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文化人——软实力
标签:
杂谈 |
“软实力”(Soft Power)是一个时髦的概念。它是一九九零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学者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是一个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在一般的意义上,“软实力”是指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精神力量,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等等。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近十年提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一时间这一概念被四处引用。认真思考一下,有些道理确实有厘清的必要。
其一,从上面的定义可知,“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不是相同的概念,它们是一种包含的关系。也就是说,文化产生的软实力,只是国家软实力的部分内容。
其二,在通常的理解中,我们一提到文化就想到“软”,就会想到“琴棋书画”一类精神生活,把它与“衣食住行”一类物质生活对应起来。以为文化只能产生软实力。其实不然。文化并不总是“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硬”的一面表现得越来越强劲。比如美国,它的文化产业已经占美国GDP的25%左右,其地位仅次于美国的军事工业,并且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产业。在这一层意义上,“文化”实在是美国不能再硬的“硬实力”了。我国文化产业占我国GDP不足4%,但提升很快,相信不久也会逐步“硬”起来。
其三,“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也不能完全寓于狭义的文化概念之中,许多非文化类的产品,也会产生重要的文化效应。所谓“狭义文化”,各国界定不同,美国也称作“娱乐产业”,根据产业门类的不同,可分为娱乐与电子传媒(电影、电视剧、光盘、有线电视和广播)、新闻出版(报纸、杂志、书籍和其他印刷品)和旅游(包括三十个与旅游和旅行有关的部门如住宿、接待等)在内的三大块。它已经很宽泛了,但还是狭义的。其实许多“硬实力”产业,都会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效应。比如“中国制造”这一概念,世界闻名,它在创造“硬指标”的同时,还成为一种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那么,它表现的是仿造、加工、粗劣、欺骗、恶性竞争,还是创新、诚信、精致、合法经营等等,一定会反映着我们的国家形象、国民素质、文化传统、人文品格等等,这不是文化还是什么?
其四,在许多时候,即使在数据上,一个国家的“文化硬实力”增长了,它也不一定会为那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供相应的增长数据,有时还会提供负面影响。因为“文化软实力”只能包含一个国家的正能量,只能包含一个国家的所谓“先进文化”。那些专制的、负面的、低俗的、片面的、虚假的、恶意的、无知的文化产品所产生的作用,只能诋毁一个国家的形象,从而降低它的“文化软实力”。由此可见,我们在考察“文化软实力”增长与否的时候,看收视率、看产值、看创汇等指标,甚至看国际获奖等,都有意义,但都不能把它们当做评价某一个文化产品,为国家提供“文化软实力”的全部依据,我们更应该看它的内容,看它的文化效应,看它产生的正面感染力,看它为我们“国家精神”的树立,起到哪些好的作用。这种评估能力的建立与完善,才是当代世界上,一个国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深圳商报2013年3月8日)

加载中…