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读故我在——点题

(2016-05-20 09:52:21)

我读故我在——点题

我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开专栏,已经有整整四年了。那还是在二〇一二年初,我开始以“可爱的文化人”为题,一篇篇写起来。一写就是两年,有了近百篇文章,结集成册,在岳麓书社出版。

二〇一四年,我换了一个题目“我读故我在”,继续写下去,到现在又有两年多的时光,又有将近一百篇文章完成,也有出版社约好,即将结集出版。此时,我却想到,应该说明一下,我为什么用“我读故我在”作为专栏题目。

我想只看字面,看官当然知道,这个句式来自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但你知道,是谁斗胆,将它转变成如今这样的么?是我的师傅沈昌文。那还是在上世纪末,沈先生陪伴董乐山来沈阳,参加辽宁爱书人俱乐部第一期讲座。当时董先生讲座的题目是“语言的次殖民化倾向”,在《沈阳日报》发广告时,此题目还受到质疑。而沈先生讲座的题目,正是“我读故我在”。那时沈先生已经不做三联书店总经理,但他的名字却与《读书》杂志,以及后来的《万象》杂志紧紧联系着。他用这样的题目,自然会引起读者极大兴趣,那天在中国医科大学,能容纳三百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人们被沈先生幽默的话语打动,发出阵阵笑声。我记得当时沈先生说,前些天他也是用这个题目,去一所大学演讲,结果一个大学生站起来说:“沈先生,如果按照您的办法,去套用笛卡尔的哲学命题,我认为‘我色故我在’更为生动。”沈先生反应机敏,他笑着回答:“食色,性也。但帕斯卡尔还有一句名言,叫做‘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我思与我读,不是最好的对应么!”

那时沈先生六十几岁,正值壮年,气韵十足,声音朗朗,谈笑风生。现在转眼之间,他已经八十五岁了,连我也到了花甲之年,所以说,我以“我读故我在”作为专栏题目,一方面是转用沈先生的智慧,另一方面确实有向老辈们致敬之意!

其实我在使用这个题目时,确实也有过另一个想法,那就是再改一个字,题曰“我编故我在”,似乎更符合我的社会身份。因为我身处出版界,所见所闻,文中讲的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和书籍,几乎都与我的职业相关。没有这个职业,我也不可能为读者奉献那么多有趣的书籍。

几经思考,又觉得不能改,只是这一字之差,我的职业行为就会发生变化,由偏重文化而变成偏重商业。不是么?当我们抱着学习的态度编辑书稿时,我们的文化生活就会充满情趣。比如沈先生,我向他学习最多的不仅是如何编辑书稿,更是如何体验编辑职业的文化意义。他的观念不单是在“编”,更在读作者,读书稿,读生活。诸如他总结的“编辑二十字箴言”,还有“不做知识分子,只做知道分子”等等名言,都是一个“读”字在起作用。

多年来我有记笔记的习惯,而且记有多本笔记。其中有一本寻常日记,是流水账;还有一本编辑日志,记载所得,已有《一个人的出版史》第一卷面世。其实还有一本秘闻,其中许多文章秘不示人。比如一篇文章题曰《沈公的伪桃色新闻》,标题党,内容健康,不敢发表,怕得罪师傅。这里透露几段提示:你知道沈公与白大夫谈恋爱,谁是介绍人?答:党支部书记。你知道当初沈公在《读书》领导一群女兵打天下,有人说,她们都是弱女子,就你一个男子汉。你知道沈公怎么回答吗?呵呵,我知道,但不敢说!(深圳商报2016年5月2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