赐。更重要的是,恺蒂也加入了草鹭文化——这个以书装专业爱好者为核心的团队,这实在是读者的福音,近一段时间里,恺蒂与国内外同人互动,为挖掘一些珍贵的西书经典版本,做出了许多非常出色的工作,不久会有一批西装书的新产品奉献给读者。
关于书籍装帧的事情,近些年我经常与陆灏交流。有时会谈到对于西装书的研究,陆灏最认可《书蠹牛津消夏记》真皮版工艺,他说如果我们做西方经典,在装帧形式上,能达到那样的水平就说得过去了。所以他希望有机会,我们能延续这样的经验和工艺,创制出一些新的产品。
谈到西方传统装帧目前的状况,其实在西方业界,它也是以三种工艺形式并存的:一是传统手工的装帧工艺,二是半手工、半机制相结合的装帧工艺,三是完全机制的装帧工艺。《书蠹牛津消夏记》是用半手工、半机制的装帧工艺完成的,《董桥七十》纯皮装版是用机制的方法完成的,但在选择皮料等环节上,耗费很多人力。至于完全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书,我们此前一直没有做过,但安排人去过谢泼德先生的作坊,见到过他们的制作过程。
近两年,我几次与陆灏探讨未来如何做书,他在选书上很有想法,也很有优势。谈到目前书籍装帧工艺的状况,陆灏觉得,上述三种工艺的产品都有市场需求,但是我们能否运用西方传统工艺,做一本纯手工制作的书呢?如果做,首选哪本书呢?陆灏喜爱钱锺书的文字,这一点陆迷们都知道。但喜爱到什么程度,却不一定很清楚。转来转去,陆灏还是想以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开步,希望能在西式手工书籍装帧上,做一点全新的尝试。

一是设计要出新,不能一味模仿,这也是王强一直坚持的原则。为此陆灏亲自动手设计,以《围城》一九四八年第一版的图案,作为封面参照,那是丁聪早年为《围城》做的封面设计,有漫画的味道,线条简单,很适合手工拼皮的工艺制作。再者,我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〇年一版一印的《围城》作为书芯,在此基础上重新制作,重新包装。
二是厂家的选取,因为这项工作已经跳出一般意义上的印刷制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生产模式。陆灏提到,从朋友处和网上知道,有一位西方手工书设计师胡瑾,我们可以跟她交流一下。结果我们一拍即合,胡瑾接受了这项工作,根据我们的设计方案,精心制作了近半年时间,诸如缝制、刷胶、书脊、定型、材料、绘制、拼接、烫金、切口鎏金等等,最终完成了这部手工制作、西式装帧的《围城》。外面还附有一个精致的书盒。

此时我想,《围城》(草鹭版)是一件唯一存在的艺术品,它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商业价值。更重的是,它还是一种热爱和追求的现实表现,它必将带来一个领域的文化移植与融和,以及创建出一种文化与商业结合的典范。
现在,陆灏等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还在运作之中,很快会有许多好看的书,有艺术和文化价值的书,呈现给读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