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的传承
(2017-06-23 11:11:29)分类: 书后的故事 |
文 | 俞晓群
谈中国百年出版,一定要提到上海商务印书馆;谈上海商务印书馆,一定要提到鲍家的贡献。
一八九七年,鲍咸恩、夏瑞芳、高翰卿、鲍咸昌几个年轻人发起建立上海商务印书馆,他们开始筹集资金,每股五百元,有八位人士入股:沈伯芬二股,鲍咸恩一股,夏瑞芳一股,鲍咸昌一股,徐桂生一股,高翰卿半股,张蟾芬半股,郁厚坤半股,共积得三千七百五十元。其中除沈、徐两位之外,其余六位都是鲍氏一族的人。鲍氏咸恩、咸昌两兄弟不用说,张蟾芬的妻子是鲍家长女鲍大姑;夏瑞芳的妻子是鲍家次女鲍翠芳;郁厚坤是鲍咸昌的妻舅;高翰卿与鲍咸昌后来成为亲家,其女高斐君嫁给鲍咸昌长子鲍庆林。
这是偶然的么?当然不是。我觉得起码有两个重要背景在起作用,一是晚清社会“西学东渐”的大背景,此处不做论及;再一是鲍家前辈,尤其是鲍哲才先生的故事,很值得我们了解。
鲍哲才生于一八三三年,宁波鄞县人。一八四四年美国长老会在宁波建立第一所学校“崇信义塾”,鲍哲才就学其中,同学有谢元芳、郁忠恩。谢元芳是谢洪赉、谢罗大(女)的父亲,谢洪赉是商务《华英初阶》等书注译者,谢罗大嫁给郁忠恩之子郁厚坤,郁忠恩之女郁舜英是鲍咸昌的妻子。一八四五年美国长老会将澳门“华英校书房”迁到宁波,改称“华花圣经书房”。一八五八年美国人姜别利主理书房,鲍哲才在崇信义塾肄业后,来到书房做排字工人。
一八六〇年美国长老会在上海开办清心义塾,即清心堂——清心书院,后来由于经济原因,学校实行半工半读,男生种植或出版,女生刺绣针织。这一年姜别利为发展业务,同时为配合上海清心书院半工半读,他带着几名技工,将华花圣经书房搬到上海,一八六二年更名为“美华书馆”,此后开创出一番辉煌的出版事业。而在参与创业的“几名技工”中,就有鲍哲才。所以在这一层意义上,鲍哲才是上海美华书馆的开创者之一。
那时鲍哲才成为清心堂牧师,但他依然参与出版工作,一八七五年与范约翰一起创办《小孩月报》和《花图新报》;一八七八年参与创办上海圣教书会,编印一些布道的单张传单和小册子。一八九五年初鲍哲才病逝,终年六十二岁。一九一〇年在清心堂成立五十年之际,曾修建一座礼拜堂,名曰“思鲍堂”,纪念鲍哲才的贡献。
鲍哲才有三子三女,都在清心义塾读书,其中三个儿子都曾在美华书馆工作,长子咸恩学刻字,次子咸昌学排字,三子咸亨学印刷。还有高翰卿就学清心义塾,二十一岁进入美华书馆工作,三十一岁升任华人经理。夏瑞芳也就读清心义塾,辍学后曾在同仁医院学徒,后在《文汇报》学习排字,又任《字林西报》植字部主任。
鲍哲才去世两年后,即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一日,在鲍咸恩、夏瑞芳等主理下,上海商务印书馆(Commercial
Press)正式开业,书馆的名字是鲍大姑所起,她在清心书院毕业后,留在那里教书。
另外,鲍家开办“书馆”也有传统。宁波有一家“汲绠斋”书局,为清嘉庆年间鄞县三桥鲍家和慈溪乍山严家创办,附设作坊刻印古籍,为宁波五大书局之首。据载清时宁波道台、知府等官宦,常服青衣小帽,到汲绠斋选购图书;入学儒生、候考童生,喜欢来购书看书。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时,鲍氏兄弟向汲绠斋求援。汲绠斋选派印刷工人前去支援,后来汲绠斋成为上海商务印书馆宁波总经销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