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一”儿童节那天,我在电视上见到记者采访一对年轻夫妻。记者问:“休息日的时候,你们最愿意带孩子到哪里去游玩?”他们说:“从前是书店,把孩子放在那里自由翻阅,好处多多。现在不行了,许多书城中的垃圾书多了起来,荒诞、惊悚、准色情、低俗、凶杀、打斗的书混杂在其中。孩子没有辨别能力,所以不敢再让他们随意浏览,只能大人挑好书,买给他们。”
听罢这段采访,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悲伤。我现在任职的企业,就是一家专业童书出版社。我知道,眼下在众多出版门类中,童书是最活跃的板块,即使在电子书飞速发展的几年里,科技杂志和各类教材教辅电子化了,许多门类的纸质书都在萎缩,只有童书市场还在逐年增长。所以长期以来,童书板块最受众多出版机构青睐,夸张的说法,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还有上万家图书公司、工作室,几乎家家都有童书。
市场驱动,按理说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除此之外,在出版业内,还有几个见不得人的理由,听起来就让人担忧且愤慨了。理由之一是相对而言,童书最好写、最好编。如今最流行的四风:抄袭之风、重复之风、模仿之风和伪造之风,均在童书出版领域表现最为活跃。像《三字经》、《百家姓》和《唐诗三百首》等书,都有上百个版本在市面上销售;身处出版界的人知道,即使版本很多,仍然每种都有销路,一是市场需求量大,再一是此类公版书品牌性差,拼的是装潢、定价和市场细分,比如城乡的差异、网店与实体书店的差异等,都有不同的版本需求。这就为出版商提供了更多的制造空间。
如果说这样的“重复出版”还有些许合理性的话,那么以粗制滥造、恶性降低成本等为指向的童书出版活动,就需要抵制了。比如成本问题,当一本新书总成本低于百分之十五的时候,它的制作环节一定出了问题,除去公版书之外,它或者是抄袭的书,没有版税;或者是学生改编的书,稿费很低。有些出版公司创业之初,往往会先编一批此类低成本童书,诸如“世界名著”和“经典名著”等,投向市场,换取现金流。其内容大多是请学生从网上粘贴来的,改一改,对一对,编一编,加上花哨的封面与插图(网上多的是,可以免费或盗版使用),此类书大多投放到图书馆配书、超市书摊和偏远地区等。
总之,童书制造业太复杂,此中黑幕重重,故而造成如今童书市场混乱的惨状。前一段时间国家治理低俗图书,许多问题主要发生在童书领域。它让我想到贩卖儿童、出售毒牛奶一类事件的发生,出版劣质童书,与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大概只在一个是物质毒害,另一个是精神毒害吧!近来奶粉有了准入制度,童书该如何做呢?出版业有准入的限制已经不少了,比如,辞书出版需要有资格证的出版社才能出版;类似的还有教材教辅,也需要资格认证;还有医学养生类、古籍整理类图书等。童书该怎么办呢?
最近读到一段与童书相关的故事,读后心情复杂得很。故事说,有一本胡编乱造的《丑小鸭》续集写道,丑小鸭为了奋斗,独自出行。它其实没变成天鹅,而是却被猎人抓获,煮熟吃掉了。临入锅时,丑小鸭对着小读者叹息:“要认命,不要想入非非。”(深圳商报2013年12月6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