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杰文录”点滴

(2017-06-09 09:50:21)
分类: 书后的故事

文 | 俞晓群



这个月,我的阅读计划是四卷本“傅杰文录”。书已出版半年有余,这一次认真翻读,也是早有的想法。读罢掩卷静思,收获多多,略言三例。

  

一是文字干净,干净得一尘不染,对于白话文而言,傅先生能做得这样好,实在难得。我对傅先生这样说,他回答,陆灏也这样说。这让我想起一段故事,当年吕叔湘与张中行二位先生为《文言读本续编》作注,后来张先生回忆道:

“我起草,吕先生定稿,出版之后我看,心中戏言,这就是当代的《吕氏春秋》,不能增减一字。”

如今我们确实可以从傅先生的文章中,看到前辈的身影。

  

二是故事好看,书中谈到很多人物,尤其是傅先生写自己的先生或师友生动有趣。比如朱维铮先生,傅先生说他对学生管教极严,“不拘一格整人才”。一位女博士业余活动太多,不认真读书,被戏称为“低足”。她每到周一去上朱先生的课,“都会脸色发白,嘴唇发青,到周四才会缓过来。”可见朱先生管教学生之严厉。

除了对学术问题的严肃,平时朱先生也是一位很幽默的人。傅先生说,师母提醒朱先生少喝酒,他说好的,然后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师母说,跟你说少喝,你就是不听。他说,我本来不喝酒了,听你的话才少喝一杯。这些故事见于《八卦碎片——忆朱维铮先生》,当初此稿投《万象》杂志,因为审读意见不一致,无法发排,使期刊未能遵时出版,最终导致《万象》暂时停刊。

还有王元化先生,傅先生是他的博士生,所以落笔不及对朱先生那样放松。文中引王先生许多文字,其中一段日记写道:“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傅杰来。修改他为丛刊写的《经眼录》,傅读书很多,但不大写文章,文字较涩,我改好,叫他誊抄,以便发排。”师生交流,是那样的坦然。

我见过许多海派人物,回想见面时,最令我紧张的两位先生,正是王元化和朱维铮。我在辽教社时,出版王先生书稿《谈文短简》,原来是要收入“书趣文丛”,快要定稿时,王先生希望单独出版,当时吴彬主持此事,引起好一阵忙乱。我在上海拜见王先生,或在他的住处,或在餐桌上。最后一次拜见是在医院,有赵启正、吴伟、陆灏等同往,请王先生主编国家项目《认识中国》,后来由陈子善、傅杰先生主持完成。

我拜见朱先生几次记不清,只记得第一次,为他的书稿《音调未定的传统》被陆灏约来吃饭,饭桌上还有黄裳、唐振常等人。那时我见世面少,非常紧张,只记得朱先生一脸严肃,没正眼看我,唐先生不断打圆场。饭后我送朱先生到门口,握别时他还说:“我不知道辽宁还能出此类书,赵丽雅介绍,才把稿子交给你们。”

  

三是书装精美,杨小洲设计,仿西式装帧,烫四色金,辅以变换灌皮纸的四种颜色。这一版用料极好,值得收藏。但也有不虞之处,我们采用“硬脊”工艺,书脊锁线太紧,平放在桌子上,要两只手按着;扣在桌子上,书会隆起一个倒V字型。摘抄书中文字时,我的手要敲电脑,只好用两块石头将书压住。为什么用“石头”?一般的“镇纸”压不住啊!那一天手压得发酸,气得我一巴掌将书拍平,那书平躺一会儿,又慢慢地隆起来。我发现材料以及雅昌的装订真好,我连拍几次,书都没有“说话”(指翻书时吱吱呀呀的声音),也没出现折痕和断裂。我不禁叹道:“自作自受!”

EN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扬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