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 俞晓群
回顾中国百年出版史,通常观点:中国新出版第一人,必称张元济;中国新出版第一家,必提商务印书馆。
何谓“新出版”?此语出自沈雁冰的一句话。他在晚年回忆录中说:“张元济是新出版的辟草莱者”。汪家熔站在史家立场上,将此语做细致考证与分析,指出最早实践“新出版”者是王韬。他从一八七三年编译出版《普法战纪》,是第一本让中国人了解西方的著作;接着他又出版黄遵宪《日本杂事诗》,这些出版活动堪称中国“新出版”的开创之举。此后几十年间,新出版从形式到内容逐渐完善丰富。一八九七年商务印书馆成立,一九〇二年张元济投身商务印书馆,又为“新出版”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关于王韬(一八二八——一八九七),胡适称之为近代译书事业“一个重要的先锋”;汪家熔称之为真正的“新出版第一人”。

鈥嬕酝霭媸范酝蹊貉芯坎还唬涫邓缭谝话怂陌四晔芷赣诮袒岢霭嫔缒S∈楣荩谀抢锕ぷ魇辏饕诮潭廖镂淖秩笊⒓庸ぁR话似呷晁谙愀奂食闪⒅谢∥褡芫郑窗臁堆啡毡ā罚霭妗惰涸拔穆纪獗唷返龋灰话税怂哪晁氐缴虾#钅瓿闪㈣涸笆榫郑阅净钭钟∈椋灿妹阑∈楣莸那ψ钟∈椤A降厍昂罂梢钥疾斓降氖槟坑辛郑钊纭栋迩旁蛹恰贰段饷呕陈肌贰堆┖栊〖恰贰肚鼗椿场贰栋酌判铝恰泛汀吨裎骰ㄊ滦÷肌返取
研究王韬,汪家熔感叹:“我国近代新闻出版史上,出现过很多文人办报、办出版的,大半为文化进步。他们秉七寸之笔论衡时政,曾发生无数光、热、影响,但罕见能长期维持或建立规模。因为知识分子对经营大都一窍不通,生存维艰,更遑论发展了。王韬在香港经营书报十二年,回到上海又经营多年,经营必然得法。”
以上王韬故事提示我们,一是百年商务印书馆不会凭空产生,其前还有一段鲜活的历史,需要我们正视和客观评价。二是对于历史人物不可凭空拔高,当然谁是第一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一段历史演化过程,我们更需要真实性的再现。
当然,有时弄清一段历史很难,即使没有时事政治的干扰也未必能做得准确。依然以汪家熔研究为例,他在《研究出版史个案必须见书》中写道:“出版史是写书的历史,千万不能离开书来写。”
比如通常观点认为,一八九七年商务印书馆诞生时,它的创业者只是几个“梦想发财、文化低的工人”;一九〇二年当张元济加入之后,才开始出版一些优秀著作。所以许多名著初版并不在商务印书馆,像《天演论》《茶花女遗事》等,都是后来经由张元济等人之手,转到商务印书馆出版。
按照这样的观念推断,汪先生在撰写《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大事记》时,经过版本对照,认为马建忠《马氏文通》在商务印书馆的初版时间是一九〇四年。

鈥嫷莞檬榈氖褂们榭雠卸希耸樵谑攀兰湍┮丫霭妫痪农柸昊贡磺逋⒔姆形纬獭R虼送粝壬衔堵硎衔耐ā芬蚕瘛短煅萋邸贰恫杌ㄅ攀隆芬谎瘴适朗辈辉谏涛裼∈楣莩霭妫罄从烧旁玫茸础5粝壬吹溃骸安痪迷谝桓鐾际楣莸南咦笆槟柯祭镎业秸嬲某醢妫谷皇巧涛裼∈楣莩霭娴模〕霭嬗谝话司虐四辏

鈥嬑送粝壬刑荆缘凸懒说笔钡淖芫硐娜鸱迹罢獠哦韵娜鸱记张宀灰选!辈还钡健渡涛裼∈楣菀话僖皇甏笫录恰罚沤思窃馗恼础

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