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些文化圈的糗事尴尬事”(谢晨星)

(2014-10-01 10:57:26)

       http://szsb.sznews.com/page/1162/2014-09/26/C03/20140926C03_brief.jpg

http://szsb.sznews.com/res/1/1162/2014-09/26/C03/res04_attpic_brief.jpg

       熟悉本报《文化广场》的读者一般不会错过海豚出版社社长俞晓群的“可爱的文化人”这个专栏。日前,俞晓群的专栏文章汇编《可爱的文化人》由岳麓书社出版。

“这是个缺乏批评精神的时代”

       《可爱的文化人》专栏从2012年年初在本报《文化广场》开设,每周发表一篇,这两年多来俞晓群写了近百篇,几乎全部都收入了《可爱的文化人》一书。专栏的内容,用他的话说:“主要是谈事。”这里的事,记录了俞晓群从事出版工作30多年里遇到的文化圈、出版界的糗事、丑事、尴尬事。谈起这么个题目,俞晓群表示,要追溯到本世纪初,“大约在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名曰《丑陋的文化人》。立此题目,意在模仿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张扬一点批评精神。文章写好后,计划在我当时的一个报纸专栏‘人书情未了’中发表。但版面编辑看完书稿后说,此文风格有些挖苦、尖刻,与您一贯的文风不同,还是不发表为好。”俞晓群不甘心,自问:“可能我写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里面隐含着一点讽刺的意味。在一个缺乏批评精神的时代里,它们是否显得与主流的叙事风格不相匹配呢?”

       随后俞晓群把文章拿给老出版家沈昌文先生看,沈先生回复说,文中的内容很有趣。我们每天与文化人打交道,经常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把它们记录下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接着,沈先生提出一点建议,最好将文章的题目改为《可爱的文化人》。因为这样做,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更自由,更有蕴意,更符合“曲笔之道”,“其实,即使是一些文化人的糗事、丑事、尴尬事,缺点、弱点、敏感点……都是他们人生的一部分,不可回避,不可分割;换一个角度看,它们也是很可爱、很有趣的。况且许多‘负面的东西’,可能并非真是负面,而是我们一时的认识误差而已。”于是,《可爱的文化人》因此得名并且在本报开设专栏。

落笔下文而非落井下石

       在《可爱的文化人》中,俞晓群毫不避讳地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所感所想,无论是易中天“改写”尹宣译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还是杨绛先生嫌来客叨扰关闭助听器,甚至骂人的词汇该不该见诸报章,都反映了俞晓群的文化追求,他说:“我写这些也没什么恶意,文化人在一起交往也有一些乐趣,而且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不好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我的文章里剽窃、抄袭这些话题都涉及到了。”但俞晓群坦言,自己写得比较隐晦,没有太激烈也没有太挖苦,比如,谈到易中天一事,用的就是“改写”一词,俞晓群告诉记者,自己2003年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工作时,曾经出版尹宣先生学术译著《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此书翻译难度极大,尹先生投入大量精力。第二年,尚未登上《百家讲坛》“品三国”的易中天大为赞扬《辩论》的价值,立即产生将这部学术著作改写为通俗读物的念头。一年后,易先生以《辩论》为底本的“改写作品”诞生了,题为《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俞晓群委婉地指出,虽然易中天并未避讳改写的事实,但是“改写者,有改变文体的,如将小说改为剧本;有改变读者对象的,如将成人版改为儿童版,将学术版改为普及版等。但‘改写’是一个摇摆词,其性质常常位于原创与剽窃之间。”

       无怪乎就连沈昌文也说:“本书虽然讲了不少糗事、丑事、尴尬事,但是作者落笔还是挺讲分寸,没有写成大批判文章。”

董桥、金庸是标杆

       《可爱的文化人》在本报刊登之余,俞晓群还会将文章贴在自己的博客里,“从开始贴《可爱的文化人》,我的新浪博客点击量一下就上去了很多,还会经常被推荐到博客首页。”打开俞晓群的博客,里面发表了他的几乎所有文章,而且更新频率很高,最近的几篇,是他继《可爱的文化人》之后在本报开设的《我读故我在》专栏,这个专栏与《可爱的文化人》相比,区别在于“主要谈书,写一些读书的感受。”据俞晓群介绍,该专栏目前已有20多篇,也有出版的计划。

       近些年,俞晓群已然是出版界的“高产作家”,从2010年出版《这一代的书香:三十年书业的人和事》,2011年出版《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蓬蒿人书语》,2013年编辑于今年出版的《那一张旧书单》、《可爱的文化人》,无一不在证明他“笔耕不辍”的事实。据悉,俞晓群从90年代初就开始写日记,忠实记录了他从大学毕业在出版岗位上的30年历程。他还透露,正在整理将自己的编辑日记出版,这本书“有点像年谱一样,怎么样一边阅读、写作、编书。”这不仅是本工作日记,更是一本个人的出版史,从一个出版家个人的历史看到30年来中国出版业的变迁。

       虽然开设了很多专栏,在很多人看来工作量巨大,但俞晓群坦言这是他所喜欢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很羡慕董桥、金庸,他们也是一边做报刊,一边写专栏,数量写够了就出本书。同时,这也是一种压力,让我把很多事情记下来,并且不断地思考和总结。”(深圳商报2014年9月2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