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明

(2017-09-18 08:55:25)
分类: 书香故人来
文|俞晓群

近四十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经历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从开放、引进、提升到双向交流,逐步实现所谓“走出去”,一步步融入世界文化怀抱。这些年我身处出版界,亲历一些变化。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门户刚刚打开不久,我们参加国外书展,看到发达国家的图书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因此引发图书版权引进的大潮。我引进的第一本外版书是《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九卷本,当时经沈昌文先生牵线,与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推出中文版。此后在沈昌文、孙立哲、陆灏、林道群等帮助下,我们开始大规模引进海外优秀出版资源。

 

说明

那时在国际版权界,没有人知道我所在的辽宁教育出版社,老外们说到中国,只知道北京、上海,甚至不知道辽宁在何处。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沈阳接待一位美国出版商,他走下飞机,环顾小小的桃仙机场,带着鼓励的口吻调侃我说:“俞先生加油,当初林肯总统也是从一个小城镇走出来的。”

那时我们向西方许多著名的出版公司购买版权,最初他们不知道我们的情况,更谈不到信誉,因此不肯轻易授权给我们,时常会问我们跟哪些西方公司合作过?请他们出示证明。比如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跟我们合作出版《牛津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后来他们帮助我们出过许多证明函。

 

说明
当年在辽教社与张国际、柳青松一起讨论工作

今天提到辽教社,人们只记得“书趣文丛”“新世纪万有文库”和《万象》杂志,其实我们还引进许多海外的好书,如《国际工商管理大百科全书》《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傻瓜系列”“探索频道系列”“韦伯斯特辞书系列”“国家地理旅行家系列”“几米绘本系列”“哈伯·柯林斯口袋书系列”等。对应这些项目,辽教社成立探索工作室、国家地理工作室、吉尼斯工作室、BBC工作室、万象书坊、傻瓜工作室等,招聘国际化人才,那时电子邮件刚刚流行,我们的小编辑每天都在互联网上与外国公司联系。一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婿来访,他是国际资本运作专家,我安排这些工作室主任与他交流座谈,事后他惊异地说:“没想到这里有这么多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他们大多是博士硕士毕业,只有二十几岁,如今几乎都成为业内骨干,担当社长、总编、总经理等。比如张国际,那时他只有二十五岁,是全国最年轻的总编室主任,他至今感叹说:“如今听一些出版社介绍经验,我总会想到,有些事情我们二十年前就做到了。”

 

说明
我与尼克松女婿考克斯


到本世纪初,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进而提出改变“文化逆差”的状态,主张强化外宣图书的出版,实现文化“走出去”。对我而言,参与此项工作有两个阶段:

其一是在辽宁工作时,将一些优秀图书推向国际市场,比如《九章算术(汇校本)》“世界数学名题欣赏”和《数学历史典故》等。最成功的案例是《中国读本》,此书在国内发行一千多万册。后来请作者苏叔阳先生结合海外读者的特点,多次修改书稿,不断推出新版本,最终取得成功,实现有十几种语言的版本走向世界。其“走出去”主要渠道有三个:一是民族出版社,他们翻译五种语言,得到国家资助;同时还有繁体字版在港台出版,列入香港中学生课外读物。二是德国贝塔斯曼书友会,他们将《中国读本》翻译成英、德、俄多种语言,在各国读者俱乐部中推广。三是得到各国大使馆重视,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将《中国读本》作为文化交流的官方推荐项目。

其二是二〇〇九年我来到中国外文局工作,在近九年的时间里,我见识了一个具有六十多年外宣历史的“老单位”,对他们充满敬意。有人说外文局是文化走出去的国家队,最初我认识不足,后来身处其中,看到他们身处高层,肩负许多国家重任,历经风风雨雨,见多识广,积累丰富的经验,可学习之处实在太多。

我作为其中一份子,努力做出一些项目:一是将原有的项目奉献出来,如《中国读本》《认识中国》等。二是创新概念,如《中国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吴晓红主编,此书文化视角极好。还有《丰子恺诗画,许渊冲英译》《许渊冲英译诗歌一千首》《丰子恺儿童漫画选》等,已经被国内外读者当做经典著作。三是人物追踪,如赵启光先生,我们几乎整理出他的全部中英文版著作。四是少数民族题材,如《格萨尔王漫画》《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五是童书建设,有三个重要项目让我难忘:“儿童文学走向世界丛书”梅杰主持,中英文版;“海豚双语童书经典回放”近一百种;《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王然主持,中文版已印二百万册,多国购买版权。

总结文化传播的经验,有一个概念必须理清,即宣传品与商品的区别。在通常的国际观念中,宣传品是非卖品,往往用于政府赠送,比如各类宣传资料,还有蓝皮书、白皮书等,政府资助或建立专门的出版传媒机构,宣传本国政府的声音。而以商品为载体的文化传播,是各国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标志,其受众、影响力和可信度,与宣传品大不相同。上面我谈到的图书“走出去”,大多是在商品意义上的操作。

说到宣传,我们的概念也有一个演化的过程。本世纪初提出文化“走出去”的概念,许多人觉得此语太过直白。我记得,当时央视采访王蒙先生,记者问他对文化“走出去”的看法。他说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我们搞文化的人,怎么用这样一个词汇,能否找到更好的话语表达呢?不过王蒙先生也没说出该用什么。

再者“对外宣传”的概念产生很早,简称“外宣”。最初它的含义比较模糊,后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国际化与市场化经验的积累,人们对此认识越来越清晰,但称谓没有变化。其实有一个很好的说法,叫做“向世界说明中国”,它应该是赵启正先生提出来的,对此有他的两卷本巨著《向世界说明中国》为证。我觉得“说明”二字用得极好,心平气和,不卑不亢,平等相对。启正先生是科学家出身,后来从政、做外交官,他思维敏捷,善于表达。

 

说明


我在辽宁时曾与柳青松、张国际一同出版他的《在同一世界——面对外国人的101题》,其中有一段他与美国宗教领袖路易·帕罗的对话,颇见启正先生的才华与智慧:

帕罗说:“无神论者的内心是孤独的。”启正答:“庄子曰:‘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帕罗说:“有神论者主张终极关怀。”启正答:“那么孔子是无神论者,他说:‘不知生,焉知死’。”帕罗说:“科学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爬上第一座山,找不到人生的终极答案;爬上第二座山还找不到;爬上第三座山时,发现神学家正在山上望着他们微笑。”启正答:“不,第三座山也不是科学研究的尽头,科学家对于绝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帕罗说:“你再往前走,还会看到神学家的微笑;即使你来到火星,神学家已经来到更高的天堂。”启正答:“实际上,科学家与神学家各有一座山。他们必须友好相处,彼此打招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三十五年过去
后一篇:签售的目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