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雨又称恒雨,所言霖雨不止,汉代术士认为,此种气象大为不祥,归于五行变异中“木不曲直”名下。因为此时皇上软弱,大臣擅权,以下凌上,阴谋篡政,“则阴气盛,故其罚常雨也”。
《汉书》记载,汉桓帝延熹二年夏天,天降霖雨,五十余日不止。史官指出,此时,大将军梁冀把持政权,阴谋杀害邓贵人母宣,邓贵人深受汉帝宠爱;另外梁冀还擅自杀害议郎邴尊。因此汉帝欲诛杀梁冀,又畏惧他掌握权力太久,威势强盛,担心其反扑,残害官吏和民众,所以汉帝与近臣中常侍单超密谋,在这一年八月,将梁冀诛灭。五十余天常雨,恰恰是这一事件预兆。
当朝皇帝昏庸无能时,常雨天气出现就多,或者说,史官记载就多,当然是不怀好意。比如,《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在位时,就经常出现恒雨天气。建宁元年夏,霖雨下了六十余日。此时大将军窦武阴谋变乱,废除中官。这一年九月,长乐五官史硃瑀等与中常侍曹节联合起兵,先诛杀窦武,两军交战阙下,追斩窦武兄弟,死者数百人。再有,熹平元年夏,霖雨下了七十余日。此时中常侍曹节等,共同诬陷勃海王刘悝谋反,在十月间,诛杀刘悝。另外,中平六年夏,霖雨下了八十余日。此时灵帝新弃群臣,大行尚在梓宫,大将军何进与佐军校尉袁绍等共同谋划,要诛杀废除中官。下文陵毕,中常侍张让等共杀进,兵战京都,死者数千。
据《晋书》记载,三国时期天下变乱,君臣纲纪丧失,也时常会有常雨发生。比如魏明帝太和元年秋,不断下大雨,民众多有暴卒,并且雷电非常强烈,甚至杀鸟雀。当时杨阜上疏写道:“恒雨之罚也。时天子居丧不哀,出入弋猎无度,奢侈繁兴,夺农时,故水失其性而恒雨为罚。”
每当淫雨不止时,皇家都要清查大臣,看是否有谋反之事发生。像《宋史·五行志》写道,建炎三年二月癸亥,高宗初至杭州,久霖雨,占曰:“阴盛,下有阴谋。”时苗傅、刘正彦为乱。
常雨之后接着下大雪,为大凶之象。《春秋》中写道:“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汉代刘歆认为,三月癸酉,是春分后第一天,符合开始雷鸣闪电时节,应当下雨,但不应当下大雨。因此此时下大雨,属于常雨之惩罚。在开始雷鸣闪电八日之间,又有大雨雪出现,属于常寒之惩罚。刘向却认为,周代三月对应现在正月,应当下雨,但雪杂雨,就不应该有雷电发生。既然已经发生雷电,就不应该下大雪。这都有失正常节气,所以称之为异象。刘向又以《周易》解说:“于《易》,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万物随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入能除害,出能兴利,人君之象也。”
刘向进一步指出,此时隐公以弟弟桓公年幼,代替他摄掌政权。公子翚见到隐公居位已久,就劝他让位给桓公。隐公不听,公子翚惧怕隐公报复,一面改口,一面与桓公合谋,试图杀害隐公。上天见到此事将要发生,所以在正月有大雨和雷电出现,“是阳不闭阴,出涉危难而害万物”。它是上天告诫说,作为君王丧失时令,其贼弟佞臣将要作乱。八日后又有大雨雪出现,预示着“阴见间隙而胜阳”,篡权弑君之祸患将要实施。对此隐公执迷不悟,因此两年后被杀害。(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5年8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