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文化人——算术
标签:
杂谈 |
早年读书,我读的是数学系。后来投身出版工作,兴趣转移,由理转文,几十年过去,几乎将数学知识都淡忘了;只有算术,我还记得一些,并且有所深究,有所发展。
说到算术,你一定想到加减乘除,那只是现代意义上的认识。其实算术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汉书·律历志》中定义:“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它指出古代算术的两个功能,一是“算数事物”,相当于加减乘除一类事情;再一是“顺性命之理”,俗称算命。不幸的是,我大学毕业后,研究古算术,自觉数学运算枯燥乏味;有意无意之中,却对后者产生浓厚兴趣。埋头研习很久,悟出不少道理。由此推达古代数术,其内容之丰富,绝非流弊于民间的江湖术士所为;它们虽然不是科学,但其中的学问,尤其在人文历史方面,也不是一个科学概念,就可以完全屏蔽得掉的。因此,我们不能轻易称其为糟粕,或全盘否定,或视而不见,起码需要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还历史以全貌。如此述说有些费解,还是讲几个故事,说明古时算数与算命的一体性。
先说算字,它还有一种写法“祘”。《说文》注曰:“示,神事也。”所以古代与祭祀相关的文字,大多为示部,比如祭、祀、神、祠、祈、祷等。而祘字用了两个“示”字,可见是神事的顶级了。
说一段趣事。从前见到上海一家酒店,它的店标是“福”字,只是将福字右边,多加了一个“示”部,我还赞叹他们有创意。前几天从电视中看到,日本人靖国神社拜鬼,举着的牌子上写着一个怪字,“神”字右边,也加了一个“示”部。我还奇怪,不知读什么。请教一位日语翻译,他说读两个音:“神啊”!他说得对么?日文啊,真不知道是在创新,还是在糟蹋汉字。
再说运算工具,中国古人是用算筹运算的,也就是用一些小木棍、小草棍摆来摆去。事实上,他们在算命时也用这些小棍。比如《周易》中的算法“文王卦法”,就是用五十根算筹来推演算命。他们称算筹为“蓍”,是一种草棍儿,《史记》称:“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草无毒螫。”是算筹的神化。
最后说算家,他们是兼算数与算命于一身的。我们好称张衡、一行、李淳风等人为古代科学家,其实他们经常充任“顺性命之理”的角色,并且算命是他们更高的追求,他们算的事情也神乎其神。比如《北史·綦母怀文传》写道:“内馆胡沙门指语怀文云:‘此人异算术。’乃指庭中一枣树云:‘令其布算子,即知其实数。’乃试之,并辨若干纯赤,若干赤白相半。于是剥数之,唯少一子。算者曰:‘必不少。’但更撼之,果落一实。”
唐代李淳风是一位大算家,他曾经参与修订《算经十书》,被称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同时他又是一位精通各类占卜方法的高师。他曾经为唐太宗推算出“大唐三世之后将有武氏作乱”。一则故事中写道,武则天被召入宫后,李淳风上奏皇帝说:“后宫之中出现了天子的气色。”唐太宗将后宫中的人集合起来,每百人为一队,然后又问李淳风哪一队中有天子气?李淳风说:“在某一队中。”唐太宗又将这一队一分为二,让李淳风望气。李淳风又说:“在某一队中。”唐太宗继续分队,李淳风说:“在某一队中,陛下自己去辨认吧。”唐太宗看不出哪个人有天子气,就想将这一队人统统杀掉。李淳风制止道:“不能这样啊!陛下如果杀了这个女子,她就会化为男子降生,那将毁灭您的宗族了。”于是,唐太宗听从了李淳风的劝说,不再深追此事。(深圳商报2013年5月17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