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我在出版界工作有三十年了。近闻中国新闻出版报即将迎来创刊二十五周年纪念日,引起我许多联想。我自认为,中国新闻出版报是与出版人最亲近的报纸。我们一直称它是官方的行业报,信息准确、丰富、客观、可信;我们一直赞扬它没有官僚气息,内容生动、及时,贴近我们的出版生活;我们一直尊重和喜爱它的编辑记者团队,他们充满朝气,思想活跃,工作敬业。说到这里,我的眼前会自然地闪现他们的名字:朱侠、王冰、章红雨、王玉梅、李子木……许多难忘的故事,也会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我想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那时我还在辽宁教育出版社担任社长工作。一九九六年由于省内调整产品结构,我们社的绝大部分教材被上收到辽海出版社。翌年,我被某报评为“书业十大新闻人物”,原因是“全国唯一没有教材的教育社社长”。那时的处境真难,但我们没有低头,咬着牙坚持出版社的重建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
王冰先生,一直关注并跟踪我们的工作状况。直到一九九九年二月,他写了一篇长篇报道《瞄向高高的桅杆——记辽宁教育出版社》,发表在报纸的头版。当时的总编辑张芬之先生,还专门写了“阅稿随笔”《辽教人的抱负》,他写道:“何谓抱负?依我的理解,即是:志气、志向、追求也。读罢长篇通讯《瞄向高高的桅杆》,以社长俞晓群为首的辽教人,不安现状,意气风发,主动拥抱市场,追求名牌名社的志气、志向,如滔滔江河,不可阻挡;似春雨春风,扑面而来。……”
你知道,当时这篇报道对我们的鼓励有多大啊!我们的主管省长曾经在大会上说,他分管很多行业,没有精力分别了解各个行业更多的动态,只能每个行业选几份重要报刊,坚持每天阅读。对出版而言,他首选的正是中国新闻出版报。他读到张芬之、王冰等的文章,立即做了批示,对我们的工作给与支持。
我想起二零零九年初,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朱侠在天涯博客上给我留言,约我通个电话,谈一谈开专栏的事情。那时我在辽宁出版集团工作,时间很多,但我正同时在南方都市报、中华读书报和辽宁日报上写专栏文章,每月都很忙。不过朱侠的邀请有三点打动了我:一是那时的中国新闻出版报肯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组织一些有冲击力的文章,让我有些震动;二是朱侠希望我写一写出版前辈的故事,正好点中了我的心思;三是朱侠的工作精神,她作为周刊主编,在网上长期潜水,发现许多有思想、有见地、文笔好的新人,她还为我起好了专栏名字“晓群书人”,我说不敢当,她一面鼓励我,一面又亲自采访,写了一篇专门介绍我的文章《一个坚守文化的理想主义者》,让我感动。
就这样,我为“晓群书人”专栏,连续写了十一篇文章,谈到的人物包括张元济、王云五、胡愈之、巴金、张中行、陈原、周振甫等。二零一一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将这个栏目结集出版,名曰《前辈》,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我还想起二零零九年七月,我离开辽宁,来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工作。中国新闻出版报的编辑记者们始终关心我的状况,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多次专文介绍我在海豚出版社的工作进展。二零一一年,章红雨写《“贩卖文化”的人得尊重文化——专访俞晓群》,朱侠写《“幼童文库”出版启示录》;二零一二年,孙卫卫写《一位有责任感的出版家》,李子木写《“海豚”凭原创跃出水面》等。
我至今记得,他们的文章中写道:“两年前,俞晓群做出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辽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位置的优厚待遇,选择到北京来做海豚出版社这么一个小社的社长,许多人感到不解,不相信一家以出版少儿读物为主的出版社,能有多大作为?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重回出版第一线始终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就是为了离出版更近一点。”这样的话,实在让我感动和难忘!(2013年5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改题为题为《始终追寻我的脚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